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奚:供职于秦却成谜,辅佐秦穆公干了啥呢?

说起来秦国丞相,大家脑海中会立刻闪现出来商鞅、李斯,而百里奚却不为人所熟知。

《李斯列传》开篇即黑,司马迁春秋笔法运用巧妙,“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借用李斯的口吻,对“厕中鼠”和“仓中鼠”的不同境遇而感慨:人生也如鼠,有没有出息主要是看其所处的生存环境。

司马迁微言大义,无非暗喻李斯乃鼠辈罢了。

尽管商鞅作为“变革先驱”备受推崇,但司马迁却颇有微词,“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商鞅天性冷酷,既不厚道又不宽容。

商鞅经由秦孝公“嬖臣”宦官景监推荐上位,而且“刑(处罚)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等,这些在司马迁看来均为“刻薄少恩”(薄情寡义)之行。

在《商鞅列传》中,商鞅曾大言不惭地问赵良,“子观我治秦也,孰与五羖大夫贤?”意思是让赵良对比一下商鞅与百里奚谁更贤明?

赵良回答中透露了诸多信息,梳理一下相关线索可以了解百里奚治秦业绩。

01

“夫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百里奚为楚国人业已明确,甚至就是宛人(今河南南阳)。

“闻秦穆公之贤而愿望见,行而无资,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穆公知之,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史记·商鞅列传》

这句话是赵良所说。

百里奚听闻秦穆公是一位贤明有德之君,所以希望投奔到秦国某个差事。因为缺少路费,不得已卖身于秦国商人,干起了养牛的差事。

上回说百里奚养牛专业是为了博取周王姬颓的青睐,岂料赵良给嫁接到了此处。一年之后,秦穆公了解到百里奚之贤能,所以从养牛倌提拔为丞相,秦国没有人比得上。

既虏百里奚,以为秦穆公夫人媵于秦。百里奚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穆公闻百里奚贤,欲重金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遂许与之。当是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史记·秦本纪》

百里奚被俘虏充当秦穆姬的仆从奴隶。百里奚不甘心做奴隶,逃离秦国回到楚国宛邑,却又被楚国乡野之人抓住了。

秦穆公听说是百里奚有才有德之人,想要从楚国重金赎买回来,却担心楚国不给。于是,秦穆公派人到楚国交易,“我们秦王的奴隶百里奚在楚国,请允许用五张羊皮赎回。”

楚国痛快地答应了。毕竟,当时百里奚已是七十多岁的老头了。

百里奚穷苦出身不假,专业养牛也属实,但并非百里奚主动求见秦穆公。而是秦穆公用“五羖羊皮”从楚国赎回。彼时,晋国灭了虞国,俘虏百里奚变身为奴,晋献公送给女儿(即秦穆公夫人)作为陪嫁。百里奚于是从秦国逃回楚国宛邑。

《秦本纪》中内容与《晋世家》所记叙相呼应,而与《商鞅列传》明显自相矛盾,司马迁所为何事?

商鞅“因由嬖臣”——由太监景监引荐给了秦孝公,这是司马迁所鄙视的。只不过,借用赵良之口进行讽刺罢了。

然而,百里奚不像有讽刺的必要,只能说因为对秦国贡献太大而不能如实记叙。

02

“相秦六七年,而东伐郑国,三置晋国之君,一救荆国之祸。”——《史记·商鞅列传》

赵良这句话是说百里奚辅佐秦穆公六七年。若从秦穆公五年开始算起,也就是到秦穆公十三年结束,《秦本纪》中这期间共三条记录。

先看《秦本纪》,“秋,穆公自将伐晋,战于河曲。晋骊姬作乱,太子申生死新城,重耳、夷吾出奔。”

时间上对应上文,是指秦穆公五年,即公元前673年。秦穆公亲自率军讨伐晋国,双方在河曲大战。

对照《晋世家》,“二十一年,骊姬谓太子……十二月戊申,申生自杀于新城。……及申生死,二子(重耳、夷吾)亦归保其城”,晋献公二十一年,即公元前674年,晋国骊姬之乱。

