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抗倭援朝战争中的明朝商人

明朝万历年间,日本人入侵朝鲜。

为了展现宗主国的实力,万历因此发动了抗倭援朝战争,并最终帮助朝鲜驱赶了入侵者。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战争发挥最大作用的,不是明朝的军队,而是明朝的商人。

众所周知商人在古代是下九流的职业,那这些“下九流”又是如何在战争中发挥自己优势的呢?

倭国的狼子野心

1588年日本战国时代结束,曾经战国霸主织田信长的手下丰臣秀吉,最终成为了日本的领主。

尽管纷争结束,但日本却没有因此和平,国内大量的武士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动乱。

丰臣秀吉虽然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但日本就那么点地方,怎么分都不可能够。

为此丰臣秀吉决定开疆拓土,而他的第一目标便是大明。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丰臣秀吉的这一选择实在不够明智。

但当时的丰臣秀吉顾不了那么多,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只能派遣使臣通知朝鲜国王,他打算借道朝鲜进攻大明。

当时朝鲜是大明的属国,所以朝鲜国王拒绝了丰臣秀吉的要求。如此一来,丰臣秀吉只能把进攻的矛头对准朝鲜。

虽然朝鲜和日本纸面实力看起来相差不大,但当时朝鲜八道武备废弛已久,甚至有传言说“人不知兵二百馀年”。

所以真要打起来,朝鲜恐怕坚持不了多久。

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朝决定出兵援助。

不过当时的日本对于朝鲜来说实在太过强大,竟然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朝鲜大半的土地就被日本攻陷。

虽然我们称呼这些小日本为倭寇,但倭寇的实力却不容小觑。

明朝从建朝以来,临海地区就一直深受倭寇的侵扰。

嘉靖三十四年六月七日的时候,曾经有53名倭寇从浙江绍兴上岸,并且在上岸后没有做任何停留,直接向着内陆进发。《明史·日本传》中如此记载道:“自杭州北新关西剽淳安,径侵南京。”

绍兴到南京少说350公里,中间要穿过不少城市,就算是厉害的土匪都很难做到。

但是这一队倭寇不仅跑到了南京城下,而且一路上高调无比,每路过一个城市都会和该城市的守军打一架。

当时明军羸弱,竟然只能眼睁睁看着这53名倭寇跑到旧都南京。

旧都南京当时在明朝地位仍然不低,无论是城防还是守军都称得上一流。

但是这53名倭寇,竟然在几次攻城之中,击杀了八百多名明朝士兵,逼得南京城守军只能让老百姓一起参与到守城作战当中,这才打退了这一批倭寇。

尽管在《筹海图编》中,这对倭寇的人数是72人。

但无论是哪个数字,这样的失败都是难以想象的。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一方面是因为嘉庆年间士兵太过羸弱,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倭寇实力强大。

所以从嘉庆往后的每一代明朝皇帝,几乎都十分重视士兵的训练。

等到了万历抗倭援朝的时候,明朝还是有一定的信心可以战胜倭寇。

在大明出兵之后,不过一年的时间丰成秀吉便被打的节节败退,不得不派使者来北京与明朝议和,可见到了万历的时候,军队羸弱的问题早已被解决。

不过除了军队的实力以外,这一战中商人们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明朝抗倭时商人的作用

在嘉靖年间,商人并不是多好的职业,尤其是其中靠海为生的海商。

当时闹倭寇的时候,当强盗的海商比日本倭寇都只多不少,其中还有如汪直等实力足以建国的海商。

因为这些原因,明朝对商人展开了各种各样的限制,而其中大部分的限制都设在了海面之上。这样的状况一直到万历年间才有所好转。

不过也正是因为万历对商人开放了不少,所以商人们才会竭尽所能的帮助万历打赢抗倭援朝战争。

首先是出兵前,明朝朝廷面对的财政问题。

根据《万历会计录》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万历在位时,明朝日常军事开支占到国家财政的58.6%。

为了支付这笔费用,万历财政赤字每年都有45万两左右,赤字率甚至达到了2.5%。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和明朝后期君权衰弱有着必然的联系。

从宋朝的程朱理学开始,一代代帝王的权力越来越弱。

到了明朝后期,皇帝很多时候都无法管理自己的臣子,也因此导致朝堂中贪腐之风横行,国内财政困难。

比如万历为了扭转财政危机而征收矿税的时候,很多地方官员鼓动老百姓打死收税人员,从而阻止朝廷收税,让朝廷的财政更加困难。

这样的问题不仅源于贪官污吏横行,同时也是因为清官太清。

明朝晚期贪官污吏很多,所以很多清官为了表现自己的清廉,开始以为国家做事为耻。

比如有人提出通过“屯田”来解决财政问题的时候,很多文人墨客都开始写文章辱骂这些想要屯田的大臣。

而很多大臣背不起这份骂名,便干脆放弃了屯田。

万历手下的南京大理丞董应举曾经尝试过屯田,但是却遭到了地方官员、百姓的百般刁难。

他在自己的日记中曾经写道“指屯地为投献,虐屯佃以非刑”,最终他也没能成功。

所以明军在出发之前,就面临着严重的物资匮乏问题。

而此时的伤痕累累的朝鲜,同样也养不起这一大批军队。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万历只能寄希望于自己曾经看不起的商人。

