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马生-天下读书人的精神高标

东阳马生——天下读书人的精神高标

文/陈益林

一、读红一个人,叫响一座城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读书无用论”被彻底扫进历史垃圾堆。热爱知识,热爱文化,苦读成才之风重新在中华大地上蔚然而起。“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在掸除了岁月尘埃之后,崭然出现在华夏新时代莘莘学子面前。据黔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陈寿江《作者意图的删除与文本价值的流失——以课文<送东阳马生序为例>一文披露: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送东阳马生序》经删节后被选作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各种版本的初高中语文教材课文。如1987年10月第2版高中《语文》第三册、1995年6月第2版的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乃至2002年12 月第1版初中《语文》第六册:一是删去了原作学有所成的文字:“今虽耄老,未有所成,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在过于余者乎?”二是删去了作者交代写作意图的文字:“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2001年颁布后,江苏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 册)将《送东阳马生序》选作课文时,完全按照以前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做了同样的删节处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只节选了原文开头至“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前半部分勤学苦读的内容。

《送东阳马生序》全文连标点仅七百零四字,经删减后全文连标点只剩668字。2019年,《送东阳马生序》未经删节全文选入《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本。

《送东阳马生序》中尊师重教与求知若渴的优良传统,一经与改革开放之初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的崭新氛围碰撞,立即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和绚烂的精神火花。年长的宋濂在年轻的“乡人子”马生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勤勉求学的精神映射,年轻的马生忠实地传承着宋濂等老一辈学人诚私笃坚毅的治学品格。可以说,文中的宋濂,就是年长后的马生;马生就是未来的宋濂,因此可以说,文中的宋濂与马生是互为表里,合二为一了。后来读书人一再津津乐道的“马生精神”,其实已完全融通了“宋濂品性”。

中学语文教科书受众面大,影响深广,广大师生及其社会各界关心教育的人士在深入研讨“马生精神”的同时,也对马生的故乡(课文释中提及浙江省东阳县,那时东阳还未撤县设市)东阳县产生了极大兴趣。

原本籍籍无名的东阳小县在众多探究目光持久深远的发掘下,勘探出了宝石一样的光芒。人们终于认识到,马生出自东阳,并非历史的偶然,而是文脉渊源有自。

1989年12月4日,《人民日报》头版曾刊发一篇报道,介绍浙江东阳“百名博士汇一市,千位教授同故乡”的情况,让浙中小城东阳声名鹊起。30年后,这个数字扩大了10倍,达到了“十百千万”的规模,即有东阳籍院士14名,高校校长、科研院所领导100多名,博士1300多名,教授1万多名。原来“马生”在东阳,不是硕果偶结的一个,而是一簇又一簇缀满在知识文化之树的枝头的!

著名品牌战略与营销广告专家、东阳乡贤翁向东先生于2022年成立了浙江东阳马生酒业有限公司,凭借其出色的品牌战略规划和低成本营销广告策略,在酒香飘飞之中更是让东阳这一城市与马生这一学子蜚声华夏九州。

二、东阳马生特质的当代解读

一些文章,在中学教科书中仿佛匆匆过客,收入没几年就莫名地销声匿迹,而《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一经进入中学教科书,就在课本中安营扎寨几十年。“好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知其旨”。当我们反复品读《送东阳马生序》一文,终于明白此文在教科书中的“坚挺”秘奥。

首先自然应归功于文坛世擘宋濂过人的文字语言功底,文章平中见奇,似癯实腴,熔出色的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但文中揭示出的真正的读书人应有的学习态度、意志、方法的教益价值,不能不说是一座引起历任教科书选编者十分珍视的精神富矿。在“老马生宋濂”与“青春版马生马君则”身上,流淌出来的如下精神气脉,实足作为天下士子的学习楷模:
1.求知若渴: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送东阳马生序》中说:“余幼进即嗜学。”后文的勤于借书、抄书,负箧曳屣趋百里外求师请教,不计生活清苦而心中有足乐者等等一系列求知好学行为都是基于“嗜学”的深层心理动机而产生。“我要学”与“要我学”有天壤之别,宋濂、马生的求学内驱力显然处在学习动机的最高层级上。高尔基有一句名言:“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是不是可以这样说,高尔基就是俄国版的宋濂、马生,宋濂、马生就是中国版的高尔基,因为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对学问满腔的热爱,对知识狂热的追求。
反观时下,不少学子进入生厌,谈“学”色变,最大的问题是题海战术的应试教育败坏了学生求学的胃口。2.守信重诺:

3. 积极主动:

巧者发现机遇,勇者抓住机遇,积极主动精神在求学当中绝不可缺。马生自“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在学习上肯劳乐劳,一定不缺乏积极求知精神。现在有句流行语“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居于此语首位的是“态度”。因为态度诚恳、守时谨诺,人家多愿意借书给宋濂,使他得以“遍观群书”;因为态度认真,才会在勤读之余还经常手自抄书,虽天寒地冻而不辍,学问得以扎实精进;因为态度谦恭,才会感动业师将知识技能倾囊相授……现在一些学子,学业不良或进步不快,很重要的一个愿意就是缺乏积极主动精神,坐等老师送货(知识技能等)上门,甚至老师送货上门也不快速接收,及时消化巩固。
4.礼貌修养:

一个浑身散发着礼貌修养芬芳的孩子,人见人爱,谁都愿意帮助他,扶持他,推举他。马生见宋濂“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礼数周到,彬彬有礼;宋濂向“乡之先达”求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如此虔敬,再严厉的先生都会对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现在的不少学子,长于人机对话,拙于人际交流,与人交往,缺乏基本的礼貌与技能,尤其是在师长面前,或畏如虎,或藐若无睹。长此以往,在学校里可能学不到真学问,到社会上也会因此处处碰壁。
5.视野开阔:

年少时期,是练学问童子功的时候,不能贪于功利,将知识、技能偏狭局限于一隅,而应打开视野,融博观与约取于一身。宋濂日后能成大明一代“开国文臣之首”,与他年少时来者不拒,“遍观群书”的海纳百川气度是分不开的。
6.诚笃扎实:

诚实守信是一切优良之士必备的道德,也是引人喜爱的基本品质。宋濂说自己“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自己爱读书,又珍惜别人借的书;不轻诺,诺必践,人心都是肉长的,常常会因喜爱而感动,因感动更喜爱,因喜爱感动更愿意帮助你。为什么常有人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就是因为在所谓的新潮观念冲袭下,传统当中许多金子般的可贵品质在不断流失。比如书,比如钱,一借就不还。
余秋雨先生就专文论述过不愿借书给人的理由:
隐隐在心头升起,怕终于听到那句耳熟的话。那句话还是来了:“这几本我借去了!”

我没有学别人,在书房里贴上“恕不借书”的布告。这种防范密守,与我的人生态度相悻。我也并不是一个吝啬的人,朋友间若有钱物的需要,我一向乐于倾囊。但对于书,我虽口头答应,心中却在嗫嚅。这种心情,大概一切藏书的学人都能体谅。

我怕人借书,出于以下三方面的担忧。

其一,怕急用的时候遍找无着。其二,怕归还时书籍被弄“熟”弄脏。其三,怕借去后彼此忘掉。

真正的读书人都有体会,在吸收古今名文精华时,朗读比默读记得牢,抄读比朗读记得住。如果抄读时再加朗诵,那可以说是充分调动了视觉、听觉和触觉三种感觉器官来感知知识学问。俗话说:三个指头捏田螺——十拿九稳。试想: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来知识学问,知识学问待逃哪里去?所以爱抄读的人往往是学问做得特别稳笃扎实的人。“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宋濂就是爱抄读之人。

东阳中学界的最高学府东阳中学,民国时期的校训是“诚朴”二字,现在的校训是“求实求真,惟善惟新”,其校风是“扎实朴素”,教风是“严谨诚挚”,学风为“发奋刻苦”。这种朴素扎实的治校理念与宋濂、马生的求知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7. 勇毅坚忍:

“士不可以不弘毅。”《论语》中此语一出,即被中国千古读书人奉为人生圭臬。弘毅,有远大抱负且意志坚定。中国知识分子常抱爱国护民之志,常怀学成文武艺,献与大中华之心。正因为理想远大,才会奠定求学报国路上的勇毅坚忍之态。马生“少时用心于学甚劳”,宋濂抄书时“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外出负箧求师之际,“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而气不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见到知识学问女神的天颜,非有不畏艰难崎岖之志不可。孙中山先生“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一语道尽无论是治学人还是革命者所必具的精神品格。
8.克己苦修:
古语云:“咬得菜根断,则百事可为。”常言说:“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有句名言:“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苦。”尽管学习上的确也需要巧劲,但书海茫茫,书山无极,只有心无旁骛,刻苦专一,才能求得真学问。古代农耕社会,家道殷实之家不多,读书人多出自清寒之门,克服生活上的一系列艰苦,是读书人在做学问登堂入室之前必须修炼好的入门功夫。宋濂与马生在方面,又给天下读书人做出了极好的榜样。作为穷乡瘠壤东阳的子弟,马生“少时用心于学甚劳”,必定以坚忍毅力克服了身心两个方面的诸多困难,才得以入太深读书。而宋濂的求学、生活境遇,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就交待得十分充分详细了。靠借读书之苦,天寒抄书之苦,远游求师之苦,求教遇师叱咄之苦,冲风冒雪四肢僵劲之苦,口体之奉不若人之苦……如此般般件件艰难困苦,宋濂全凭强大的内心与圆通的智慧将其一一化解,然后一步步由求学取知的必然王国迈入自由王车。

阿信作词谱曲,五月天演唱的《倔强》歌曲风靡大江南北,其中有如下歌词:

当我和世界不一样,那就让我不一样/坚持对我来说就是以刚克刚,我如果对自己妥协/

如果对自己说谎,即使别人原谅,我也不能原谅/最美的愿望一定最疯狂,我就是我自己的神,在我活的地方/我和我最后的倔强,握紧双手绝对不放/下一站是不是天堂,就算失望不能绝望/我和我骄傲的倔强,我在风中大声地唱/这一次为自己疯狂,就这一次 我和我的倔强/……看到了我的翅膀,你说被火烧过,才能出现凤凰、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唐恬作词,钱雷谱曲,陈奕迅演唱的《孤勇者》,此歌脍炙人口,谨录部分歌词如下:

为何孤独不可光荣/人只有不完美值得歌颂/谁说污泥满身的不算英雄/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爱你对峙过绝望/不肯哭一场/去吗?去啊,以最卑微的梦/战吗?战啊,以最孤高的梦/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从当代最热门歌曲的以上这些歌词中,我们依然能找到当年宋濂与马生身上流露出来的那种执着勇毅的精神气度。

作为我国第一个获得法国国家物理学博士学位的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中国量子之父潘建伟母校的东阳中学,自1912年创校迄今,一直将苦教苦学作为最具东中特色的精神法宝。东阳中学一直都是挺举东阳马生精神高标的教育大本营。

我们姑且归纳为以上八大特质吧。如果对《送东阳马生序》一文进一步深研下去,也许还能归纳出优秀读书人的更多的特质。

三、英雄不问出处,名士何计身世

东阳马生,人们都已知晓马生出自东阳。要问马生出生东阳哪个乡镇哪个村子,马生太学毕业后事业上有何建树,却没人说得上来。在这个最爱刨根问底挖名人资源的时代,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许多学者,百计千方进行探访考证,马生的身世似乎有了一点眉目,比如2019年02月25日“老杨话文史”一文中就说得有鼻子有眼:
首先,根据《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信息,我们可以知道马生的大概情况。“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宋濂这位小老乡姓马名叫君则,是个“大二”的太学生,德行不错,受到同辈人的称赞。

宋濂对他也是比较赞赏,因为这位小老乡来拜见他时:“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也就是说,马君则一是很有礼貌,写了一封长信作为见面礼;二是有才,信写得不错;三是有修养,语言平和,态度谦恭;四是学习刻苦且用心。而这些特点和宋濂自己很相似,于是他很看重这位年轻人,写下这么一篇文章赠给他,勉励他,希望他能够成材。

后人通过研究发现,其实这个马生,应该叫做马从政,他的字叫“均济”,号为“日济”。“均济”和“君则”读音相似,宋濂文章中大概用的是相近读音的字(想想宋濂写这篇赠序时都年近古稀了,耳朵背听不清楚也可能)。根据马氏家谱可知,马从政的先祖马大同就是东阳县令,如此说来马家的家风应该不错,才有刻苦学习的马从政。当然家谱中也说到他天赋聪明敏捷(先天也重要啊),人品端正刚直。

