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佬”:根在千岛湖底,家在金华农村(四)

在金华七一农场安家后,移民变成了国有农场的职工。住公房、吃公粮,看似享受高待遇了。然而,1959年—1961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为了填饱肚子,早日摆脱苦日子,好多人选择了外逃,有的逃到江西,有的逃到了福建,也有的逃到杭州。

1961年8、9月份的一天夜里早已串联好的移民,趁农场看管人不备,一夜之间全部消失了——拖儿带女,携老扶幼逃回了淳安老家。其实早在几天前,他们就已做好了回老家的准备,有意地将一些生活必需品偷偷地放在了野外,比如:锄头、柴刀、锅碗瓢盆、铺盖、衣服等,其他的一件也没带走。轻装上阵,日夜兼程,回家的动力,使他们忘记了疲惫,忘记了黑夜,真是归心似箭,近400里的路程,仅用了三天时间就回到了离别三年的故乡。

然而,毕竟离家三年了,如今再次踏上故土,早已人是物非,原来的老村庄,自家的老房子不见了,见到的只有一泓湖水和还没有完全被淹没的树梢。当时没有外迁的几十户,也已上靠到地势高的山坡上。三年前送他们上路的刘大妈,身子骨依然硬朗,她从家中拿来了茶水,向大家递茶解渴,嘴上还不停地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回家后的第二天,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家家都上山砍树、割草,搭建临时茅草房。临时茅草房简陋无比,三树叉尖、茅草盖顶。

自从他们返乡,搭铺、垦荒、定居后,县移民办、公社就一直关注他们的生活,并动员他们再回金华,可他们说,我们不吃第二遍苦,硬是不肯回去。后来,库水又淹到了新家门口,他们又得搬一次家,造一次“房”,又淹到了,又搬又“造”。1966年2月18日(正月二十九),风餐露宿、颠沛流离了七年,吃尽了漂泊之苦的最终还是返回了武义。 

由于条件受限。移民们第一年的早稻刚种上还没有返青,“百节草”、“荸荠塞”早已超过了秧苗的长势,还覆盖了秧苗。全队人每天都在忙除草,可到收割的时候,还得戴着眼镜在草丛中寻找稻子。一亩田如果收到一二百斤,算是好收成了。虽有人均近2亩多的粮田,一年的总产量除去农业税、统购等征购任务,留下的人均口粮也不到200斤。平时只有用土豆、萝卜、玉米、蕃薯等杂粮代替早餐和晚餐,米饭只是正餐才吃一点。然而,即是这样节约,到过年的时候,还得到邻村借“储备粮”以度春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割草   淳安   春荒   移民   粮田   柴刀   早稻   公粮   秧苗   日夜兼程   储备粮   风餐露宿   荸荠   湖底   茅草   农场   农村   金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