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兴衰史

突厥继匈奴和鲜卑之后称雄蒙古草原。从552年土门攻破柔然称汗建国到745年白眉可汗被回鹘击杀将近200年中,蒙古草原基本上处于突厥控制下,经过了一个“突厥化”的过程。

关于突厥的族源,学术界研究了多年,观点仍不能统一,主要有如下六说:(1)突厥源于匈奴;(2)突厥为鲜卑种;(3)突厥与铁勒同族;(4)突厥来自中原;(5)突厥的祖先出自塞种;(6)突厥的王族阿史那氏为乌孙的后裔。从突厥的历史发展来看,上述说法均有一定道理。


突厥骑兵复原

突厥原是一个以阿史那氏为核心的部落,征服了邻近的铁勒各部之后开始强大起来,后又征服了柔然,占领了匈奴、鲜卑强盛时期的领地,使蒙古草原上的人民尽归突厥名下。当突厥成为一个政权或民族时其组成是相当复杂的。来者不拒是草原民族的共同特点,草原上所有居民统称突厥,而中原的汉人和西域的粟特人还不断加入到突厥中。因此,突厥是在匈奴或鲜卑的基础上吸收其他众多民族成分发展起来的。

关于突厥较早的记载见于《北史·突厥传》:

“突厥者,其先居西海之右,独为部落,盖匈奴之别种也,姓阿史那氏。后为邻国所破,尽灭其族,有一儿,年且十岁,兵人见其小,不忍杀之,乃刖其足、断其臂,弃草泽中。有牝狼以肉饵之。及长,与狼交合,遂有孕焉。彼王闻此儿尚在,重遣杀之。使者见在狼侧,并欲杀狼。于时若有神物,投狼于西海之东,落高昌国西北山。山有洞穴,穴内有平壤茂草,周回数百里,四面俱山;狼匿其中,遂生十男。十男长,外托妻孕,其后各为姓。阿史那即其一也,最贤,遂为君长。故牙门建狼头蘸,示不忘本。”

阿史那氏部落早先活动于蒙古高原西北的叶尼塞河上游。匈奴灭亡之后,他们开始向南迁徙到高昌北山,即今吐鲁番盆地北边的博格达山。上述传说就是这段历史的曲折反映。

高昌一带自古以产铜、铁、砣砂、煤炭驰名,是南北朝时代主要的冶金手工业地区。阿史那氏部落在此学会了冶炼技术。公元5世纪中叶,柔然攻占了高昌,阿史那氏部落被迫迁往金山南麓(今阿尔泰山),做了柔然汗国的奴隶,被称之为 “锻奴”。

公元546年阿史那氏部落酋长土门率领部众打败和吞并了铁勒各部5万余落,突厥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据史书记载,土门曾向柔然求婚,柔然可汗阿那瓌断然拒绝:“尔是我锻奴,何敢发是言也!”土门亦怒,杀柔然使者,断绝了与柔然的关系,转向西魏求婚。大统十七年(551年),西魏以长乐公主嫁土门为妻,大大鼓舞了突厥的土气。第二年正月,土门出兵大败柔然,阿那瓌被迫自杀。土门遂以漠北为中心建立了一个突厥政权,史称突厥汗国,土门自称伊利可汗。不久土门和儿子科罗立相继去世,其弟燕都继位,号木杆可汗。在木杆可汗统治下,突厥势力更加强盛,彻底征服了柔然,西破恹哒,东走契丹及奚,北并契骨,威服塞外诸部。可汗牙帐设在于都斤山,即今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之北山。

可汗的称号仿自柔然,是突厥政权的首脑。《周书·突厥传》云:“可汗,犹古(匈奴)之单于也。”可汗常分封其子弟或近亲为小可汗,故可汗亦称大可汗。可汗的子弟称“特勤”,而带兵的将领称“设”。突厥汗国是一个松散的游牧军事政权,辖境如此辽阔,也不得不像匈奴、鲜卑一样分成三部分。可汗汗庭是政权的首脑部,主管中部。东、西二部各置一“设”统领。东部“设”的牙帐在幽州(今北京)之北,西部“设”的牙帐在五原(今内蒙古五原县)之北。

北齐 北周和突厥对峙图

北齐和北周的对抗为突厥的发展提供了大好时机。双方都想争取突厥为外援,以便战胜对方。先是北周主聘娶木杆可汗之女为皇后,联兵伐齐。北齐亦遣使至突厥求婚,赂赠甚厚,以至木杆可汗想拒绝北周的婚约。

572年木杆可汗死,其弟继位,是为佗钵可汗。北周、北齐仍然争相宠赂,佗钵可汗因此狂妄地说:“但使我在南两个儿(周、齐二主)孝顺,何患贫也。”

