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文化与殷墟是何关系?商、商邑、邑、大邑、大邑商的历史真相


(作者:赵辉)一百年前殷墟遗址的考古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正式诞生。殷墟遗址考古发掘成果,证实了中国夏商周三代历史中商王朝的历史真实性,也将中国可考证历史时期推进到3300年前。殷墟遗址出土发掘的甲骨文,也证实了司马迁《史记》记载中关于商王世系的可靠性真实性。商王朝的历史之谜也终于得以真实地再现在世人面前。

通过殷墟遗址的考古发掘,让我们可以管中窥豹认识三千年前中国历史的商王朝。但是殷墟遗址的考古发掘,却让我们产生另一个历史疑问,做为商王朝末期都城的殷墟遗址,为何称为殷墟而不称为商墟?商王朝习惯上也称为殷商王朝,“商”与“殷”两个历史名称在商王朝历史中,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商”与“殷”是一地两名,还是两地两名?在殷墟甲骨文中屡屡出现的“商“”“兹商”“中商”“丘商”“我國商”“大邑商”“兹大邑商”“天邑商”“大邑”“邑”“兹邑”与商王朝都城的殷墟遗址,在商王朝历史时期,记录了怎样的历史事件?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历史研究,才能破解这一历史难题,并最终还原出一个内容丰富的真实殷商王朝历史情景。

江俊伟博士在其论文《殷商政治中心名稱考——以殷墟甲骨文為中心》中,通过对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内容,对“殷”“商”的相关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得出了一些相关研究成果。笔者现根据论文相关内容与所作观点,进行进一步深入探讨,以期真实地还原出殷商王朝历史中“殷”与“商”等相关历史问题的真相,确定殷与商的历史地理位置,并做出明确的判断与结论。

“一般認爲殷商王室的空間觀念由“中央”與“四方”構成,可稱爲“四方”或“五方”觀。據《屯南》1126卜辭內容商與東方、北方、西方、南方同時出現,可知王室以商爲中央。然而,做爲中央概念的商還存在各種不同的名稱,學者對其地望,以及其性質是具體地點的“王邑”或廣域範圍的“王畿”“王國”也有爭議,這涉及到殷商政治中心是“點”或“面”的問題。目前全面梳理的成果也略顯不足。因此以下逐一討論中央概念的“商”相關名稱,進而釐清殷商政治中心的具體性質”;“商”代表中央已無疑義,但作爲地理概念是指何處,範圍多大,則有不同說法。以往研究認爲商有二種意義:一是具體地點“王邑”,其地望有安陽殷墟、河南商丘二說;二指廣域範圍,有“王畿”或“王國”說。說明學者對商的性質有不同理解。江俊伟对殷墟甲骨文中相关“商”的研究成果如是。

江俊伟系统梳理了殷墟甲骨文中包含“商、兹商”“中商”“丘商”“我國商”“大邑商、兹大邑商、天邑商”“大邑”“邑、兹邑”的甲骨卜辞,主要有:

1 商、兹商

丙午卜,才(在)商,貞:今日步于樂,亡灾?《綴續》379

辛酉卜,尹貞:王步自商,亡灾?《合集》24228

貞:勿歸于商?《合集》7820

辛酉卜,㱿貞:今二月王入于商?《合集》7774

癸卯王卜,貞:旬亡□?才(在)十月又一,王征人方。才(在)商。《英藏》2524

□丑卜,王:方其征于商?十月。《合集》6677

己卜,才(在)□:于商告人亡由于丁,若?《花東》494

庚申卜,出貞:今歲□不至兹商?二月。《合集》24225

□丑卜,王:方其征于商?十月。《合集》6677

2 “中商”相關辭例如下:

□巳卜,王貞:于中商呼□(禦)方?《合集》20453

戊寅卜,王貞:受中商年?十月。《契合》80[30]

己酉〔卜〕,□貞:王徝于中商?《合集》20540

3 “丘商”辭例如下:

己丑卜,㱿貞:□于丘商?四月。

貞:勿□于丘商?《綴續》517

壬子卜,㱿:□于丘商?

