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晓:如何看待孩子的智商

如何看待孩子的智商

瞧那男孩机灵的眼神儿!与他谈历史论文学,男孩子毫不紧张,侃侃而谈,知识也挺丰富,可他的老师却说他是弱智,让他去开弱智证明!

一天上午,应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教育台的邀请,我去一家科技馆为家长学校讲课。不料,在第一排座位上,竟坐着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子,也一本正经地听和记。

休息时,我问他为何也来参加家长学校?男孩子指指一位中年妇女。那位妈妈一开口眼圈便红了,说:“老师说我儿子弱智,让他去开弱智证明。我想让他也来受受教育,请您开导开导他。”

瞧那男孩子机灵的眼神儿,怎么可能弱智呢?我与他谈历史论文学,男孩子毫不紧张,侃侃而谈,知识也挺丰富,很难让人把他与弱智联系在一起。可是,家长却忧心如焚,不知所措。

在我从事少年儿童研究的过程中,时常有家长和老师问及孩子的智商问题。虽然,我对智商没有深入研究,却有幸接触了国内研究智商及儿童教育的权威人士,可以为大家做一些介绍。


超常儿童的发现与培养。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员查子秀老师,是专门研究超常儿童的心理学家,又多年担任中国超常儿童追踪研究协作组组长。1989年春天,我采访了她。

以下是我们的对话。

问:当今时代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自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智力超常。请问什么叫超常儿童呢?

答:儿童的智能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当一个儿童智能发展显著地超出了同龄一般儿童的水平,或具有某种特殊才能,并能创造性地完成某种或多种活动,我们就把他称为超常儿童。超常儿童古今中外都有,中国古代称他们为神童;国外称他们为天才儿童或英才儿童。总之都是指那些智能发展上出类拔萃的儿童。

问:超常儿童是如何鉴别出来的?有哪些具体标准?

答:鉴别标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特曼用智力测验来鉴定天才儿童。多数研究者把智商130定为划分天才儿童的最低临界线。总之,在相当长时期内,智商高是鉴定天オ儿童的主要指标。50年代后,心理学家吉尔福特首先指出智力是复杂多变的。靠一种智力测验是难以测出儿童的全部智能的,并指出智商不能鉴别创造力。还有些研究者指出,智商也不能反映领导等方面的能力,只能反映儿童在学校的学习能力。因此,智力测验不是鉴别所有天才儿童的完善工具。

1978年,美国心理学家任祖利提出了天才儿童三圈概念,即:1.中等以上的能力(智力),既包括一般能力(如抽象思维、推理、空间关系等较高发展),也包括特殊能力(如艺术、数学、操作及领导能力等);2.对任务的承诺,包括强烈的学习动机,对某个领域的深厚兴趣、热情、自信、坚毅顽强、艰苦努力完成任务;3.较高的创造力,包括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好奇、不固步自封,对新事物有敏感、敢冒风险、勇于创新、深思熟虑。他认为天才儿童是这三方面心理成分相互作用的结果。

我们与任祖利的观点基本一致,即:超常儿童的心理结构不仅包含优异的智力和创造力,还包括良好的个性倾向和品质。

问:根据国内外的鉴别标准,超常儿童在我国儿童中占有多大的比例?

答:仅根据智商130~140为标准来估计,超常儿童在学生总数中约占1%~3%。如果按任祖利提出的超常儿童概念看,具有中等以上的一般能力(智力)的儿童,在学生中约占15%~20%。可以说,如果教育适当,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个性和高度的创造力,则有15%~20%的学生可望发展成为超常儿童。

我国14岁以下少年儿童有3.4亿。如果按1%~3%来估算,超常儿童有300万~1000多万人;如果按15%~20%的比例估算,超常儿童可达4800万~6400万人。这是我国人才资源中的“富矿”!

问:如此可观的数字恐怕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所不了解的。那么,我们国家已发现多少超常儿童?

答:非常遗憾,全国才发现1000多名超常儿童。国外研究超常儿童已有百年的历史,而我国真正开始研究才10年。起步太晚,手段也太落后了!

问:这1000多名超常儿童是通过什么途径发现的?