有了这些条件,再加上宰相老乡宋濂的勉励,想不成材都难。太学读完,马从政开始担任的是武义(属于金华)的县尉,同时兼义乌龙祈巡检司(缉捕盗贼的),这是从九品的官职。接下来因为皇帝“崇文重儒”,马从政离开老家浙江,升为河南开封的知事(正九品的将仕郎)。知事是负责行政和民事方面的官,看来马从政很善于处理百姓的事务啊。

因为马从政“赞政有方”,从河南开封到了山东东昌,升任棠邑的县令,这已经是正七品的官员了(正七品承事郎)。后来,马从政政绩显著,得到了皇帝的恩赐,荣归故里。
但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周明初先生认为以上文章“这

样的考证纯属牵强附会,不足为凭”。周明初先生自己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极尽探访考据之能事,撰成<送东阳马生序>人物考》一文,发表于2014年第2期《苏州大学学报》上。文章认为马君则真实姓名应为马原礼,马原礼是东阳当地儒学名人马道贯之子。其陈述理由篇幅太长,兹不赘述。但周先生还是没法考证出马生(马原礼)到底是东阳哪个乡镇哪个村人。

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黄灵庚先生发有于《中华读书报》2020年02月19日13版上的《<送东阳马生序>释疑》一文完全否定了周明初先生的观点:
关于‘马生’,一度成为学者考证的热门人物,学术界对‘马生’有种种揣测,最有代表性的说法,认为‘马生君则’是‘马从政’(周明初《〈送东阳马生序〉人物考》,载苏州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其实,种种说法多无可靠文献支撑,臆测水分太多,都不甚靠谱。”

看来黄先生年事已高,没有细看周明初先生的文章。黄先生在文中认为“马生”的真实姓名应为“马铨”,其理由如下:
考证马生这个人物,必须通读《宋濂全集》,不能局限于一篇《送序》。这篇文章是为《东阳马氏宗谱》所作的题跋,名曰《题马氏谱图后》(见《芝园前集》卷五),说:‘同郡马生铨,其先出于唐太师北平庄武王燧。北平五世孙大同,来为婺之东阳县令,咸通五年,遂卜居松山之下。县令十世孙承节郎乔岳,宋崇宁五年,又自松山迁仁寿之兜鍪山。承节七世孙克复,尝以武显节制婺州屯戍军马,兼中书省计议官,兼浙东降断斩斫使讨寇事。计议四世孙,则铨也。铨以县学弟子员,贡入成均,惓惓于谱事,唯恐废坠,间请予题其后。’马铨‘以县学弟子员贡入成均’,和《送序》的‘马君则’‘太学生’身份完全相同。很显然,此文的‘马铨‘,和《送序》的‘马君则’应该是同一人。

黄先生在文中也不能确定马生到底是东阳哪个乡镇哪个村子人。东阳本土乡土文化学者中,有认为马生是南马镇安恬村的,有认为是马宅镇马宅村的,也有认为是千祥镇西阳村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看来东阳马生的家世根脉只能是一个未解之谜了,说遗憾有点遗憾,说不遗憾也不遗憾。古人有得意忘言,得鱼忘筌的洒脱,我们何妨也学上一学。英雄不问出处,名士何计身世,只要马生精神得以薪火相传,马生的家世根脉姑且从略也罢。

但东阳人民总是心有不甘,2020年东阳婺剧团硬是组织人马编出了个《东阳马生》婺剧剧本,演绎出马生勤学反腐斗奸大半辈子的故事,到处巡回演出,反响还是相当不错的。其剧本内容简述如下:
马君则,名玄,字君则,家世为东阳望族,然至其父辈,家道中落。天资颖慧而苦学,入太学而有成,诗文出众,为明初文坛泰斗宋濂赏识,为其文集作序,一时名声大噪。初仕县令,后受宋濂案牵连而罢官。剧中因拜弟陈嘉山之举荐营谋,擢为开封府知事。因规劝结义兄弟陈嘉山戒贪腐,陈怒而欲谋害之。马玄以怨报德,感化陈嘉山,兄弟言和,并聚陈嘉山之妹为妻。马玄主动要求边戍新职,代朝督巡,陪伴发配充军的陈嘉山赴西北边陲。

建议读者诸君,上网找出一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东阳   读书人   高尔基   精神   太学   县令   少时   浙江   教科书   文中   扎实   学问   语文   态度   知识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