4 “我國商”辭例目前僅一見:

侯亢來,入賈于我或(國)商?《拾遺》190

5 殷商晚期出現了“大邑商”、“兹大邑商”、“天邑商”辭例:

甲午王卜,貞:作余酒朕□酒,余步比侯喜征人方。上下£示受余又=(有佑)?不□□。肩告于大邑商,〔亡□〕?才£。王□曰:吉。才(在)九月。遘上甲,唯十祀。《合集》36482

丁卯王卜,貞:今□巫九□,余其比多田于多白(伯),征盂方白(伯)炎,。告于兹大邑商,亡□?才□。《合集》36511

己酉王卜,貞:余征三封〔方〕,图片□令邑,弗每(悔),不亡□□?才(在)大邑商。王□曰:大吉。才(在)九月。遘上甲□,五牛。《合集》36530

辛卯……方于……余其□戔……〔受〕余又(佑)?不□□。……天邑商,亡……。《合集》36535

辛卯卜,貞:才(在)□天邑商公宮,衣兹月亡□,寧?《合補》11248

甲午卜,貞:才(在)□天邑商皿宮,衣〔兹月〕亡□,寧?《合補》11249

6 除大邑商稱呼之外,卜辭另有“大邑”一詞:

癸亥卜,王:方其□(敦)大邑?《合集》6783

甲子,貞:大邑又(有)入?才□。《合集》32176

戊寅,貞:來歲大邑受禾?才(在)六月卜。《合集》33241

7 甲骨文還有“邑”,是聚落的通稱:

沚图片告曰:土方征于我東鄙,〔□〕二邑。《合集》6057正

大方伐□鄙二十邑……。《合集》6798

貞:呼比奠取□、□、啚三邑?《合集》7074

8 邑明確指商王邑的例子如下:

辛卯卜,大貞:洹引,弗□(敦)邑?七月。《合集》23717

9 此外前文提到的大邑,在個別辭例中似乎省作“邑”:

戊寅,貞:來歲大邑受禾?才(在)六月卜。《合集》33241

辛卯卜,王貞:來歲邑受年?□月。《天理》95

10 甲骨文還有“兹邑”一詞,相關內容如下:

……㱿貞:洹其作兹邑□?《合集》7854正

洹弗作兹邑□?《合集》7859正

丙辰卜,㱿貞:帝唯其冬(終)兹邑?

貞:帝弗冬(終)兹邑?《合集》14209正

戊辰卜,爭貞:帝□兹邑?

貞:帝弗□兹邑?《合集》14211正

貞:兹邑其㞢(有)降□?《合集》7852正

貞:……方其征兹邑?《合集》6678

11 甲骨文中“商王”与“邑人”的记录

王……㞢(有)來孽,邑人□(震)。《合集》14211反

通过对殷墟遗址甲骨卜辞中“商、兹商”“中商”“丘商”“我國商”“大邑商、兹大邑商、天邑商”“大邑”“邑、兹邑”等词汇的研究,可以得出这些卜辞的基本概念:1、特指具体地点,为一具体的地名而存在;2、具有殷商王朝“王畿”的特性,与商王的国事活动有着关联性;3、与考古发掘的殷墟遗址,存在背离现象;4、与殷商王朝的统治安全和农业丰收,存在必然联系;5、王室与各族群形成了广大区域的政权王国,也称为“商”“商王国”。对于政治中心的“商”,在王室信仰中存在被祭祀的对象。

《殷商政治中心名稱考——以殷墟甲骨文為中心》通过对殷墟甲骨文的大量分析研究,形成了以“商”为中心的学术研究成果,极具历史与考古价值,将殷商文化研究推到了一个新阶段。但是受传统固有历史观念的影响、殷墟考古成就的影响、考古学术圈子的左右,将“商”简单等同于“殷”,以对应于百年殷墟遗址的考古发现,仍存在学术研究中的重大缺憾。笔者在此阶段性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以期根本解决殷商王朝历史时期“商”与“殷”的历史之谜。

对于夏商周三代的历史研究,首先必须确立一个基本的历史认知:不论是做为氏族、部落、古城、古国、邦国、诸侯、王朝,它们的称谓都来自于一个具体的地理地点名称;由具体的地理名称,而形成各种氏族部落或王朝名称。夏、商、周三代王朝称谓,最初也来自于一个具体地点的名称而成为三个历史时期的称谓。中华文明探源、夏文化研究、夏商周历史文化研究的本质,就是探寻这样一个具体的历史地理位置。即使今天已经广而大之的“中国”概念,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也来自于一个具体而实在的具体地点

殷商王朝做为一个广域统治的王朝,统治着中国的广大地区。以三千年多前的交通条件管理模式,要实现有效的王朝管理与统治,一个统治中心辐射四方显然是不现实的。即使在四五百年前的明王朝时期,也需要设立了南都南京、北都北京、中都凤阳来管理中国的南北地区;西周王朝时期,也设立了宗周与成周管理中国东西地区。殷商王朝做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历史称谓,“殷”与“商”必然是分管不同地区区域的殷商王朝的两处王都称谓。以两处具体地点的“王畿”,覆盖管理两处不同的殷商王朝核心地区。“殷”与“商”正是殷商王朝的两处“王畿”地理名称。王畿“殷”地已经通过殷墟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得到了确认;王畿“商”地,正是本文要探讨的目标,也是中国历史研究与考古研究、文化研究需要解决的重大中国历史问题。

