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些女子,动辄就要卖身葬父母,难道不能直接挖个坑埋了吗?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影视剧中,经常出现古代女子卖身葬父母的桥段。不禁让人疑惑,为什么一定要把自身卖掉才能安葬父母,不能直接挖个坑埋了吗?

这就不得不提到古代的丧葬习俗了。

一、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跟社会的发展也息息相关。

上古时期的人没有埋葬亲人的习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忍心亲人尸体遭到破坏,埋葬的习俗才兴起。

亲情是人类墓葬起源的动力。渐渐地,土葬成为了人们埋葬亲人的主要方式,人们从此有了“入土为安”的观念。

既然要入土为安,那么首先就得有一块可以埋葬的地。

(坟地图)

古代封建王朝,土地大都被大地主垄断,私人的土地本就很少。

除此之外,荒地也不是私人可以随便开垦的。

毕竟天下都是皇帝的,要想偷偷挖坑,那就不是一个女子能办到的事了。

而想要买地也不是不行,但是一个女子要是有买地的钱,又怎么会沦落到要自卖为奴呢?

再说到丧葬的习俗,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于葬礼的流程也是非常讲究的

亲人去世后,按习俗,要举行沐浴礼。简单来说就是用水浇洒尸体,再用细布擦洗。

沐浴礼之后是小殓,要给死者穿好衣服。身份越尊贵,穿的衣服也越多,贵族一般都会准备好几套衣服。

(寿衣图)

在有些盗墓剧中,有些尸体嘴里还会含一块玉,这叫做含殓。

这也是一种丧葬习俗,是指要在死者口中放珠玉米贝等物。发展到后来,统治阶级通常以所含的物品珍贵程度,来彰显身份的尊贵。

除了沐浴、穿衣等习俗,准备一副棺材,将亲人的尸体放入棺中入殓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习俗。

棺材的存在也方便了停殡的习俗,就是下葬之前要将尸体停放一段时间

时至今日,这些习俗仍然存在,并且随着社会发展,这些习俗也渐渐变得更符合实情。

一个女子如果不得不卖身葬父母,那么她肯定是已经被逼得走投无路了,当然也不会有能帮忙的亲戚朋友存在。

(卖身葬父影视剧照)

沐浴礼还好说,但新衣服和棺材却不是那么便宜的。古人常挂在嘴上说“棺材本”,也表明了想准备一副棺材不是简单的事情。

古代女子想要在几天之内赚到一大笔钱,想想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卖了。

这样不仅能得到足够安葬父母的钱,自己往后的日子还有了着落。如果主人家心善,安葬父母的时候还能得到主人家的帮助。

对于卖身葬父母的人,人们一般都会抱着善意,赞美这种做法。这也是很多女子愿意卖身葬父母的原因。

那人们为何对卖身葬父母都表示赞美呢?

二、董永卖身葬父

原来卖身葬父早有例子,那就是董永。

(二十四孝—卖身葬父)

汉朝有一个人叫董永,从小家里就十分贫穷。父亲死后,董永根本拿不出钱来安葬。

董永为了尽快将父亲安葬,只能向财主借钱。身无长物,他只能以卖身为奴为条件,答应以后成为财主家的仆人。

拿到卖身借来的钱,董永才得以把父亲安葬好。之后,他就准备如约到财主家去做工抵债。

在路途中,他遇到了一位女子,这个女子主动要求做董永的妻子。之后女子就跟董永一起到财主家做工还债,只用了一个月,就让董永恢复自由身。

原来这是天帝的七女儿,董永的孝道感动了上天,上天于是派下仙女帮助董永。

(董永卖身葬父故事)

这就是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这个故事流传千古,经过多个朝代的演变,时至今日仍然被编成电视剧,搬上了大屏幕。

其中的神话部分真实性没有定论,但是董永确实是个真实存在的人。

董永是古往今来孝子的典范,孝道也是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这跟两汉时期“以孝治天下”有很大关系。

汉代推崇儒家思想,当时流行孔子的一句话:“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

由此可见,《孝经》是汉代皇帝治理国家的行动纲领。

(《孝经》古书图)

在当时的风气下,董永的故事就被塑造成了孝道的典型。人们认为孝能感动天地鬼神,遵守孝道会有好报。

从此,孝道跟处理父母身后事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如果父母去世后,儿子或者女儿就简单挖坑埋了,肯定会受到世人的谴责。他们会被冠上不孝的名声,被别人指指点点,在社会中寸步难行。

