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下只有这座寺庙有武警站岗,但是这并不是这里最传奇的地方。
有句话叫“先有潭柘寺,再有北京城”,这是给这座北京地区最早修建的佛教寺庙的赞扬,时光荏苒,这座寺庙已经有了1700多年的历史,在北京市中规模也最为庞大。
在北京还没叫北京的时候,就有了“先有潭柘,后有幽州”的远古谚语,潭柘寺身边的人换了又换,只有它依旧矗立在这里。
寺庙僧人多,但距离城市很近,沾染的尘缘也多,人们在千年之间口耳相传中,逐渐相信青年男女都能够在这里求得美满姻缘,退而求其次,也有人追求平安健康以及求学业。
某日有网友前往潭柘寺,在这里踏步前行,漫步走到了西观音洞这里时他突然想起,这里有一只能够听僧人诵经的“虎神”。
网友无论如何也找不到所谓“虎神”的踪迹,只在附近看到了一只有着三种颜色毛发的小猫,又过了许久,终于找到“虎神”这只听经的老虎雕塑。
网友看完虎神以后,他们就再次遇到了这只花猫,小猫趴在网友的脚面上,说什么也不离开,稍后,网友摸了摸它,然后温柔地对它说:“我要走了,要离开了,我们以后有缘再见吧。”
说完这句话后,小猫居然真的动身离开了,潭柘寺游客络绎不绝,,它穿过人流走到了寺庙的一个拐角处,在墙根下看了一眼网友,然后便离开,消失不见了。这段神奇的经历被网友称之为是一种殊胜的缘分,见到了真正的“虎神”。
虎神在这里待了几千年,有人说这里早已经蕴育出了“灵”。这座晋代叫嘉福寺、唐代改叫龙泉寺,等到了金代又被御赐寺名为大万寿寺的寺庙在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中,故事实在太多。
在明朝的时候,这座寺庙又恢复了最早的嘉福寺以及龙泉寺的旧名称,但是居住在北京的老百姓们可不这么想,他们看到寺庙的后面有龙潭,而山上更有着数不尽的柘树,所以,这里就慢慢叫成了“潭柘寺”。
潭柘寺和北京城深度绑定其实源于历史上的一个皇帝,这个人就是朱元璋的四儿子,明成祖朱棣,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朱棣在朱元璋去世以后,深受自己的侄子朱允炆削藩之苦,所以发动了名义上为“靖难”的起义。
顺利夺取皇位以后,朱棣马上把明朝的都城从南京迁移到自己受封的北京,当时北京有着元朝元大都的底子,但是想要作为一个全新朝代的国都,自然要大兴土木,据传朱棣派遣深受他信任的黑衣宰相“道衍”姚广孝改造北京城。
这是一个极其繁重的任务,无论是谁都会感受到极大的压力,就连姚广孝也不例外,僧人解压的方法与凡人无异,他只能在北京附近的山水中游览。
某天,姚广孝和朋友们来到北京的西山附近散心,建在这里潭柘寺也是佛门寺庙,同为佛门,他感觉到了一种亲近。
当姚广孝看到潭柘寺的时候,灵感突然迸发,他看着寺庙的形制,越看越觉得有趣,于是他按照潭柘寺的建筑来修建北京城。
这并不是空穴来风,如果我们看北京的话,就发现北京的九门和潭柘寺的九门九关十分相似,直到现在还有崇文门、宣武门以及正阳门等。
历朝历代就是拿国库的钱反哺潭柘寺,很多人都听说过一个说法,那就是故宫中一共有9999间半的房子,皇上自己是一国之主,更是贵不可言的九五之尊,所以作为和北京规划一样的潭柘寺也应当是如此,清朝把这座寺庙的房子增加到了999间半,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潭柘寺就成为了绝对意义上的“皇寺”。