他首先命令各地官员从商人手中征收粮食,如《咨山东抚院》中记载的“一为遵旨专责部臣等事。据辽东管粮王郎中廪称:辽阳有该纳屯粮商人,有上纳盐、粮,就近兑支各军等情到部。看得辽阳既有该司屯盐粮饷支给官军,颇为近便,但未有的数,拟合行查”

讲的便是辽东管粮王郎中协调军粮运输的过程。

光是征粮,万历也担心这些商人会因此谋反,所以他还下达命令让各级官员找商人高价收购粮食。

朝廷征一部分粮、买一部分粮,用更少的资金满足了军队的需求。同时商人们也能从中获利,形成了一种双赢的局面。

除了提供粮食之外,商人们同时还负责着物资的运输。

战争爆发以后,明朝朝廷手中的船只、人手几乎都派到了朝鲜。

如此一来,即便购买了大量的粮草,朝廷也没办法把们运输到前线战士们的手中。为此,朝廷只能想方设法的依仗商人们的力量。

负责明军粮饷征集的张养蒙就曾说“各地方小河拨运仓粮,不必海船,或高价招买商民船只;或厚给僦值,倾民乐运,任从其贩运不违误。”

在提供粮食和帮助运输物资之后,在琉、日的明朝商人们,同样也承担着情报的搜集与传递工作。

最早得知丰臣秀吉准备入侵大明、入侵朝鲜的,便是活动于日本的一些海商。

在《明史·日本传》中记载到(关白)并欲侵中国,灭朝鲜而有之……同安人陈甲(申)者,商于琉球。懼为中国害,与琉球长史郑迥谋,因进贡请封之使,具以其情来告。甲(申)又旋故乡,陈其事于巡抚赵参鲁。”

讲述的便是几名琉球的商人,将自己从日本获得的消息传递回明朝的事情。

明朝朝廷也正是因为有了消息,才能在日本正式入侵朝鲜的第一时间做好出兵的准备,并最终取得抗倭援朝战争的胜利。

可是尽管商人们为了抗倭援朝竭尽全力,但朝鲜最终却没有让这些商人好过,选择了过河拆桥。

朝鲜过河拆桥

商人们为明朝军队提供免费的物资运输,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商人几乎都拿出了自己的全部家当。

所以为了获取一点收入,很多商人在将物资运输到朝鲜的时候,都会大量的购买朝鲜特产,装满自己的船只带回明朝。

可是在将这些特产运回明朝的时候,商人们却遭到了朝鲜的百般刁难。

其中“水铁事件”,可以说是最能看透朝鲜国王人性的一次事件。

那是在1599年9月9日,明朝商人赵惟卿等人在江华、南阳等地,用普通价格购买了大量的水铁(即铸铁),准备运回明朝。

但当时赵惟卿的船只不够运输这批水铁,所以只能将这些水铁丢在码头,然后找朝鲜政府去借船。

可不论赵惟卿愿意支付多少运费,朝鲜怎么都不肯答应。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赵惟卿只能找明朝将领。但出人所料的是,在明朝将领出面之后,朝鲜国王还是搪塞应对,始终不让商人们运走这批铸铁。

旗鼓官见此情形,无奈的感慨道:“漕运来之船只,运粮朝鲜之后,空船而回,却不允许其载明商人之水铁,致使他们血本无归。”

其实商人购买水铁,支付给朝鲜运费,本是一件双赢的生意。

但是朝鲜国王却因为商人们挣到了钱而耿耿于怀,丝毫不顾商人们对他们的帮助,肆意的打压商人,还最终将赵惟卿等商人购买的这批水铁全部据为己有。

综上来说,明朝商人在万历抗倭援朝战争中扮演的角色,早已不仅仅是商人。

他们为明朝军队提供钱粮、情报,可以说是明朝军队背后重要的辅助者。

而与此同时,商人们在将货物运送到朝鲜以后,为朝鲜商业注入了新鲜血液,让朝鲜的经济发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无论商人们付出了多少,在官僚严重的朝鲜官僚,他们依旧是下九流的存在,落得过河拆桥的结局也实在无可奈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明朝   海商   万历   大明   商人   朝鲜   倭寇   南京   日本   朝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