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早已看出了空城计,为何还要撤军?诸葛亮:他若不撤,必死

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战争开始,他亲自领兵,首战告捷,后来因马谡的一意孤行,导致街亭失守,军队退居西城。

当司马懿大军压境时,看见的却是西城城门大开,诸葛亮独自在城墙上淡定抚琴,城门口几位老兵在慢悠悠的打扫城门,最终诸葛亮未动刀剑,便让司马懿主动退兵,这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著名的心理战——空城计。

第一次北伐

刘备在生前为了实现北伐大计夙兴夜寐,但遗憾的是,直到刘备去世,这个夙愿也未能实现。

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承诺要替他实现这个愿望。

公元228年魏文帝曹丕去世,曹叡继位,诸葛亮认为这是北伐的大好时机,于是向魏出兵发动了第一次北伐战争。

首战由赵云率领军队佯攻,吸引魏军主力,诸葛亮亲自率领军队进攻岐山,首战告捷。

但由于马谡的失误,导致蜀汉大军丢了重要的战略位置——街亭,使得大军进退两难,同时又有司马懿的大军围追堵截,面对此等情况,诸葛亮使出了空城计。

空城计作为三十六计之一,一直广为传颂,在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战中被用的活灵活现。

空城计的由来

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公子元,十分倾慕他的嫂子,在他哥哥楚文王死后,公子元想要将文夫人纳入房内。

尽管公子元想尽办法讨心上人欢,但文夫人始终不为所动,最后他就想到了用军功显示来自己的才能,以此在文夫人心中树立高大英勇的形象,让文夫人喜欢上自己。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率兵攻打郑国。

公子元带领军队一路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了郑国国都,郑国因前期的战争消耗实力骤减,驻扎都城的兵力并不多,根本无法对抗城外的敌军。

就在郑国群臣六神无主之际,能臣上叔詹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

即让士兵藏匿起来,不得暴露踪迹,城内的生活按照秩序正常进行,打开城门,撤去阻碍,做出完全没有要抵御敌军的迹象,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敌军怀疑,不敢轻举妄动,以此来争取时间,向齐国求救。

公子元到达城下时,见眼前的景象,心中怀疑是不是城中有埋伏,他心中有疑,行动自然不敢冒进,只得按兵不动,先围城,再想办法派人潜入城中了解真相。

与此同时,齐国在收到信后,迅速联合鲁、宋两国,共同发兵救郑国

公子元听说三国的军队来支援,知道这一仗已经打不赢,好在之前已经打了好几场胜仗,足以讨文夫人的欢心,于是选择退军。这便是空城计的由来。

三国两大能将

和公子元与齐国不同的是,司马懿与诸葛亮二者之间相互了解,诸葛亮清楚的知道司马懿最忌惮什么,如何才能让他退兵。

鲁迅曾评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

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便能精准把握战事,并且十分擅长揣测人心,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并且手握大权还深得刘禅信任,可见其手段高深。

但司马懿也并不是一个只会打仗的莽夫,司马懿一生辅佐了四代帝王,历经朝代的更替而不倒,即使面对帝王的猜忌,却还能安稳的处于高位,并且与以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相抗衡,他的能力可想而知。

面对当时已经岌岌可危的蜀国以司马懿的能力来看,诸葛亮的空城计当真能瞒过他吗?

空城计中的疑点

首先,当时蜀国的情况已经不容乐观,兵力在战争中被不断削减,整个计划被打乱,局面对蜀国十分不利,所以司马懿作为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的将军,对战争的局势应该了然于心。

此时的诸葛亮表现出城内有重兵把守的样子,可信度并不高,并且以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他定会详细制定作战计划,出其不意,以此来应对司马懿的军队。

其次,诸葛亮一人在城墙上抚琴,风险极大,因为以当时的武器装备来看,箭已经被发明出来,并广泛用于战争中,完全可以做到远距离射杀。

诸葛亮对蜀国的重要性无人可比,是军师又是丞相,手握大权,统领三军,他若战死,蜀国必定元气大伤,短时间内无法与别国抗衡。

在诸葛亮十分清楚自己重要性的情况下,他将自己放在如此危险的境地中,本身就是疑点重重,司马懿不会没有任何怀疑。

再次,城门对于一个固守城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城门是守军交战时的第一道,同时也是最重要防线,一旦敌军打开了城门,则面临丢失城池的危险,军队为了加强对城门的防护,经常会想出各种办法,比如挖护城河。