千年以来,很多皇帝都前来这里参拜,这也导致此地多年以来一直是当地的风景名胜,一直到建国以后也是如此,其实为什么有武警24小时在这里驻守站岗呢?也和这个原因有关。
每当有外宾或者其他重要人物莅临北京的时候,很多人都会选择去当地的景区参观游览,北京的天安门和长城自然不必多说,很多国外政要都在这里合影留念,但在外宾访问我国的时候,很多人也会选择潭柘寺游览,感受这座古寺庙的魅力。
是的,某种程度上,参观潭柘寺的国内外政要的人数甚至比著名的少林寺都要高,为了各级领导的安全,所以才会安排武警一直站岗,这就是武警同志在这里的原因。
同时,这座寺庙里也有就连皇上也不能见的“镇寺之宝”,潭柘寺的大雄宝殿采用的是中国古建筑中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样式,另一个采用这种方法的建筑就是故宫。
大雄宝殿的殿顶上是黄色的琉璃瓦,下层檐上还有一层的绿色琉璃瓦剪边,充满了雍容华贵,四角的风铃上层是圆形,下层是方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天圆地方。
在大雄宝殿的正门挂着清朝康熙皇帝手书的“福海珠轮”四个金字,不过这可不是镇寺之宝,真正的镇寺之宝是在大殿顶部两个脊的两端,这是一对世上无二的琉璃鸱吻。
鸱吻是传说中龙所生下的九个儿子之一,鸱吻属水,在五行中能克火,这两个鸱吻就是保佑寺庙永远不受火灾影响,更有传言说当年康熙皇帝在潭柘寺的时候,突然风雨雷电大作,电闪雷鸣之际,云层中有神龙若隐若现,留下两个鸱吻保佑寺庙中康熙这个“真龙天子”。
这个故事实在是太精彩了,不过当年各种主管营造的官员似乎真的把这个传说当真,还说皇上自己是一条“真龙”,龙所生的鸱吻不敢见真龙天子,恐怕有朝一日鸱吻会飞离潭柘寺的屋檐。
在不断的奉承中,康熙皇帝也不堪其扰,为了让众多臣子少拍马屁,只能说自己不忍心破坏潭柘寺的风水,打算派人铸造四条巨大的链子,把屋檐上的鸱吻锁住,我们现在还能看到大雄宝殿顶上有四条璀璨耀眼的鎏金剑光吻带。
只不过这条吻带在不起眼的地方有极细微的空隙,这可能是当年潭柘寺的僧人慈悲为怀,不忍心困住鸱吻,所以才偷偷忤逆圣上,给琉璃鸱吻留下了逃离的机会,但这座寺庙却因此赢得了鸱吻的信任,直到今天仍旧不愿离开,保佑着这里不受外人侵扰。
这是一个很美妙的故事,但传说毕竟只是传说,满清末代皇帝溥仪也曾经来到过潭柘寺中,据《文化》报刊记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解放时期,溥仪走在了寺内天王殿前,他看着这座自己祖先来到过的寺庙,感到无比的冷清落寞。
天王殿前面有一棵神奇的树木,叫做“百事如意”,是一棵柏树和一棵柿树生长在了一起,所以是“百事如意”的谐音,不过溥仪并没有在这个著名的树木面前多驻留,而是走到了天王殿东边两棵茂盛的松树旁。
这两棵松树和溥仪渊源很大,因为据传清朝每有皇帝登基一次,这里的松树就会长出一枝漂亮的新芽,溥仪来的时候,松树已经衰败,他望着已经稀疏的树冠,指着一枝弯弯曲曲的小树杈说,这个杈子不成材,看起来像我。
溥仪和他所代表的满清皇室、封建王朝已经雨打风吹去,人们已经看不到君臣在这座寺庙里的时光了,整个潭柘寺最后只留下了一间小小的北房,这里供奉着乾隆皇帝的泥塑像,每天有无数人在这里拍照留念,丝毫没有尊重皇帝的“圣颜”,皇家的避讳在历史面前轻的不像话。
