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驻外翻译到牛倌,90后浏阳伢子的“另类”转型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3月9日讯(全媒体记者 田甜 实习生 陈乐 黄欣欣)是传播中国烟花文化的驻外翻译,也是带领村民致富的牛倌,两个看似割裂的身份,正是“90后”浏阳伢子曾庆如的双面人生。

2018年,从事外贸工作的曾庆如决定返乡创业,回家乡开起了养牛场,如今他的牛场养殖规模已达到接近200头。同时,他还带动了本村及周边的农户学习新的养殖模式,实现共同增收。“如今白天在村委上班,晚上在养殖场管牛,生活很充实。”对比外面世界的精彩与喧嚣,忙碌充实的生活更让曾庆如满足。

从驻外翻译到牛倌,家乡也能实现人生价值

挽起袖子,打开制作饲料的机器,3月8日晚6时,下班后的曾庆如麻利地为牛儿们制作营养又美味的晚餐。养殖厂内近200头牛,在曾庆如机械化的管理下井然有序。

“这是我第一次创业。”说起创业经历,曾庆如的思绪回到了大学毕业那年。2013年,他从湖南外贸经济学院毕业,由于成绩优异,很快找到了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在浏阳的一家烟花公司担任总经理助理、驻外翻译,被公司委派到印度、孟加拉、泰国等国开展业务,传播中国烟花文化。

世界的精彩没能让他的心找到安定之处,2018年曾庆如告诉父母,想辞掉工作回乡办厂养牛,当一名“牛倌”。“当时我爸无法接受,觉得自己的儿子好不容易走出乡村,前途大好之际却要回家养牛,干铲粪堆土的‘苦差事’。但我不这么想,一是想多陪伴父母亲,而是想改良传统养殖技术,带着家乡人一起致富。人生价值不一定要在大城市才能实现!”2018年中旬,曾庆如下定决心,回到老家开始了养殖之路。

刚开始时,曾庆如一边帮着父亲打理牛场,一边了解市场行情和家乡养殖业情况。一番考虑后,曾庆如决定育殖黄牛,“养殖黄牛风险较小,抵御各种疾病的能力较强,牛肉价格稳定,大有可为。”

摸索全新养殖模式,带领村民一起致富

“一开始我对养牛并不了解,只能边学边做。”创业初期,曾庆如特地前往云南学习考察,买了18头小黄牛回家养殖。没想到出师不利,刚回家18头小牛就有4头因为“醉氧”死掉,其余14头牛也开始出现症状,曾庆如四处奔走,请教畜牧技术人员,学习注射打针,自己动手为牛“治病”。

(曾庆如正在牛场内忙碌。)

这段经历让曾庆如明白,想要达到规模化养殖,养殖技术是关键,同时也要懂得疾病防治知识。他找到资深兽医拜师学艺,开始学习以前从未接触过的知识。2020年,曾庆如取得了兽医执业资格证书,随着养殖能力提高,他将老家附近的废弃花炮厂厂房租下来,改造成牛棚、牛舍,养殖不同品种的黄牛、毛驴。同时,租下了50亩地,种植黄牛要吃的草料,逐渐扩张他的养殖事业。

“父亲那一辈人,一个人养10头牛都费劲,引进了养殖技术和机械后,一个人养100多头牛都没问题。”曾庆如说,对比传统养殖方式,他摒弃了大部分人工养殖的方法,引进机械设备,摸索出全新的养殖模式。

“养殖场稳定后,我有了更多时间。2021年开始在村委会工作,在养牛场反而花的时间更少。”曾庆如告诉记者,养牛场规模化之后,乡邻们都来向他请教养殖知识,“我建了一个微信群,里面有400多个人。经常在群里分享养殖经验,交流养殖中疾病预防治疗的诀窍。乡邻们有问题,我都会及时回复。”对任何上门“取经”的人,曾庆如都会毫不保留的分享经验,帮助乡亲们少走弯路。

如今,曾庆如的养殖场每年能够实现稳定收入40万元,同时还帮助10多户困难户实现增收。“我自己摸索了一套养殖模式,愿意带大家一起发展致富。”曾庆如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牛倌   浏阳   伢子   乡邻   湖南   养殖场   黄牛   烟花   另类   稳定   模式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