而《十二诸侯年表》中,晋献公二十一年与秦穆公四年为同一年,所以秦穆公五年出兵晋国。如果此战属实,秦穆公应是趁人之危。

而《晋世家》并未记录秦晋河曲之战,或许秦晋根本未发生战事,毕竟“秦晋之好”刚有成果,“四年,迎妇于晋,晋太子申生姊也。”

再看《秦本纪》,“九年,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晋献公卒。……夷吾使人请秦,求入晋。”秦穆公九年对应着晋献公二十六年,晋献公病死,秦国护送姬夷吾返回晋国继位,这便是晋惠公。而护送姬夷吾的任务是由百里奚完成的,“使百里奚将兵送夷吾”

这便是赵良所说“三置晋国之君”的其中一次。

“诚得立,请割晋之河西八城与秦”,如果成功继位,请允许割让河西八座城池给秦国。姬夷吾曾许诺秦穆公,然而晋惠公继位后便背弃了诺言。

对于晋惠公背信弃义,秦穆公竟未采取军事报复。秦穆公表现如此冷静,已经与四年前进军伐晋完全不同。

尽管大臣丕豹劝说伐晋,秦穆公却说,“百姓苟不便,何故能诛其大臣?能诛其大臣,此其调也。”——大致意思:百姓拥护,晋惠公才能杀掉大臣。杀掉奸邪之臣,用忠正之臣,所以君臣协调。

秦穆公有表现冷静及有如此认识,司马迁虽未明确,但不排除百里奚的作用。

03

再看《秦本纪》,“十二年,齐管仲、隰朋死”,这也是一条重要信息,说明齐国称霸时代随着管仲之死已经趋于终结。

关键信息在后面,“晋旱,来请粟”,晋国干旱导致饥荒,特向秦国请求借粮。百里奚劝谏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夷吾得罪于君,其百姓何罪?”于是,秦穆公同意百里奚为晋国输粮解困。

在《晋世家》,“四年,晋饥,乞籴于秦”。晋惠公四年,正好对应着秦穆公十二年。“救灾恤邻,国之道也”,再次体现了百里奚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惠公五年,秦国又闹饥荒,于是便向晋国借粮。此前晋惠公背信弃义,而此次又忘恩负义,“不与秦粮,而发兵且伐秦”

晋惠公六年,即秦穆公十四年,秦晋双方战于韩原,最终秦军俘虏晋惠公。韩原之战暴露了两大问题:其一,秦军侥幸获胜,说明秦军实力相比晋国太弱;其二,秦穆公得益于“岐下野人”相救而脱险,说明以德治国赢得民心。

在《秦本纪》有关于“岐下野人”的记录。众所周知秦国祖上以养马起家。“穆公亡善马”,秦穆公丢了一批良驹宝马,具体数量不详。古时候,马比人贵,更何况还是“善马”。

“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吏逐得,欲法之”,官吏根据线索查到,马匹被岐山附近的乡野之人宰杀吃肉了。官吏准备按照律法惩处杀马的涉案三百多人。

但是,秦穆公“皆赐酒而赦之”,所以当“岐下野人”得知秦国要迎战晋国时,主动要求参战“以报食马之德”

秦穆公以德治国是谁教的?

这应该是重用百里奚的结果。所以,赵良说,“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在境内施行德化,巴国前来纳贡;施德政于诸侯,四方少数民族前来朝见。

从《十二诸侯年表》中来看,秦穆公五年—十三年对应着郑文公十八年—二十六年,《郑世家》并未记录秦郑有过战争,“东伐郑国”实属虚构。《楚世家》中,楚成王十七年—二十五年,楚国并无内乱,那么“一救荆国之祸”又从何而来?