不过有一个地方却是皇帝很少去的,这里就是寺庙的塔林。塔林是高僧们百年之后的安息之地,因为他们在生前已经皈依佛门,所以无论这些人在去世的时候还有没有亲属父母,都应当安葬在这里。
作为北京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寺庙,这座寺庙的塔林占地面积将近14000平方米,其中有75座僧塔,是北京最大、数量也最多、保存最完好、最具有代表性的墓塔群,这里埋葬着历朝历代的僧人,最早能追溯到金代的广慧通禅师塔、金代和元代交际的海云禅师塔等等。
无论是谁,面对死亡都有一种哀思和愁怨,所以塔林的知名度并没有寺庙本身高,平时来这里游览的只有最虔诚的香客和清扫缅怀先辈的僧人,而且人们都喜欢随着人流行进,蜿蜒曲折的山路、青石板的路面最终引导着无数人进入寺庙,穿行在古树名木中,更无暇在意这个僧人的长眠之地。
平时人们更喜欢去潭柘寺的毗卢阁,这里是整座寺庙的最高点,只要来到这里,就仿佛走进了一幅山水画中,但是这里真的不是寄情山水的好去处,毗卢阁供奉的五尊佛像让这里充满了佛门的深邃,但是却少了那一股出尘的味道。
倘若读者您有朝一日来到潭柘寺,位于行宫院中央的流杯亭是一个绝对不能不去的地方,这里又名为“猗玕亭”,猗字意味着世界上最美丽的玉石,而这更是流杯亭最奇妙的一点。
这座亭子建造的位置是消失在历史上的无逸殿原址,亭子是木结构建筑,但是顶部全部都是碧绿色的琉璃瓦,亭子内部更是全部采用汉白玉铺地面,地面上还有一条弯弯曲曲不规则的石槽。
但是这个石槽痕迹有极其奇特,构成的图案如果从北向南看过去的话,非常像一个虎头,但是从南向北看的话却又像一个龙头,只有最细心的人才能发现这个奥秘。
石槽是引水渡水的地方,水流从不远处的汉白玉雕刻出来的龙头流出来,乾隆老皇帝在潭柘寺的时候,就会坐在这里和大臣们休憩,并且会把竹子做的酒杯放在上游的水槽中,看着酒杯在哪位大臣的身前倾倒。
如果酒杯选中了某个人,此人就需要赋诗一首,写不出来也没关系,喝一杯就行了,皇帝的闲趣不止于此,因为就连流杯亭附近的那一片竹林都是当年他亲自送的种子。
这种竹子也有个有点落俗的名字,叫做龙须竹,康熙在1696年赐给了这间寺庙,于是这种品种的竹子就在这里休养生息数百年,其中金黄色的竹节上交叉嵌着的绿线是极品中的极品,被称为“金镶玉”,还有一种差一点的叫“玉镶金”,有“金镶玉”在前,听到名字就能知道后者是什么样子。
所以有历史教授说,康熙皇帝在流杯亭和大臣们玩罚酒赋诗的游戏,是因为自己诗兴大发,找个地方让臣子们尽情赞扬自己,在康熙留下的无数首诗中,就有一首是称赞这个亭子的,全文是“扫径猗猗有绿筠,嚬伽鸟语说经频。引流何必浮觞效,岂是兰亭修禊人。”
康熙还给自己赐的竹子写了一首诗,是这样写的——翠叶才抽碧玉枝,经旬清影上阶墀。凌霜抱节无人见,终日虚心与凤期。这首诗在康熙的无数首诗中也属于不错的作品,可能是在潭柘寺这个环境中,就连皇帝也变得更加风雅起来。
潭柘寺在古人看过的月光下继续存在,当年在潭柘寺看月亮的人却换了一波又一波,这里不再是皇帝的私人家产,我们所言的武警守卫在这里,便是无时无刻告诉众人,这里是百姓和国家的地方,玲珑多姿的潭柘寺现在面向所有人开放。
触目皆文物,处处有典故,有朝一日,潭柘寺的武警也很有可能成为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更新时间:2024-08-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