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渔业村:“活着”的渔村

这里,离大海仅几步之遥。

上海西南杭州湾畔,沪杭公路北侧的金山区山阳镇渔业村,现在,大家都习惯叫它“金山嘴渔村”。它是上海沿海陆地最早的渔村,6400多年前就已成陆,也是保存上海旧时渔业印记最完整的渔村,被称为上海最后一个“活着”的渔村。

春天的清晨仍有寒意,而第一道曙光已迫不及待穿过云雾,落下的碎金在海面跃动,一点点向四周铺展。远处的金山三岛渐渐清晰明亮起来,金山嘴老街也被阵阵鸟鸣从静谧中唤醒。人们从各家各户的木门里走出来,打开自家的窗板,有生意的人勤快地摆上货品。谁家的菜地里,几垄卷心菜、小菠菜正绿油油地舒展,几枝朱砂梅从院墙上探出花枝。

走出冬天的人们心意萌动,呼朋唤友乘着金山小火车,也有一家人自驾的,奔向金山嘴老街。

老街热闹生动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很快,老街上人流涌动。街两侧是江南风情的黛瓦白墙、翘角飞檐,在石板路上悠闲地走着、张望着,几处本地特色的展馆一定要看看。“渔民老宅”呈现了金山嘴过去普通渔民家庭的原貌,木桌、竹椅、座钟、纺车、鱼篓、蓑衣、晒盐板、储存淡水的大水瓮……还有色彩艳丽的柴灶间。老家具、旧陈设,还原了那个你捕鱼我织网、半自给自足的年代。小型渔具馆是承载着漫长回忆的地方,收藏着不同时期的各式老旧渔船、渔具,还搭建了海边特色小屋,再现了渔民们的传统生产方式。走进海·渔文化馆,就是走进金山的时光长廊,可以感受海陆变迁中渔民们的信仰和风土人情。对舢板船有兴趣的,一定要到舢板船博物馆看看,这里展示了非常有名的手工木船模型制作技艺。一艘微缩船模的制作流程和造真正的船一样,需要数百个构件。

在渔村的院墙粉壁、栈桥长廊,总能看到当地又一特色景观——金山农民画。“画说渔村”,农民画将结绳、织网、捕鱼、晾晒等生产场景和沙滩、海鸟、鱼蟹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画面色彩丰富,画风质朴拙巧,鲜活真挚,这片土地的蓬勃烟火之气跃然而出。

跨过古拱桥,穿街走巷,一处处商铺临街摆着各种干鲜海味、工艺品,传统与时尚在这里交融碰撞。商家们并不急着叫卖,而是闲聊着,享受慢生活的自在清闲。若有游客询问,他们便热心地介绍海鲜的名字、品种和烹饪方法,直白朴素,恰如渔村的古韵古朴。

春天的气息撩人,莫名唤醒人的味蕾。特色小吃引得游人停下脚步,正在制作中的海鲜油墩子、海棠糕、梅花糕、炸臭豆腐……即使排长队也要吃上一口。“闻”鲜而来的游客更不会放过那一碗去骨黄鱼面。鱼要东海小黄鱼,二三两一条,养八个月到一年的最好,汆到嫩度适中,筷子能夹起完整的鱼肉而不散,入口又瞬间化开。黄鱼骨熬制的汤头雪白浓郁,见不到一滴油,面条筋道有嚼劲,再加入脆嫩的雪菜和竹笋,真是鲜香盈口,吃了忘不掉。黄鱼面沿袭了金山嘴渔家菜传统的烹饪方法,除了必要的佐料,几乎不加调味品,以保存食材的原有味道。

这里本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著名渔港。如今,随着围海成陆,渔船靠岸,渔民们开始了另一种全新的生活。大海虽然沉默着远去,但关于海的记忆并没有消失,而是被一位叫杨火根的老渔民用画笔保留下来。

杨火根的家,也是他的渔民画工作室,就在渔村池塘西面,很多人慕名前来参观拜访。路两侧的墙上都是杨火根的画作,画着几十年前渔村的日常生活:织网、扎网篬、修船、开排、撒网……如今,80多岁的杨火根身体健朗,每天种地画画都不耽误。他家的墙壁上也满是他的画,海上风光、鱼虾蟹贝、捕鱼晒网、渔场、潮汐……

在杨火根的众多作品中,最珍贵的要数他在晒图纸上创作的30多米长卷《金山海渔图》,包括大金山水域海产图、渔民日常劳作图、渔民工具图、出海捕捞图、滩涂赶海图、水产品食俗图等,内容翔实丰富,不啻为一部“金山嘴渔村图志”。作为上海渔业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重要资料,《金山海渔图》目前已被金山区档案局收藏。

和世代打鱼为生的渔民一样,杨火根对海有着深厚的情感。《金山海渔图》是他对大海的回忆录,是他挥之不去的旧梦。而这个至今还“活着”的渔村,也是上海的回忆录,是这座繁华都市挥之不去的旧梦。(作者:高艳;编辑:杨硕)

原题:《上海市金山区山阳镇渔业村 “活着”的渔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渔村   山阳   渔业   金山区   上海   老街   舢板   金山   织网   渔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