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胸前的“兵、丁、卒、勇”是何意思?仅一字之差,却天壤之别

很多小伙伴从小到大应该都没少看清廷剧吧,比如在《康熙王朝》中,对于陈道明老师饰演的康熙帝都有着很深的印象吧,他的雄才伟略,文有崇尚儒学、治理河道、武有平三藩、收台湾等功绩。

但是细心的伙伴一定也发现了,那就是征战沙场的这些兵卒,他们胸前有的写的是兵,有的确是勇或者卒、丁,同样都是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军人,为何胸前的字却不同了,其实这个差别还不仅仅只是一字之差,而是天壤之别,这一切都要从清朝的军事制度讲起。

一、清朝的军事制度

了解过历史的应该都很清楚,清朝军事制度主要采用的是八旗制,也就是我们经常在清廷剧中听到的一个词“八旗子弟”,这个八旗子弟的由来是满清的前身也就是女真部落时就已经存在的管理人口的一种方式,也是满清社会军事的组织形式。

清朝的奠基者努尔哈赤,就将自己的族人共分为八旗,分别是:镶黄旗、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这些族人编入八旗之后,平时作为耕种农田,生产生活的平民,但是一旦战事四起,就需要充当士兵的角色,征战沙场。通过这样的宜民宜兵的方式使得满清军队早期具有极强的作战能力。

后来随着战事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兵力储备,因此也把蒙古族收编,编为蒙八旗。进入山海关之后,需要更多的兵力与大明进行战争,因此也逐渐把大明的降兵和俘虏编为汉八旗。自此八旗制度逐步成熟,并确立为清朝的基础军事制度,而八旗子弟也作为清政F的常规部队和精锐部队来根据职能和战事需要进行调拨。

但是以上我们讲的只是八旗子弟,八旗子弟的胸前都是挂着“兵”字,也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清政F常规武装部队,那其余的勇、丁、卒又是什么了?让我们来逐一介绍。

二、常规部队——兵

兵刚才大致介绍过了,其作为清政F的常规武装部队,算是四字中,地位最高的了,因为兵是吃的皇粮,办着皇差,“兵”是直接受清朝中央政F管辖调拨的,换成我们现代的语言就是,“兵”是体制内的公务人员。

就算到现代每年的公务员国考、事业编考试、国企央企招聘那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进入的都是佼佼者,每个人都削尖了脑袋想往体制内挤,因为大家都明白一旦进入了体制内工作,那就是一个铁饭碗,未来生活工作都有了保障。

而清朝的“兵”正是这样的一个存在,所以从古至今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世界的尽头是编制。但是清朝的“兵”并不仅仅只是我们刚才讲的八旗子弟兵,而是涵盖了两个部分,一个是我们讲的八旗子弟,另一个则是绿营。

为什么同样是“兵”但是却又分开成两个部分了,其实有两点原因,第一个原因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先来后到的结果,因为早期需要用兵打仗,因此不管满人、蒙古人还是汉人都一视同仁编入不同族的八旗,许以高官俸禄,毕竟有了钱才有动力打拼嘛,但是战争逐渐明朗之后,人员编制也到了一个瓶颈了,那后来的人肯定不能享受到这些早期入伍人员的优待了,于是就成立了“绿营”兵。

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要可以将满汉分隔,因为绿营兵成立的契机是清朝入关后为了快速占据江山,再加上前期的苦战也造成了八旗子弟兵的严重损耗,于是清朝就进行了大面积的士兵招募,而招来的大部分又都是汉人,军制也是依照着旧明的兵制组成,所以这些人就没有直接编入到八旗中,而是单独成立了“绿营”兵

虽然有满汉的分别,但是从四种不同的士兵来说,绿营和八旗都享受的是最好的,地位也是最高的。

三、临时部队——勇

“勇”字兵,其实大家应该都不陌生,2007年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的一部动作电影横空出世,其中李连杰饰演的庞青云手下带着的就是“勇”字兵。各个骁勇善战,攻城掠地。这些“勇”字兵又是在怎样的原因下成立的了。

前面我们提过清朝政F能坐稳江山,离不开的根本原因是手下的八旗子弟和绿营兵,早期这两个兵种都是骁勇善战的战争利器,为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随着战争的结束,再加上福利待遇各方面都很好,逐渐的这两支部队在时间+腐败的双重作用下,战斗力每况愈下。

甚至到了清朝中期康熙、雍正朝代时,想继续使用这两支部队征战台湾、平定三藩都很困难,因为根基已经被腐蚀,全都变成了一堆少爷兵,每天都是花天酒地、吃喝嫖赌,导致此时的有兵不能用,有兵不能打的局面。

直到清朝末期,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恶果就出现了,曾经的两支骁勇善战的部队在这些太平天国的将士手下面前变得不堪一击,用一句话形容就是“还没打,风一吹就倒”的地步,为了镇压这些造反运动维护清廷的统治,清朝开始了“勇”字兵的组建。