所以,城门在战时状态一般处于关闭状态,并且需要派重兵把守。但是,在这场战役中,不仅城门大开,还安排专人打扫城门,这在当时的环境中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

此外,城门一般不会轻易安排普通百姓靠近,因为可能会存在泄密,或者有敌军内应的情况,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则后果不堪设想,并且从打扫的人在面对人数众多的敌军兵临城下还能淡定自若,丝毫不见惊慌可见,这些打扫的人也并不是普通的百姓,很可能是由士兵或者退伍的老兵假扮的。

诸葛亮明知道司马懿会看出端倪,还是这样安排了,那么这场戏的意义有何在?

再或者,即使司马懿并不能判断城内的真实情况,他也完全可以选择围而不攻,围个十天半个月,切断补给,诸葛亮和城门的士兵能够不露一点破绽吗?但他却并没有这样做。

从以上种种疑点来看,聪明如司马懿,不可能没有任何怀疑,并且以司马懿对当时蜀国情况的了解,即便城内有大军,其数量也未必能够与司马懿抗衡,那么他当时为何还要撤军?

对此,诸葛亮已提前预测到了结果,无论司马懿信与不信,他若不撤,必死无疑!

司马懿背后的威胁

诸葛亮究竟以什么为筹码,能够利用空城计来保住城池?

司马懿背后的威胁到底是什么,能够让他放弃活捉诸葛亮这个他一生的劲敌?

诸葛亮敢唱空城记是因他对魏国政治情况的了解,司马懿再厉害终究只是一个臣子,他的功绩和心计成就了他,却也束缚了他。

皇帝都害怕臣子功高震主,会想尽办法打压,坐在皇位上的曹魏皇帝,对司马懿颇为忌惮,可以说,他随时准备要了司马懿的性命。

并且在当时,司马懿并没有和曹叡抗衡的能力,那么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曹叡斩杀。

司马懿自己也非常清楚,曹叡还没有对自己动手的原因,是因天下未定,需要有一个能为他打仗的大将,并且蜀国还有一个以足智多谋著称的诸葛亮,司马懿是当时魏国唯一一个能够与之抗衡的人。

魏国需要他,这是司马懿的护身符,而这道护身符,其实就是诸葛亮。

一旦诸葛亮身死,就为魏国铲除了最大的一个威胁,魏国也就不再需要司马懿这个大将军,那么等待他的只能是被打压,最后死于曹叡的疑心。

所以,司马懿知道诸葛亮对自己的重要性,即使有杀他的机会,也不会真的取他性命,诸葛亮也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才敢唱这出空城计,如果司马懿不撤兵,那么他必死无疑。

除此之外,诸葛亮这一次的表现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司马懿也并不能完全确定,城内是否暗藏大军,无论有没有大军,打这一仗的结果,对司马懿来说都是弊大于利。

如果是空城计,则取了诸葛亮的性命,没有强劲的对手,皇帝并不会放过他;如果大军中了埋伏,司马懿也会面临丢了性命的危险,即使侥幸逃脱,朝廷也同样会追责。

无论是哪一种结果,都不会是司马懿想要看到的,所以,无论司马懿有没有识破空城计,他最终都只能是退军。

结语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一千古名言并不仅仅是一句玩笑话,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各朝各代的大臣一方面要为皇帝卖命,体现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还要防止功高震主,小心应对来自帝王的猜忌。

虽然司马懿在历史上进行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改革,但也无法掩饰其性格阴险狡诈、老谋深算,是一个野心勃勃且能力出众的人,最后欺君背主、谋权上位,同时他又是一个善于隐忍,有深谋远虑的人,是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

回顾诸葛亮的一生,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虽功高盖主,但深得帝王信任,他满腹谋略、忠心为主,为完成先帝遗愿,先后六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时,病死在五丈原,可谓是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空城计   北伐战争   魏国   蜀国   敌军   城门   城内   大军   公子   军队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