04

在《秦本纪》中,从秦穆公十四年到二十三年,秦国这十年基本无大事。齐桓公于秦穆公十八年挂了。秦穆公二十三年,晋惠公又归西,其子姬圉继位,这便是晋怀公。

晋怀公姬圉从韩原之战后一直质押在秦国,当得知晋惠公生病将死,为了继位竟偷逃回国。“子圉之亡,秦怨之”,秦穆公怨恨姬圉私自出逃,但并未出兵进攻,而是“使人送重耳”。秦穆公二十四年二月,重耳归国继位,这便是晋文公。

出兵讨伐已不是首选,而是扶持亲秦的新势力,秦穆公改变了对晋策略。

次年,“秦穆公将兵助晋文公入襄王”,周襄王被叔带撵出洛阳,秦穆公第一个站出来“尊王攘夷”。如果不是晋文公抢先护送周襄王回洛阳,可能第二个称霸诸侯的就是秦国了。

然而,做老二,秦国实力还不匹配。

“三十年,穆公助晋文公围郑”,晋文公包围郑国为报复流亡时遭郑国冷落,秦穆公纯粹帮忙。然而,郑国一言退敌,“晋之强,秦之忧也”,秦穆公也担心晋国越来越强大,于是撤兵了。

秦穆公三十二年,晋文公死去。秦穆公自以为诸侯再无人可以争锋,于是三十三年春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将军带兵偷袭郑国。

然而,秦军竟然被郑国一牛贩子吓跑了。

秦军不能白白出师,顺手将晋国边境城镇滑邑给灭了。晋襄公不堪忍受秦军偷袭,在崤山设伏全歼秦军,秦国三将军也成了俘虏。

秦穆公三十四年,秦军再次出击攻打晋国,双方于彭衙(陕西白水东北)展开激战,“秦不利,引兵归”,秦国还是没能从晋国讨到便宜。

其实,在秦军出兵偷袭郑国之前,百里奚、蹇叔曾“哭师”,因为他们预料到秦军此去必败无疑。尽管,百里奚、蹇叔苦苦相劝,但是秦穆公置若罔闻,一意孤行。

直到秦穆公三十六年,秦军渡河伐晋,“大败晋人,取王官及鄗,以报崤之役”,时隔两年才得以攻城拔寨,为崤山之战复仇。

也就是说直到秦穆公三十六年,秦国从追随晋国的小弟,已经可以翻身做大哥了。秦穆公三十七年,“遂霸西戎”,周襄王派召公专门送贺礼——金鼓,标志着秦穆公成了继齐桓公、晋文公之后,第三个周天子挂牌的春秋霸主。

结束语:

可以说,秦国的崛起离不开百里奚的贡献。如果到秦穆公三十六年,百里奚尚健在已是百余岁老人了。

五羖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此五羖大夫之德也。——《史记·商鞅列传》

百里奚死后,秦国百姓如丧考妣,无论是通邑大都,还是偏远乡村,哀伤痛哭之人比比皆是。由此可见,百里奚也是颇得人心。(“舂者不相杵”,舂米需要喊号子,类似歌谣。)

“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秦穆公在面试时,对百里奚说虞国因为不重用你,所以才会导致灭亡,这并非你的过错。

那么,秦穆公究竟是如何使用百里奚的?百里奚之贤对得起“五羖大夫”称号吗?在《史记》中,这都是谜一样存在,只能根据相关线索推测如此。

不过,有一点可以明确,百里奚向秦穆公刚举荐了人才。

“再用其言,得脱;一不用,及虞君难,是以知其贤”,两次听了蹇叔的话,所以才能脱险;一次没有听劝,导致遭遇虞国国难。

百里奚根据自己遭遇认为好友蹇叔能力卓著。“穆公使人厚币迎蹇叔,以为上大夫”,秦穆公高薪聘用蹇叔,并给予上大夫的职位。蹇叔“上大夫”的级别比百里奚“大夫”高一级。

秦穆公仅凭百里奚几句话就能够重用蹇叔,可见对百里奚那是充分的信任。

然而,蹇叔又对秦有何贡献?可惜,司马迁再次吝啬了笔墨。

#历史开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晋国   秦国   楚国   百里   史记   秦晋   公干   本纪   列传   诸侯   世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