古代贫困的女子宁愿把自己卖了,也要给父母好好安葬的行为,也能够理解了。

这些女子被孝道的思想影响至深,她们不敢打破社会规则,只能被迫做出这种选择,也是无奈之举。

在古代,孝道的思想影响之深还不止于此。

三、官员的举孝廉制度

“以孝治天下”的背景下,汉武帝又进一步加深了孝道的影响。那就是将“孝治”具体化,把孝道跟用人制度相结合的举孝廉制度由此诞生。

(古代举孝廉制度影视剧图)

孝、廉是孝子和廉吏的意思。孝,是说要孝敬父母;廉,指的是清正廉明。

这种选官制度决定了,孝道是考察人才的重要标准。想要被举荐当官,在孝道上就要做到完美。

当官的人都要求重视孝道,那普通平民百姓当然也争相效仿。这也就催生了很多愚孝的人。

卧冰求鲤的故事很多人都熟悉,说的是一个少年为了卧病在床的母亲,躺在冰上捕捉鲤鱼的故事。

有人说这个少年的行为是大孝,是值得鼓励的事情。但这何尝不是一种愚孝?

(卧冰求鲤图)

用伤害自身的行为来讨得母亲的欢心,对任何一个疼爱孩子的母亲来说,恐怕都不会高兴吧。

同样的道理,卖身葬父母的行为就真的值得提倡吗?

死者已矣,活着的人才是最重要的。不管怎样,古代女子卖身葬父母的行为,都让自己失去了自由身。

除了孝道的思想桎梏,官员的举孝廉制度,也是卖身葬父母的推手。

这是因为,孝道作为考察标准后,官员就尤为重视治下人民的孝道遵守情况。

所以女子自身没有能力埋葬父母,也没有亲近的亲戚或族人施以援手时,她也不能直接挖坑草草埋葬。

古代人非常重视名声,而一个人的名声又跟一个地方的名声息息相关。

试想,如果女子草草挖坑埋葬父母的事传出去,那么整个地方的名声都会受到影响。甚至,这件事情还会牵连到当地的官员。

反之,如果女子卖身葬父母,就会传出孝顺的好名声。说不定,这还能算是当地官员的政绩,官员可不就会促成这种事情了吗?

四、朱元璋差点卖身葬父

孝道的影响至深,连朱元璋也差点难逃卖身葬父的命运

(朱元璋图)

很多人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贫穷,曾经还当过乞丐。却少有人知道,他在当乞丐之前的经历。

朱元璋是家里的小儿子,上面还有大哥和二哥,一家五口人本来生活得还算幸福。却不想,疫病突然袭来,半个月之内,家里就去了三口人。

先是父亲,三天之后,大哥也去世了。母亲承受不住接连的打击,竟是也去世了。

家里人一个个倒下,朱元璋和二哥急的痛哭,却连买棺木的钱都拿不出来。

家里没有一贯钱、一钱银子,买不了棺木,更谈不上坟地”,是朱元璋家里当时真实的写照。

朱元璋奢求田主看在几年的主客情分上,能施舍一块埋骨之地,得到的却是一番呵斥。

正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还是同村的刘继祖不忍心,施舍了一块地出来。要不然,恐怕朱元璋也要沦落到卖身葬父母的地步了。

坟地有了着落,但是衣裳和棺椁却还没有着落。最后,两兄弟只能用几件破衣裳包裹遗体,抬到坟地草葬。

等到朱元璋登基称帝,写《皇陵碑》时,他还为此而伤心。他觉得父母的遗体没有放到棺材里面存放,没有换新衣服,这是他的不孝。

(皇陵碑图)

朱元璋能从乞丐之身成为皇帝,才智和谋略肯定不缺。但是这样一个人,也曾为了无法安葬父母而一筹莫展,更是因没有厚葬父母而觉得不孝。

皇帝尚且如此,更何况在古代有着重重束缚的女子呢?

家境贫困的女子,如果得不到别人的援手,连坟地都是问题,更不用说其他礼节。

古代女子地位本就较低,还有孝道思想在影响着她们。为了好好埋葬父母,她们选择自卖为奴,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迫于现实的无奈和孝道的影响,身处封建的王朝,古代女子卖身葬父母的行为令人心酸。

好在,世人终于醒悟,孝道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更与时俱进。虽然孝道仍然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道德底线,但愚孝的行为却是变少了。

父母辛苦养育自己,尽孝是本分。但是如果要以自由,来换取虚无缥缈的死后安慰,那父母恐怕也接受不了。

与其等父母不在了,在身后事上花大量精力,还不如趁他们还在的时候,多陪陪他们,让他们多享受天伦之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孝经   孝廉   古代   父母   女子   坟地   丧葬   孝道   棺材   习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