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芦溪嘴是如何诞生的?

自打中学学过地理后,就知道地球上有一个著名的断裂带,那就是东非大裂谷,可它离得那么远,跟我能有什么关系呢?到过菲律宾后,又觉得长滩是人家的,与我何干?但近年来,在不断关注家乡——巢湖芦溪嘴的发展时,猛然间发现,这个令我魂牵梦萦的故土,不仅地处断裂带,而且还曾有过长滩,只是自己一直无知无觉而已。兴奋之余,迫切地搜寻并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才略晓巢湖芦溪嘴的诞生过程和芦溪嘴长滩的演变历史。

今天,就先来聊聊经过家乡的这条断裂带吧,因为它的地质活动与巢湖芦溪嘴的诞生密切相关,有助于人们了解芦溪嘴的形成原因。至于芦溪嘴长滩,暂且按下不表,待下次详谈。

巢湖芦溪嘴所处的断裂带,因途经山东郯城和安徽庐江而得名郯庐断裂带,它是欧亚板块东部大陆上巨型平移走滑体系,从俄罗斯的萨哈林湾到我国南海北部,长度超过5000公里[1]。见图1所示。

图1 东亚大陆上的郯庐断裂带(摘自网络)

在我国境内,郯庐断裂带呈现为规模巨大的左行平移断裂带,北起黑龙江,经辽河谷地进入渤海,接郯城—庐江断裂中央段后跨越长江,再向南至广东海陵岛入海。与此相应,郯庐断裂带分成三段,即黑龙江至辽东湾为北段,渤海湾至庐江为中段,九江至海陵岛为南段,总长达2400公里[2]。它起源于印支期(距今约2.5亿年)华北与华南板块的碰撞造山运动,在晚侏罗世期间(距今约1.4亿年)再次左行平移,形成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到白垩-古近纪时期(距今约6500万年),因中国东部大陆边缘的不断伸展而演变成巨型伸展构造[3]。见图2所示。

图2 我国境内的郯庐断裂带(摘自网络)

郯庐断裂带中段的安徽部分,被称作郯庐断裂带安徽段,长约450公里,处在大别与苏鲁造山带之间,总体呈北北东向斜贯安徽境内。它自西向东分布着五河-合肥断裂、朱顶-石门山断裂、池河-太湖断裂和嘉山-庐江断裂四条主干断裂,如图3所示[4]。其中,东侧的两条主干断裂穿越了巢湖湖面,二者之间的巢湖北岸最南端,便是芦溪嘴所在位置,见图3中箭头所指。

图3 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地貌简图(据文献[4]修改)

综上所述,巢湖芦溪嘴的诞生跟地层断裂活动息息相关,不过,最终能成为芦溪嘴,还与巢湖湖泊的形成紧密相联。

在中新世中期(距今1000万年前)的地壳运动中,江淮之间发生地层断裂,构造了一个面积辽阔的盆地,将整个巢湖流域囊括其中。

到中新世晚期(距今约900万年),盆地下沉,四周丘陵和山岗上的水流辐辏,逐渐汇成一片湖泊,这就是巢湖的前身。[5]由于一直受到多组方向断裂构造的控制,巢湖最终变成构造断陷湖。综合相关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最新活动年代为晚更新世(距今为12000至10000年)。[6]自此,巢湖的水域范围才基本确定,芦溪嘴雏形也日渐显现,如图4所示。

图4 晚更新世巢湖水域范围示意图(据文献[10]修改)

在距今8000至5000年左右,因气候转暖,雨量充沛,致使这片古老的地理洼地大量集水,变成了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大湖。[7]之所以被称作巢湖,是因为湖边一直生活着有巢氏氏族部落,而且还建立了巢国。[8]部落首领有巢氏带领大家“昼拾橡栗,暮栖木上”,通过“构木为巢”来躲避禽兽伤害,又“编槿而庐”,以避免攀树入巢所引发的伤亡,[9]开创了人类巢居文明,被誉为华夏“第一人文始祖”。

