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我军最悲壮一战,被俘牺牲近万人,上万条枪鸣枪致哀

1946年6月末,刘峙率领30万重兵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攻,为期三年多的解放战争由此爆发。开战的第一年,国军凭借兵力和武器装备等方面的优势,在战场上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但进入第二年后,国军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不断有部队在战场上被我军包围和消灭,第三年更是兵败如山倒。

在巨大的胜利面前,我军中的一些高级将领产生了骄傲轻敌的思想,并因此导致了解放战争中我军最悲壮的一次失利,近万人被俘和牺牲,这就是金门战役。这次战役于1949年10月24日发起,经过数个昼夜的苦战,我第一批登岛部队9000多人大部分壮烈牺牲,余部被俘。噩耗传来,第二梯队的官兵们都哭了,他们齐齐举枪,向英勇牺牲的战友们致哀。

金门战役之所以失利,原因有多种,但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轻敌,其中以时任三野第十兵团司令员的叶飞表现最为明显。战前他就表态:“金门就是餐盘中的一块肉,我想什么时候夹就什么时候夹,跑不了。”本来解放金门的任务是交给28军和29军共同来完成的,但得知岛上的守军只有2万余人后,兵团司令部就产生了轻敌思想,认为出动一个军就可以解决战斗,于是决定撤下29军,让28军担任承担解放金门的任务。

当时28军的军长、政委和参谋长都不在部队,大战之前,军主要领导缺席,按照常理来说,战斗应该推迟进行。但叶飞认为金门岛上的国军都是残兵败将,即使28军主要领导不在,也不影响大局,于是他指定副军长萧锋担任前线总指挥,并要求按时发起金门战役。萧锋12岁就加入了红军队伍,身经百战,接到命令后,他一面找船备战,一面派人想办法渡海侦查。

10月21日,侦查人员传回情报,胡琏12兵团在金门附近的海面上游弋,但该兵团是增援金门还是撤回台湾无法判定。萧锋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叶飞,请求先判明胡琏兵团的真实意图后再决定部队下一步的行动。但叶飞认为胡琏一贯明哲保身,在我军即将对金门发起进攻的情况下,他断然不会冒险增援。基于这个判断,叶飞要求萧锋坚定决心,按时发起金门战役。

10月24日晚上,金门战役打响。由于筹集到的船只有限,参战的六个团只能分为两个梯队。经过数个小时的航行后,第一梯队登岛,和岛上守军激烈交火。就在船只准备返航的时候,遇到落潮,纷纷搁浅。天亮后,敌机赶来助战,将搁浅的船只全部炸毁。第二梯队无船可用,只能在岸边干着急,有力使不上。

此时岛上的守军由于胡琏兵团的加入已经达到了4万多人,是28军第一批登岛部队的5倍多。此外,敌人还有飞机、坦克和大炮等重武器,而我登岛部队差不多全是轻武器,并且孤立无援。在这种情况下,战局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尽管明知获胜的希望微乎其微,但战士们还是义无反顾地一次次向敌人冲锋。最终9000多人大部分英勇牺牲,余部被俘,这也是解放战争中我军最悲壮的一次失利。

战后第十兵团司令员叶飞做了深刻的检讨,认为金门战役失利的主要原因是“盲目乐观和轻敌所致”。这次悲壮的失利对不久后发起的海南岛战役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能征善战的四野将士也对渡海作战产生了严重的畏惧心理,在有琼崖纵队接应的情况下,仍多次要求推迟战役发起的时间,甚至还提出要刚成立不久的空军配合作战。如果不是韩先楚挺身而出并多次向上级发电请战的话,海南岛战役或许就是另外一个结局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我军   海南岛   金门   守军   梯队   国军   兵团   岛上   悲壮   战役   部队   牺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