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博士生待遇,我们不是在谈钱

“给博士生增加收入

每个月发一万元”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提出的这条建议,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

博士生一般来说年龄接近30岁,既是学术研究开始出成果的阶段,可能很多人也正准备成家或是已经要养家了。每个月3千元,怎么让他们安心做研究呢?“我希望至少能提高到1万元,这会导向更多的孩子从事科创学习和发展。”倪闽景这样说。

当然,建议也引发一些讨论,毕竟博士生的身份是“学生”,以什么名义发工资呢?经费又从何而来?这些操作细节有待商榷,但透过这个建议,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大家对于高学历人才、拔尖人才的高度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在接受采访时,说到了这样的现象:现在很多博士生、博士后为了争取更多的收入,花了大量时间去申报各种项目。这些项目,有的是比较基础的工作,其实不需要博士生出马,还有些属于重复申报:“每天忙于写申请书,写完申请书过不了多久要写项目阶段总结、中期汇报、再结题。这个材料你写完了真有多少转变成生产力?转变成科技创新的?可能要问一问。

人才是第一资源

在很多创新领域

拔尖人才堪称最核心的要素

如何让高学历人才、拔尖人才

安心科研、多出成果?

位于金字塔“塔尖”的人才

怎样帮助他们成长

让他们更好地出成果

不仅仅有收入问题

还要考虑人才的选拔机制

以及如何“人尽其用”

今年两会上

还有不少相关建言

上海科学院副院长曹阿民

完善多赛道的人才评价机制

在人才计划工程实施推进中,过度将人才计划项目、人才帽子与个人待遇、政府财政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挂钩,导致部分科技人员科学家精神和科技报国情怀发生明显缺失。

建议减少过多的人才“帽子”和评价,减少“帽子”与待遇和资源配置的关联紧密度,树立立足实际贡献的人才评价导向。

建立并完善面向基础科学研究、大科学工程、国防军工科研、高技术产业及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多赛道人才评价方法,形成由实际贡献评价人才,并有利于教育、科技创新团队长期可持续高水平发展的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吴蓓丽

松绑编制及岗位晋升限制

目前国内的人才编制及高级岗位的比例设置仍多采用“按比例分配”方式,这十分不利于人才集中型企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因此,建议有条件地放宽编制和高级岗位比例限制。

以人才较为集中的中国科学院为例,部分研究所缺编率高达40%,高级岗位职数受比例与编制数联动,隐形降低了高级岗位比例。建议扩大编制备案制试点范围、有条件放宽高级岗位比例,打通人才晋升空间。

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

不拘一格选人才

要实施专门的拔尖创新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不唯学校”、“不唯排名”,不把学生在学期间的成绩排名作为唯一标准:“有一些具有拔尖人才气质的学生,某种方面他的比较偏或者比较怪的,如果我们只是以一把尺子,可能就不见得妥当。”

建议注重笔试与面试以及专家推荐相结合,让一些“偏才”、“怪才”和非名校的学生也能有进入计划的机会。

创新之要,在于得人。期待更多的改革举措能尽快落地,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转化,全过程创新的每个环节,发挥人才的引领和驱动。

有什么样的人才

就有什么样的竞争力

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作者:上海电台记者赵颖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博士生   中国科学院   拔尖   资源配置   上海   帽子   待遇   岗位   比例   评价   高级   建议   计划   项目   人才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