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人 - 桐花开时忆桐油

油桐花开 余光龙 摄

山里人

又是一年桐花将开时。

可以这么说,我的童年和少年的许多时光,都是在家乡的桐子树下度过的。那片桐子树林面积好宽好大,占据了几个山寨。每到桐子花开的时候,它承载着许多人的憧憬和梦想。

记得,每年清明前后,八面山下的村寨是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时光。先是樱桃花开,再是墨李花开,继而就是桐子花开了。

远远望去,那片桐子花开得就像落雪一样覆盖在八面山腰,白净、纯洁、静谧。此时走进桐子树下,桐子树如一把把撑开的白色大伞。那一束束的桐子花,像极了一串串小铃铛,抑或像一支支小琐呐,白色中有些许淡红,还亦如当今白净漂亮的女士们点着口红一样。

在许多花儿还未绽放之时,桐子花就已经盛开一时。一串串小铃铛,敲响了春天的序曲;一支支小琐呐,吹奏起春天的号角。同时,也吹动了我们猫了一冬的那颗童心。

立春一过,雨水就多了起来,桐子花在风雨中摇曳,仿若向人们招手。寒气虽未完全消失,但春的气息早已扑面而来。这时住在桐子树林边的瞎子爬铺(土家语,爷爷),最先扯起死喉咙,大声地唱起了他的山歌来:“桐子花开白又白,我在花下想姐姐……”

瞎子爬铺是山寨里传奇式的人物,虽然双目失明,但织得一手好篾货,什么背笼、笮笼、簸箕、箩筐、凉席等等,编得是精美绝伦。他一生就靠这一门手艺,足以自食其力。他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年轻时闯过江湖,见过世面。更为神奇的是他有一肚子山歌,随口唱来,几天几夜也唱不完,俨然成了几个山寨里婆婆客的偶像。

“清明要明,谷雨要淋。”瞎子爬铺的山歌声和着雨水声,悠远绵长地唤起了人们。大人们开始耕土整地,准备种包谷、栽红苕、育烤烟了。天真无邪的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就迫不及待地脱去打满补丁的棉袄,扯起脚板飞奔进了那片桐子树林。

那时那刻桐子花盛开,犹如着一袭白色婚纱的新娘,在绿意朦胧中迎接我们的到来。桐子树下的草地上,我们尽情地撒着欢,享受着走出寒冬的快意。草地敞开胸怀,将鲜嫩的野菜馈赠出来,什么油菜苔、野葫葱、椿尖芽等等,我和我的小伙伴把春天采进背笼里,带回家中交给父母做成清香的日子。

桐油飘香的时候,是山寨最繁忙、热闹的日子。

此时此刻,女人们忙着剥桐籽,洗甄子;男人们忙着碾桐籽,装箍子。然后男人们甩开膀子,“喔哩,喔咚”地吼着,榨起油来。

“毕兹卡”的油榨坊有干榨坊和水榨坊之分。干榨坊就是用牛或马为动力,拉着石磙子转动碾压桐籽,使桐籽碾成粉末而榨油。而水榨坊则以水冲动木斗车转动为动力,还要选择水源充沛和有利的地势地形来建造,这在一些地方很难找到适合的地点。因干榨坊不需要水和选择地形地势,所以,任何地方都可建。山寨的油坊就多是干榨坊,也紧挨着那片桐子树林。

山寨的油榨坊是由炕房、蒸炒房、压榨房等几间房组成,但一路都是通通穿,便于劳作。先是在炕房上将桐籽进行烘烤,再是将烘干了的桐籽进行碾碎。大水牛便将石碾拉起,同时还将牛的左眼睛遮住,由其拉着石碾绕着木柱子不停地旋转,石碾在沟槽里滚动起来,将倒在沟槽里的桐籽碾碎成粉末。

接下来,就是对桐籽进行一番蒸炒。然后,将蒸炒熟了的桐籽马上倒入铺有稻草的铁箍内,并用双脚踩紧热气腾腾的桐籽,用稻草及时包好,做成圆形的油箍饼,再将油箍饼放入木榨之中。

木榨中一次可并排放入二三十个油箍饼,先是用钎头将其固定,然后在钎头中再加钎头,对油箍饼进行挤压,直到将桐籽粉中的油全部挤干为止。

榨油是个技术活,也是一个体力活。油箍饼装好后,年轻力壮的后生在老把式的指导下,就开始用吊着的油锤撞击钎头,将钎头一块又一块的撞击进去。

这油锤是用一根碗口大的青冈木做的,青冈木有四五米长,前端是一个大铁箍做成的铁头,用来撞击钎头,既要撞得准,又要撞得狠。力气大的后生,就在前面掌握油锤的铁头。灵活的老把式,就在后面掌握油锤的尾巴。另外两个后生,就扶在油锤的中部。老人在后面先将吊着的油锤拉起,拉到一定高度和距离后,后生们就使足劲将油锤向木榨上的钎头撞去,“哐”的一声,震耳欲聋。

这样,反复撞击,将一块又一块的钎头插入。钎头便挤压着油箍饼,使油箍饼中的油渗出,金黄色的油从木榨的枧槽汩汩地流入大木桶中,给人一种喜悦之感。老把式便是一边拉扯着油锤,一边情不自禁地扯起喉咙,喊起了榨油号子来。

领喊:桐花开啦,白又白啦,像下雪啦。

众和:喔哩,喔咚!