因此,商王朝全称的殷商王朝,实际是殷商时期“殷”“商”两地“王邑”所代表的两地历史文化的合称;身居殷都的商王,需要时时关注“商”都的安危与农业收成,并在每年的固定祭祀时间,祭拜天地与先祖,需要远足“入大邑商”,“在商”从事祭祀活动及征伐“商邑”四方不稳定的邦国。

殷都做为商王的常居国都,是殷商王朝统治的核心地区,安全性得到了基本保证。商王是不需要“在殷”征伐四方的,商王伐“四方”只可能发生在距离殷都遥远的“商”都,即拓展了殷商统治地区,又不会对殷商王朝造成安全威胁。“王入于商”“王征人方,才(在)商”“方其征于商”,正是这一历史的真实反映。商王在从殷都出发到“商”都或祭祀、或征伐、或巡游,首先用甲骨占卜安危祸福是第一要务,才有大量殷墟甲骨卜辞关于“商、兹商”“中商”“丘商”“我國商”“大邑商、兹大邑商、天邑商”“大邑”“邑、兹邑”的记录。因为殷墟甲骨卜辞的主要内容,记录的是王在某日占卜王到某处的吉凶安危。商王定居在殷都,是不需要去占卜在殷都的吉凶。商王在殷都生活是不需每日占卜吉凶,就如你久居家中,不需要也没必要经常占卜住家时的吉凶一样,吉或凶也只能居住于家中。这也是在殷墟甲骨文中发现不了“殷”字甲骨文的历史原因,而不是“殷”字甲骨文不存在,是因为商王在殷都没有必要占卜在殷都生活的吉与凶。因此,殷墟甲骨卜辞中所出现的地名,全部为殷都之外具体地点的原始名称。

殷商王朝的这一“殷”“商”两地“王邑”商王朝统治管理的历史痕迹,在《礼记》中有明确的记载。周武王伐纣灭商时“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夹振之而驷伐,盛威于中国也”。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周武王伐纣灭商,是一个北伐商纣王,南征灭商的历史进程,并将南方广大地区纳入了西周王朝统治。周武王不仅攻下殷都消灭了商纣王,而且南征收复了商都,才彻底结束了殷商王朝统治。这一历史过程同样记录在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中:“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周武王在收复“大邑商”时,即在商都祭天的地方宣誓说“我要居住在殷商王朝’称中’的商都,让新周朝能够保护每一个民众”。如果周武王是在血流漂杵攻伐殷都后,在殷都宣誓要居住在殷墟,我们也就没有了今天殷墟遗址考古发掘的丰硕成果,出土不了如此丰富的甲骨文。周武王只有在和平收复南方的商都后,以商都为东都成周,才有西周王朝的正式建立。因此,两方面的历史研究成果,都将殷商王朝由殷都与商都组成,商都即“大邑商”。

殷商王朝的南方商都“大邑商”在殷商王朝历史中的殷商中心地位,在甲骨文中也得以体现。□丑卜,王:方其征于商?十月。《合集》6677告诉我们,受“大邑商”统治管理的人方要征伐“商”,这种历史现象只可能发生在殷商王朝的南方都城,而不会出现在殷都地区。否则,殷商王朝随时可能出现灭国的威胁,这对于殷墟的商王来说是不能出现的危局。因此,人方攻击的只能是距离较近的南方商都,而不会危及商王的人生安全。

甲骨文中的“商、兹商”“中商”“丘商”“我國商”“大邑商、兹大邑商、天邑商”“大邑”“邑、兹邑”,做为同一历史地理概念,在【何尊】铭文中得以多方面的历史证实。周武王原话所说的“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充分体现了殷墟甲骨文中“商、兹商”“中商”“丘商”“我國商”“大邑商、兹大邑商、天邑商”“大邑”“邑、兹邑”的同一历史地理关系。周武王所征服的“大邑商”即为“商”都,周武王的“兹中”即“兹商”“中商”“丘商”“我國商”“大邑商、兹大邑商、天邑商”“大邑”“邑、兹邑”。周武王建立东都成周,需要一个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的“大邑”城邑来做为统治中心,利用保护利用殷商王朝的“大邑”“商”都“兹大邑商”,以实现“国自之乂民”的西周王朝统治是最优选择。周武王既结束了殷商王朝统治,又传承了商文化,安抚了“商”人、商遗民,保证了王朝的顺利过渡,维护了整个王朝经济的稳步发展。商都“大邑商”的“商”人,也告别政治统治,成为繁荣经济生活的“商人”而从事商业活动,成为商场上的主人。