但是“勇”字兵是作为动L时临时启用的部队,因此大部分也是招纳苦命出身的汉人,这些汉人勇武有力再加上当时的一个名词“乡勇”,因此取名“勇”字兵。

比较典型的就是当时晚清重臣李鸿章、“湘军”将领曾国藩等人,他们各自在自己家乡组建部队,主动请缨帮助清政F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也可以说是自己的私人地方武装部队,因为战斗力强悍主步也成为了清朝后期统治的重要力量。

不过由于是临时组成的部队,钱饷基本都是各地组织者负责,或者自掏腰包,或是攻城略地后搜刮获得,没有战事就各自回家务农经商,因此待遇各方面都不如八旗兵和绿营兵,并且因为八旗兵和绿营兵属于清朝政F的精锐或者说嫡系,因此打仗时都是缩在后面,头阵都是让这些“勇”字兵去打,充当炮灰,因此完全可以说只是战争工具,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同时因为都是汉人且不会听从中央政F的号令指挥,只听从自己将领的命令,因此清政F对待这些“勇”字兵都是持有猜忌态度的,怕他们拥兵自重后推翻自己的统治,因此都是用来充当战争的消耗品

四、地方警察——卒

“卒”顾名思义,其实就是狱卒衙役,其实大部分都是地方政F配套的武装力量,因为地方政F毕竟有行政权和地方治理权,需要处理地方上的官司和官仓粮食戍卫以及监狱看守等事务,那这些都是需要武装力量来做的,那这个时候“卒”就出现了。

比如小时候看的《还珠格格》里面有一集,就是五阿哥等人到监狱大牢中去就小燕子,监狱里的狱卒一个个就在那里吃着花生喝着小酒,好不快活。这些狱卒身上印着的正是“卒”字。

再比如《天下粮仓》里,各个地方政F都是有自己的官粮储备的,主要用于灾害事件发生时,可以及时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但是不能说就把粮仓放在那里放任不管对吧,一定需要有人看守,而这些看守的人也正是这些“卒”兵。

还有我们在很多的清廷剧中看到的,知县大人审案时,两旁会站着衙役口喊“威武”,在听到知县大人说“把这个刁民给我重大50大板”时,需要第一时间冲上去执行惩罚的人,也还是这些卒。

因此卒可以理解为地方政F的警察机构,因为中国的警察机构是在清朝末期才确立成立的,因此前期都是采用的卒这种兵员制度,但是卒的待遇也各不相同,如果碰到富庶有油水的地方还好,一旦碰到贪官或者穷乡僻壤经常是连月钱都拿不到,待遇相较于前两类可以说的最差的了。

五、后勤人员——丁

“丁”字兵,其实就更好理解了,主要就是国家的后勤人员,连士兵都算不上,做的工作也是以后勤工作为主,比如康熙年间,康熙要整治黄河,修复河道于是大修堤坝,深挖河床清淤等,那每个工务段都由当地的招募的农民来维修,但是这些人你要找人看着,免得有人搞破坏或者闹事,那这个时候就有“丁”组成的河道兵丁在旁监督。

还有前方打仗的时候,我们都有一句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那这些粮草的运输和安全保障也是需要人员的,而这些几乎没有什么作战能力的“丁”也就充当了后勤保障任务的角色。

以及我们经常看电视都看得到的“快马加鞭,八百里加急,紧急军情”这些负责联络各部的通信兵其实也是有这些“丁”来组成的。

总而言之“丁”其实大部分做的工作都是一些后勤保障工作或者处理一些细碎繁杂的事情,但是看似是四种兵种中最末端排名的兵种,但由于接触到的都是后勤保障工作和采购之类,因此从手中过的油水就特别多,所以可以说俸禄低但是隐性收入高的美差

六、总结

虽然今天我们讲的“兵、丁、卒、勇”,都同时属于清朝政F的军事力量,但是各自的分工确实完全不同的,且因为自己从事的地方不一样因此俸禄也是天差地别,比如吃着皇粮养尊处优的八旗子弟和天天在监狱看守犯人的“卒”,那个待遇可是望尘莫及的。

比如八旗子弟大部分都卫戍京师,且可以选拔进入皇城中成为禁军甚至带刀统领的,是有机会一路高升的,就比如索额图,原本是个带刀侍卫因为帮助康熙擒拿鳌拜有功,最后一路升至左丞相。但是作为最底层的“卒”和“丁”那恐怕是一辈子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但是回过头来,正因为有了好的待遇,才更应该努力来报达这份荣誉,但是你不去利用好这些优质条件,努力上进,一切都是白费,甚至最终会成为腐蚀你的毒药,就像八旗兵一样到了清朝末期面对虎视眈眈的侵略者只能像待宰的羔羊一样,任人宰割。这一切都是由于清政F的无能腐败才酿成的恶果。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所有为之奋斗的人,只有自强、自立才能获得尊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太平天国   绿营   汉人   天壤之别   战事   清朝   后勤   康熙   胸前   部队   战争   制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