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之丁子山战役

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丁子山战役它是一次很小的战斗,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次战役。在这场战斗中,志愿军以一个排加一个班(第二排4班)的兵力在美军20万吨炮弹的狂轰滥炸之下依旧坚如磐石。

1952年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宣告结束,由于这场战役在极大程度上打击到了美军的士气,为了突破志愿军正面坚固防御阵地,美国陆军上将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用他赖以成名的“范弗里特弹药量”战法,想打一场漂漂亮亮的胜仗一雪上甘岭之耻。决定对“丁字山”205高地驻守的志愿军部队发动攻击。

丁字山位于铁原以西,北为城山、芝山,南经205高地与190.8高地相接,形似一个"丁"字,因此得名“丁字山”,而美国方面将此山称为“T形山”。这个位置是我军和美军战线的一个突出点,像一颗钉子一样楔进了美军的战线,是一个比较靠前突出的位置,也正因为如此,这个地方成为了美军的重点打击目标。

25日上午8时,空军首先出动,第58战斗轰炸机联队先后5批88架次飞机,对“丁字山”地区实施轰炸,共持续三个小时,投弹近20万磅并投掷了8枚凝固汽油弹。

11月30分,由126门火炮组成的支援炮群开始实施火力急袭。半小时后,飞机再次出动,在“丁字山”地区投放烟幕弹,坦克引导乘坐装甲车的步兵向进攻阵地开进。13时30分,美军炮火开始向志愿军纵深阵地延伸。

当时是志愿军67师201团第一营第一连第一排加(第二排4班)驻守阵地。战士们在小高地上设立了一个有掩盖堑壕和交通步道用的防御阵地,并在阵地上部署了一门无后坐力火炮以及一挺重机枪。当时一排主要采取的布防手段为:观察员和重机枪配置在前沿阵地,排主力留在坑道之中,当敌人来犯时1、3、4班在表面阵地抗击,第2班则在坑道内待命。

志愿军及时发现了逼近山顶的美军,以冲锋枪和手榴弹火力制止了右侧美军的冲击,并在南侧高地第3排的火力支援下,迅速打退了美军的第1次冲锋。接着,第1排又在第3排的火力支援下,以手榴弹打退了美军的第2次、第3次冲锋。

第1排及时调整了部署,将人员撤入坑道,表面阵地只留观察员监视敌人,并对所有能战斗的人员进行了编组。同时规定,在敌人进攻时,每次只以部分兵力在表面阵地作战,其他人员在坑道内待命,并负责准备弹药。

菲利浦营长见突击排攻击受阻,命令在山脚待命的E连另外两个排逐次投入战斗,采取波浪式冲击方法,企图拿下山顶阵地。但美军每次冲锋,都被志愿军的手榴弹、迫击炮和机枪交叉火力所击退。

最后美军第31团团长担心丁字山之战演变成第二个“上甘岭战役”,于是命令所有部队撤出前线,就这样,丁字山之战宣布结束。

据战后统计数据来看,当时丁字山之战仅仅持续了一天,美军方面共计投放23万磅弹药,发射近16.8万发各种炮弹,子弹5万多发。折损150多人;而志愿在这样的火力规模之下,坚守205高地的1排却仅仅伤亡了11个人。

战斗结束后,《人民日报》迅速刊登了一篇名叫《一记响亮的耳光》的文章,其中详细讲述了丁字山之战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国人在读过文章之后无不欢呼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上甘岭   战役   坑道   志愿军   手榴弹   弹药   高地   火力   阵地   美军   丁子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