殷商王朝灭亡后,生活于“大邑商”的商人在西周东都成周城的城邑里主要从事商业活动,繁荣着东南地区的经济,建立了中国最早大型商业中心。这一历史事实,被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兮甲盘】记录在铭文里:隹五年三月既死霸庚寅,王初格伐玁狁于(余吾),兮甲从王,折首执讯,休亡敃(愍),王赐兮甲马四匹、軥车,王令甲政(征)司(治)成周四方责(积),至于南淮夷,淮夷旧我帛畮(贿)人,毋敢不出其帛、其责(积)、其进人,其贾,毋敢不即次即市,敢不用命,则即刑扑伐,其隹我诸侯、百姓,厥贾,毋不即市,毋敢或(有)入蛮宄贾,则亦刑。兮伯吉父作盘,其眉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

西周晚期周宣王的重臣、《诗经》的采集者尹吉甫,在周宣王五年三月因建立武功受赏被派往东都“成周”担任重要肥差,负责东方成周地区的王朝税收,而制作了青铜器【兮甲盘】“子子孙孙永宝用”。尹吉甫到了南淮夷,对淮夷的商人实行了严格的市场管理,限制淮夷商人与南蛮地方方国人的商品交易。规定南淮夷地区的商人,必须到东都成周城邑进行商品交易,敢有违反命令者“则即刑扑伐”,以满足西周诸侯、王公贵族、百姓的生活所需。从周武王建立西周王朝开始,“大邑商”人在周武王最初的“国自之乂民”国策影响下,将“大邑商”经营为经济繁荣的东周成周自由市场经济。经过周公东征淮夷,周成王、周康王的“成康之治”,殷商王朝时期“侯亢來,入賈于我或(國)商”的繁荣商业城邑“大邑商”,被重新经营为西周王朝的东都成周商业中心,为西周王公贵族提供源源不断的衣食住行等物资,并持续至西周末年。“淮夷旧我帛畮(贿)人,毋敢不出其帛、其责(积)、其进人,其贾”,正是西周王朝经济文化发展的原始历史记录。

那么,殷商王朝的“大邑商”,西周的东都成周城遗址,历史上经济繁荣商业发达的“中国”城邑,具体位于今天中国地理的什么位置呢?明朝万历年的《怀远县志》云:怀远,古名邑,又为中都畿辅地。涂荆二山对峙,淮涡二水合流,以故贤才代出。明确记载了淮河中游的涂山地区,即为中国三代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邑”之所在。古代,当地的地方贤才常常以“邑人”为自我代称,默默无闻地传承着中国夏商周的历史文化。在淮河中游的荆涂地区,能够承载商周历史的古代“大邑”遗址,只有位于北淝河四方湖畔的古城遗址,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古代城“邑”。甲骨文中的“兹商”“中商”“丘商”“我國商”“大邑商、兹大邑商、天邑商”“大邑”“邑、兹邑”正是殷商王朝对四方湖古城遗址所在地的特称,并成为西周王朝的市场商业中心的“成周四方”城邑。

“大邑商”“商邑”四方湖古城,位于北淝河中游,区域地势最高,为一典型的“丘商”之地。东南面对对广大的东南地区,西北为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带,通往殷墟与宗周。东南富裕地区的各类生活物质,通过“商道”或“周道”由此起点运往殷商王朝的殷墟或西周王朝的宗周,成为殷商王朝与西周王朝统治的经济命脉。辛亥革命四杰之一的栢文蔚,对此有过精辟的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结论:“大禹导淮,而后又勤治沟洫。同时,益掌山泽,弃教播种,淮域之农业基础以定。历夏商周秦,而井田阡陌,农利大兴,邘沟既凿,四渎交通,漕转东南,助西京汴洛之繁荣。可知淮河流域,实吾族农业立国之根据地,而四千年文化产生之中原也。”

综上所述,从殷墟甲骨文大量的“兹商”“中商”“丘商”“我國商”“大邑商、兹大邑商、天邑商”“大邑”“邑、兹邑”历史记录来看,还是西周青铜器铭文所记录的西周时期的历史来看,或者中国地方志的历史文化传承来看,以及“四方湖古城”当地的民风民俗文化传承来看,“商”“大邑商”等,都是一个不同于殷墟的具体地点、王朝都邑。“殷”与“商”两处商王朝都邑,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殷商王朝的历史与文化,成为殷商文化不可分割、不可顾此失彼的中国历史。可以确定地说,殷商甲骨文的发展成熟,正是殷、商两地“王畿”频繁交流的历史文化结果。古代,殷、商两地的交流促成了中国甲骨文的成熟;今天,殷、商两地的历史文化研究,必将激发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作者:赵辉)

参考资料:江俊伟《殷商政治中心名稱考——以殷墟甲骨文為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大邑   殷墟   商都   甲骨   王朝   殷商   历史   西周   甲骨文   遗址   真相   关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