答:主要有6个途径:1.根据报刊或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工作人员推荐或报道;2.由科协、教育部门或妇联等单位的工作人员介绍;3.家长主动联系,要求鉴别和教育指导;4.经统考选拔(包括初考、中考及高考);5.各种竞赛中的优胜者(数学、物理、外语、绘画、音乐、发明创造活动以及棋赛等);6.建立超常儿童(少年)实验班,公开招考前来报名者。当然,还要经过检测和考察一系列程序,最后鉴定是否超常。

问:据您多年的跟踪研究以及对国内外研究的分析,您认为超常儿童的超常是怎么产生的?譬如,遗传因素是否具有决定意义?

答:这是心理学史长期存在争议的一个理论问题。高尔顿认为天才是遗传决定的,而华生则认为天才是后天获得的。20世纪20年代后,持上述两种绝对观点的人逐渐减少,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遗传和环境对智能超常都是重要的,环境因素比遗传因素甚至更重要。

从我们对超常儿童的追踪观察来看,大多数超常儿童表现出比较优异的素质。但是这些优异的素质,只是发展为超常儿童的可能性,没有环境的激发、教育的影响和本人的主观努力,不可能有超常的现实。我们总结出超常儿童成长的三个主要条件:1.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环境是超常儿童成长的基础;2.因材施教的学校教育是超常儿童进一步有效发展的关键;3.良好的个性品质是超常儿童取得超常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主观因素。

问:在实际观察和研究中,您发现我国的超常儿童具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超常儿童不是一个模式而有多种类型,但的确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有浓厚的认知兴趣,旺盛的求知欲,从小好奇好问,这是超常儿童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2.思维敏捷、理解力强、有独创性;3.有敏锐的感知觉和良好的观察力;4.注意既广又能高度集中,特别对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往往专心致志、高度集中注意2小时~3小时,甚至精彩的电视节目也不能使其分心,并且有很强的记忆力;5.进取心强,自信、勤奋,有坚持性,还爱与人比高低。当然,上述这些方面的特点在每个超常儿童身上不是平衡发展的,可能某一种或几种特点发展特别突出,并以独特的方式与其他特点结合在一起,形成各自的特色。

问:按照一般的逻辑推理,超常儿童最有可能成为杰出的人才,实际状况是否如此呢?

答:超常儿童具有成为杰出人才的可能性,但能否真正成为杰出人才,还要看教育因素和个性品质状况。美国心理学家特曼曾进行一项著名的研究,他选择了1528个超常儿童,其中男性857人,女性671人,平均年龄11岁,平均智商151(80人在170以上)。经过30年的跟踪研究,被研究者的年龄已平均达到40岁。特曼得出两个重要结论:第一,超常儿童不仅体智未早衰,而且发展了,与常态儿童比较,生病的更少;第二,智商与成就不能划等号,因为在这1528人中只有150人有较大成就,而有成就的主要是因为非智力因素好,有高抱负、自信心和坚持性;成就低的恰恰相反。他得出一个总的结论是:一个人若想取得成就,除了智商高外,必须非智力因素过硬和个性品质好。这项研究至今仍在进行,计划跟踪100年。被研究对象平均74岁时,去世的只有400人,退出工作岗位的仅37人,其他人仍在坚持全天工作。

美国虽然与我国的国情有所不同,但这项重大课题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仍然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值得我们借鉴。国外还有专家对300位科学家的童年进行分析,发现他们从小具有不在乎分数、不惧怕权威、不在乎舆论的特点。实际上,这也说明了非智力因素对成才起了重要作用。

问:从特曼的大规模跟踪研究的结果来看,对超常儿童如何实施特殊教育,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国外采取了哪些手段?

