从发展的角度看:人民公社只是过渡时期的产物,解体是必然的

不管有些人对大集体多么的怀念和不舍,人民公社这种特殊的生产方式也是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果说人民公社是像一座直冲云霄的摩天大楼,那么我们只画了个草图,施工的也只是民间盖平房的建筑队,建筑材料也就是白灰、砖头和木料,结果可想而知,最后建起来的只是遮风避雨小平房,很多人怀念的不是小平房,而是未建成的摩天大楼,其实就是重温旧梦。

我们大致了解一下“人民公社基本制度”。

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在农村基层形成了经济、社会和政治三位一体的组织结构体系,即人民公社制度。

人民公社既是农业生产集体组织,也是农村的基层政权机构,还是农村的基层党委。

人民公社实行的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将农民、基础党组织、国家三级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得中央政权对农村的控制力比较强。

人民公社制度下,国家从农业抽取劳动剩余和调用农村社会资源,无需事先经过农民的同意,可以直接由人民公社这一基层组织实现。

生产队直接从劳动成果(粮食及农副产品)中抽取国家征购后,再保留集体的部分,最后才轮到农民。

人民公社制度的历史功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在经济基础薄弱的建国初期,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资金,担当工业化奶牛的角色。

2、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平整土地,在水利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3、稳定农村社会。在人民公社的历史时期,正值我国政治风云变幻、社会生活动荡不稳定的时期,农村由于人民公社体制,虽然物质匮乏,生产生活秩序却保持了相对稳定。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优点也可能变成致命的缺点,人民公社的困境,或者说人民公社所遇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先国家、后集体”的收益分配原则,使农民的生活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严重的影响了农民的利益和生产的积极性。

2、和人民公社配套的户籍制度、粮油供销制度、就业和福利制度等造成了巨大的城乡差别,以至于那时都把城市户口称为“铁饭碗”,而农民捧的是泥饭碗。

同时,这种城乡二元制度,又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困在农村,出现了人多地少、人多活少,自然的形成了干活打呼隆、磨洋工的现象,即浪费了劳动力,使得劳动生产效率长期停滞甚至倒退,又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3、人民公社制度片面的强调共同“富裕”和“平等”,一方面是把人统的太死,把人变成了单纯的生产工具,压制农民的创造力,是对劳动力极大浪费,另一方面城乡二元化又造成了更大的不平等。

总之,人民公社是计划经济在农村的表现,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生产方式束缚了“人性”,也就影响了个体的生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对生产力造成极大的浪费,如果说作为权宜之计尚可,长期坚持会严重的阻碍社会的发展。这从我们周边国家的发展就能看的出来,其实我们建国后,周边的国家也都是在二战的废墟上重建,到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我们突然发现,不少国家的经济发展远远的超过了我们。

伴随着农村包产到户为契机的改革开放,我们对内做的主要工作其实就是放权、松绑,政策的宽松,个性的解放,一时间,国民的创造力得到火山似的喷发,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令世界震惊,取得的巨大成功,有目共睹。

不可避免的,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社会的发展其实就是不断的解决出现的问题,使社会向更合理、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现在网上一些人恶意过分的夸大目前存在的问题,否定国家的包产到户政策,而开出的药方竟然是重回大集体,其实集体还是单干并没有什么高低、先进落后之分,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自愿选择。

可以肯定的是,现在任何形式的集体都是农民自愿组合的经济体,是类似于股份制公司的合作组织,像人民公社那种经济、社会和政治三位一体组织体系一去不复返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人民公社   包产到户   创造力   产物   城乡   集体   农民   农村   过渡时期   制度   社会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