领喊:乖妹妹啦,走过来啦,打桐叶啦。

众和:喔哩,喔咚!

领喊:跺一脚啦,吼一声啦,吓哈她啦。

众和:喔哩,喔咚!

领喊:哥不坏啦,妹不爱啦,你莫怪啦。

众和:喔哩,喔咚!

……

领喊:加把劲啦,硬着手啦,看准起啦。

众和:喔哩,喔咚!

领喊:大佬佬啦,二宝宝啦,莫松劲啦。

众和:喔哩,喔咚!

领喊:榨了油啦,讨婆娘啦,进洞房啦。

众和:喔哩,喔咚!

领喊:有了家啦,有了伢啦,几快活啦。

众和:喔哩,喔咚!

……

高昂气壮的号子声,和着油锤撞击钎头的“哐哐”声,极富生活情调,声响用惊天动地来形容也不为过。这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在整个山寨的上空回荡着。加上炊烟袅袅、油香四溢,此时此刻,山寨的人们无不沉浸在欢乐而快活的气氛之中。

据报道,“龙山县桐油种植系统”获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是当之无愧的。《龙山县志》载:“俗呼油桐,实大而圆,粒大如枫子,取做油入漆。沿山种之,龙(山)民多藉此以为利,商贾趋之。”鼎盛时期,全县桐子树种植面积达3万多公顷,桐油产量2万多吨,曾被国务院誉为“金色桐油之乡”。

桐子树,最早记载于《本草拾遗》,名甖子桐,书曰:“子有大毒,压为油,毒鼠死……似梧桐,生山中”。它是我国著名的木本油料树种,其果实加工出来的桐油便是一种优良的干性油,具有干燥快、有光泽、耐碱、防水、防腐、防锈、不导电等特性,先期更是重要的工业用油。著名的桐油有洪油、秀油等,曾出口远销欧美等国家。

过往,龙山乃至整个湘西都是桐油的主产地。我的家乡里耶古镇,就是因桐油而兴盛起来的,当时镇上有经营加工桐油的商号百多家。其中,又以“李同发商号”最为出名。

“李同发商号”又称“同兴恒”,由李茂盛、李茂壁兄弟共同经营。商号位于镇中心东南,与埠坪街相通,与瞿家大院相邻,始建于清末民国初期,时为湘、鄂、渝(川)、黔边区以经营桐油为主的最大商号。其后面的庄院专为收购桐油及土特产的停放之地,内有四个大油池,每个油池可容数千斤桐油。商号还拥有自己的船队,将桐油及农副产品运往沅陵、常德、武汉等地,生意极其兴隆。仅1949年经营桐油数万桶,销售额折合人民币达4500万元,信誉极高,名声很大。1950年,“李同发商号”为支援抗美援朝,捐款4000万元,用于购买战斗机一架,成为当时与常香玉齐名的为数不多的个人捐献飞机者之一。

以前,龙山、秀山、酉阳的桐油多是从里耶码头运出去的。从里耶下酉水,在沅陵境内入沅水,再到常德,下汉口。因为桐油贸易,里耶迅速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桐油集散码头,成为旧湘西四大名镇之一。沈从文先生曾在《湘行散记》中这样描写道:“白河上游商业较大水码头名‘里耶’。川盐入湘,在这个地方上税。边地若干处桐油,都在这个码头集中。”长篇小说《洌洌酉水》更是将里耶人家采摘桐籽、加工桐油、经营桐油描写得淋漓尽致,“桐树是里耶人的根,桐油是里耶人的命”。

其实,桐油还是一味中药。具有涌吐痰涎,清热解毒,收湿杀虫,润肤生肌之功效。主治喉痹,痈疡,疥癣,烫伤,冻疮等。据《华佗危病方》载:“解砒石毒。桐油三升灌之,吐即毒解。”清代《救急方》曰:“治冻疮皲裂。桐油一碗,发一握。熬化瓶收,每以温水洗令软,敷之。”

看来,桐油不仅仅是当时湘西的经济支柱,还是医人治病的良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桐油   花开   同发   龙山   湘西   铁箍   桐子   把式   商号   山寨   山歌   瞎子   后生   树林   码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