581年杨坚迫使周主禅位,建立隋王朝。隋文帝对突厥采取了“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策略,有效地扼制了突厥的发展并加速了突厥的分崩离析。

几乎与杨坚称帝同时,佗钵可汗归了西天。经过“昆季争长,父叔相猜”的内部纷争,佗钵之侄摄图取得了汗位,是为伊利可汗,又号沙钵略可汗。佗钵的儿子庵罗被封于独洛水(今土拉河)流域,称第二可汗;大罗被封于金山之东,称阿波可汗。室点密之子达头可汗仍驻牧于乌孙故地伊犁河上游。摄图之弟处罗侯则管辖东部奚、契丹、鞑靼诸部,称突利可汗。沙钵略可汗虽然势力最大,但五可汗之间互不统辖的趋势日益明显。

隋朝首先与达头可汗、突利可汗发展友好关系,然后征服了阿波可汗,有效地孤立了沙钵略可汗。由于阿波可汗归服隋朝,沙钵略可汗向北袭击了阿波可汗的大本营,并杀其母。阿波可汗等投奔达头可汗在西部正式宣布独立,共同反对沙钵略。从此,突厥分裂为东西二部。

沙钵略可汗为西突厥所困,又东畏契丹,不得不向隋请和。沙钵略尊称隋文帝为“翁”,自称为“儿”,表示愿与隋“子子孙孙,乃至万世,亲好不绝”。隋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下诏曰:“沙钵略称雄于漠北,多历世年,……往虽与和,犹是二国;今作君臣,便成一体。”开皇六年(586年)春正月,隋“班历于突厥”。从此,突厥主体成了隋朝的有机组成部分。开皇七年,沙钵略死,隋文帝为之废朝三日。启民可汗继位后率东突厥归顺隋朝。大业五年(609年)启民可汗卒,隋炀帝亦为之废朝三日。

隋末唐初,中原大乱,始毕可汗雄居北方。一些地方割据势力为了争取援助极力与突厥相勾结,有的甚至向突厥可汗俯首称臣。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时曾卑辞厚礼请求突厥合作,“若入长安,民众土地入唐公,金玉缯帛归突厥”。始毕可汗大喜,发兵助李渊父子入关,帮助建立唐朝,从中获利甚丰。此时始毕可汗“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619年,始毕可汗死,唐高祖李渊为之废朝三日,并遣使至突厥吊唁。

不久颉利可汗在义成公主等的怂恿下大举侵唐,烽火遍及今山西、河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河南八省,唐朝不得不恢复十二军建制。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出马,颉利可汗才同意议和,并引兵自退。随着唐朝的日益强大和不可侵犯,突厥内部厮杀又开始升级。

首先附属于突厥的薛延陀、回纥、拔野古、同罗、什骨等部相继背离颉利可汗。公元628年,他们共推薛延陀的俟斤夷男为可汗。太宗乘机给予支持,赐以鼓,封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夷男遂设牙帐于漠北郁督军山(即于都斤山),建立薛延陀政权。

颉利可汗“委任诸胡,疏远族类”,使突厥贵族也深为不满,他们纷纷率众归附唐朝。贞观四年(630年),李靖率军击败颉利可汗,东突厥汗国从此灭亡,自阴山北至大漠尽入唐朝版图。唐太宗异常宽宏大度,对颉利及其部众作了妥善安置。

东突厥汗国

李世民本人即是夷夏(鲜卑与汉)结合的产物,他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太宗优待突厥,不仅加速了突厥的汉化,而且使北方诸游牧部族心悦诚服,纷纷尊其为“天可汗”。李世民时代,蒙古草原归于唐朝统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局面。649年,太宗逝世,长安城数百名北方游牧民族首领、官员闻丧恸哭,他们用本族风俗如剪发、赘面、割耳、流血洒地以示哀悼。

太宗死后30年即679年,归单于都护府管辖的突厥二部落起兵反唐,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苏农等24州酋长群起响应。高宗命裴行俭为检校右卫大将军,于680年大破突厥于黑山。

682年阿史那骨咄禄利用突厥人民的反唐情绪和反唐失败的余愤,终于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突厥政权,史称后突厥。691年,默啜继位,拥兵达40万,“大抵兵(马)与颉利时略等,地方纵广万里,诸蕃悉往听命”。后突厥与唐朝的关系时坏时好。745年,回约首领骨力裴罗率众攻杀白眉可汗,后突厥政权遂宣告灭亡。

后突厥汗国

突厥和匈奴、鲜卑一样一度称雄蒙古草原,之后也一样土崩瓦解。一部分融于汉族,一部分西迁,剩下的仍留在蒙古草原,成为后来契丹、蒙古兴起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突厥   东突   契丹   兴衰史   木杆   北周   可汗   鲜卑   匈奴   唐朝   政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