进入夏朝,巢湖湖面进一步扩大,湖水横溢,湖床变低,水体更深,达到了巢湖的全盛时期。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是大约成书于西周时的《尚书》,其中的《禹贡》篇就描述了夏禹时期巢湖的演变过程:“淮海惟扬州。彭蠡既猪,阳鸟攸居。”扬州是指古巢湖地区,彭蠡则是位于今江西境内的古泽名,其尾闾延续至江淮之间,即今天的巢湖流域。“猪”同“潴”,意为低洼积水,是水停留的地方,表明巢湖是由盆地下沉后经“潴”水演变而来。

据考证推测,今日巢湖周围的10米等高线即为当时巢湖湖岸的轮廓,它容纳了“四大湖湾”,即杭埠河、南淝河和柘皋河的入湖口以及外流通道裕溪河的湖口,湖泊面积约为2000平方公里。[10]还包括原先在巢湖市(原巢县)城关附近的大沼泽——窦湖、庐江的白湖以及无为洲所在的广大滨湖地区。可见,昔日的巢湖,其实就是一个丘山分隔、多湖(如白湖和窦湖)交融的湖泊群。

正是巢湖水位的抬升,巢湖沿岸涌现出大量湖湾和岸嘴。当地百姓将伸入湖中的各类岸嘴,包括石质、砂土质和粘土质岸嘴,都简称为“嘴”。巢湖沿岸“嘴”多,素有“九头十八嘴”之说,这是巢湖有别于其他淡水湖的特色景观。[11] “头”和“嘴”都是对三面环水地貌的俗称,“头”面积狭小,“嘴”面积较大。经过历史演进和地理环境的变化,有的“头”增大成“嘴”,有的“嘴”缩小为“头”,有旧时的“头”和“嘴”消失,也有新近的“头”和“嘴”产生。[12]现根据摸排,巢湖沿岸总体上有二十四个“嘴”,它们都是原生态景观区。位于嘉山-庐江主干断裂的巢湖北岸,在夏朝湖泊面积最大时已形成岸嘴。因其是稳定的粘土质湖岸,在经历巢湖自身漫长岁月的发育后,最终演变成芦溪嘴。

总之,基于郯庐断裂带的地质运动,巢湖盆地形成,经潴水变为巢湖后,便催生了芦溪嘴。


参考文献:

[1]梁光河.郯庐断裂带的几个关键问题探讨[J].黄金科学技术,2018(5):543-558.

[2]林宗满.郯城-庐江断裂基本特征及其控盆作用[J].地质力学学报,2011(4):322-337.

[3]刘备,朱光,翟明见,等.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活断层特征与成因[J].地质科学,2015(2):611-630.

[4]宋仁亮,钱家忠,马雷,等.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研究[J].安徽地质,2021(1):57-62.

[5]米学芹,周怀宇.巢湖生态历史变迁考论[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5):2313-2315.

[6]骆佳骥,周冬瑞,于书媛,等.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活动特征及现代应力状态研究综述[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6(2):10-18.

[7]张崇岱,潘宝林.巢湖湖盆及其变迁研究[J].安徽师大学报,1990(1):48-56.

[8]宁业高,宁业龙.巢湖名称与“陷巢州”传说考辨[J].巢湖学院学报,2005(6):36-41.

[9]周怀宇,谷阳.探源“有巢氏”文明--巢湖流域史前遗址群解读[J].2016(1):1-6.

[10]张靖华,陈浩.三国时期巢湖变迁与居巢县的陷没--基于“陷巢州、长庐州”现象的回溯性考察[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8(2):97-106.

[11]佟人冬.巢湖“嘴”多将成特色景观[N/OL].江淮晨报,2015-05-05[2023-03-08].https://hf.news.fang.com/2015-05-05/15805052.htm.

[12]合肥市人民政府.槐林咀、唐咀、齐咀、红石咀……合肥之咀,水畔明珠[EB/OL].(2020-09-20)[2023-03-08].https://www.sohu.com/a/419625613_120207614.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巢湖   芦溪   湖口   郯城   庐江   安徽   盆地   学报   湖泊   地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