答:50年代后期,前苏联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西方特别是美国受到很大刺激。紧接着美国在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之一即国会通过“天才儿童法案”,加强对天才儿童的教育。在六七十年代,英、美等国先后建立国家天才儿童协会。1972年,美国在联邦教育部成立了天才儿童教育局,各州有相应的机构,负责天才儿童教育的组织领导工作。美国国会拨给专款用于对天才儿童的教育。据1979年的报道,美国有代表性的特殊教育项目就有72项。这些教育项目与60年代比,主要特点是:1.把发现、鉴别与教育培养相结合;2.设计教育项目不局限在安排学习内容和速度,同时也安排促进能力的发展;3.注意差别,施行有区别的教育。前苏联很早就重视对这类儿童的选拔和教育。他们是通过“奥林匹克竞赛”进行层层选拔,优胜者选进各种专门学校(如数学、物理、生物、外语等学校)。

问:我国对超常儿童的教育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近年来,我国有关方面已开始重视对超常儿童和少年的因材施教,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主要做法:1.经考核允许提前入学、插班或跳级(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2.通过多方面选拔,建立超常儿童实验班,或大学超常少年班;3.根据不同类型超常儿童的特点和需要,有针对性地办特殊班或学校;4.课余在教师和家长指导下进行某方面的自学,或参加社会上举办的各种培训班等。不过,总的看来措施还不够有力,应当有一个大的发展。

问:您说我国至少有300万超常儿童,而实际发现才1000多名,这的确是个可悲的比例。我曾采访过许多很有才华和个性的孩子,但他们被老师称为“调皮大王”或“邪门大队长”,他们是否也是超常儿童呢?

答:这是很有可能的。超常儿童如果得不到特殊教育,便可能成为问题儿童。因为超常儿童混在常态儿童之中,甚至偏低一些。对此,超常儿童吃不饱,精力过剩,就难免调皮捣蛋,严重的还可能失足犯罪。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问:除了特殊班级或学校外,对超常儿童应进行什么样的特殊教育和管理呢?

答:超常教育的实质就是因材施教,进行适合其水平的教育。如每个人的饭量不同一样,要让他吃饱,才能健壮起来。例如,美国对一些测定过的天才儿童给予特殊权利,课听懂了可以提前离开教室,自由去别的班听新课或去实验室、阅览室。总之,不把他们与常态儿童绑在一起,给他们多学知识的条件。

问:有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并且不惜血本,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答:家长们的心情非常可以理解,他们重视子女成才也是可贵的态度。不少超常儿童正是在这样的父母帮助下成长起来的。然而,有些家长不尊重孩子的兴趣,也不注意发现孩子的优势,只根据自己的愿望规定孩子的发展方向,并且拔苗助长,这是十分有害的。它可能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和与家长的对立情绪,会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德国和瑞士的家长比较明智,他们给孩子一块天地,让孩子自由发展自己的兴趣,从中发现孩子的优势并因势利导,这值得我国家长借鉴。

问:在超常儿童的教育中,还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

答:第一,对超常儿童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超常儿童也是儿童,他们和同龄人都在成长中,“超常”发展是相对的。多数超常儿童只是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智能优异,其他方面与同龄儿童没什么区别,甚至有些方面稍差些。所以,不要对他们求全责备。第二,教育要适当,不要操之过急。第三,要重视德智体全面发展。有些超常儿童在一片赞扬声中成长,有的还上了报纸、杂志或电视,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有些超常儿童在家里处处受照顾,养成只顾自己、不关心他人和集体的毛病,这些对其成长都是有害的。必须懂得,儿童的优异发展和取得成就,不仅取决于智力,而且取决于良好的个性品质。第四,既要发展特长,更要全面打好基础。有些家长急于发展孩子的特长,使孩子过早地偏科发展,没有全面打好基础,致使一些超常儿童后来的发展受到了制约。第五,要启发、指导,放手锻炼。超常儿童一般都爱独立思考,喜欢做难题或解决较复杂的题,我们应为其多提供一些条件。

问:超常儿童的确是人才资源中的“富矿”,可是许多人对埋没这一“富矿”麻木不仁,应呼吁全社会都来重视这个问题。您对此有

什么想法?

答:这是毫无疑问的。西方许多著名学者都认为,投资金矿不如投资人的智力“富矿”。我们还必须看到一个严峻的现实,人才“富矿”的埋没与金矿的埋没代价截然不同。金矿暂时埋没了,埋在那里也是将来的财富;人才的“富矿”埋没了,不仅不是财富,反倒可能变成麻烦,出问题的孩子中有许多超常儿童!李政道说:“20年后,世界科技的领袖在中国。”我想,只有大力重视人才“富矿”的开发,中国才会有腾飞的雄厚实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智商   富矿   孩子   美国   智力   天才   家长   儿童   发现   我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