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功高震主的3位大将,可轻松取代皇帝,你认识谁?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孙子兵法》中曾用这样一句话论述将帅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的确,智勇双全的将帅往往通晓军事,能够指挥全军战士克敌制胜,但要想在君王之侧保全性命,空有一身军事本领是不行的。皇帝对他们的性命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他们的战斗才能是否能够得到展示和发挥?他们的功劳能否获得相应的功名利禄?都取决于君王的一念之差。

历史上就曾经出现过不少的强兵悍将,他们战斗力强,晓畅军事,战绩赫赫,甚至可以说功高震主,可以轻松取代皇帝的位置。但是,他们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说起来让人唏嘘。

大智若愚才能够寿终就寝——王翦

王翦是秦朝时期一位卓越的军事家,要论述他的军事才能,就不得不提到秦国对楚国的伐楚之役。

秦王21年,公元前226年,秦国在秦始皇的带领之下,顺利地灭掉了韩、赵,燕、魏虽然没有直接拿下但已经苟延残喘,下一个目标是楚国。

秦王派出的将士叫王贲,他的计划是向楚国发起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一次,王贲的军队率兵直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接连拿下了楚国10余座城池,这给秦始皇留下了楚国兵力不强,战胜楚国轻而易举的印象。

于是,秦始皇调整了自己的军事行动,他让王贲去攻打魏国,决定换一个人来攻打楚国。他的心中有两个人选,一个是李信,一个是王翦。

为了测试两位将军的实力,他提问两人拿下楚国需要多少兵力?李信的回答是20万人即可,王翦却回答没有60万人拿不下楚国,这让秦王很不满意。

后来秦王选派李信和蒙恬用20万的军队出征楚国,结果被楚国斩杀了七个都尉,兵将们纷纷溃退败逃,这一场惨败。

秦王这才意识到,王翦是有先见之明的,但这时的王翦因为不被重视,已经回到了老家,过上了闲居的生活。为了让他再次出山,秦始皇亲自登门负荆请罪,并且答应了王翦出兵60万的请求。而王翦也不负众望,帮助秦始皇拿下了楚国。

经过这场战争,王翦战功赫赫,手握军权,让皇帝十分觊觎。王翦却并没有在战争上表现出兴趣,而是一再向秦始皇讨要金银财宝和田园楼阁,仿佛自己是一个爱财如命的饕餮。

难道王翦是一个贪财的人吗?其实真相并非如此。他本人十分节俭,之所以表现出爱才如命,完全是迫不得已。为了解除秦王的猜忌,他不断地向秦始皇索要财物。

王翦的所作所为只是想要给秦始皇和所有人留下一个印象,那就是“王翦领兵出战,并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良田美宅,为了给子孙后代谋取福利,王翦在权势上没有任何野心。”只有这样,他才能取得秦始皇的信任。

他的目的达到了,朝中许多人对他的贪财如命表示斥责,说他不思进取。众臣纷纷向秦始皇上书弹劾王翦,要求去掉他的军权和地位。

最终,王翦以大智若愚的智慧,获得了全身而退。秦始皇同意了他在老家休养生息,回归田园。他最终获得了寿终正寝的结局。

国士无双奈何情商低——韩信

韩信幼年就熟读兵书,所以在他当了大将军之后,才能够熟练地运用兵法。秦朝末年,战乱频发,群雄并起,韩信就在这样的混乱年代中,运用自己的军事才能,也看到了自己事业上的一线生机。

他先是跟从项梁,而后又在项羽的麾下谋了一段时间的差,但项羽经常不采用他的计谋,于是他决定转投到刘邦的阵营。

在此时,他遇到了命运中的贵人——萧何。萧何向刘邦大力举荐韩信,并承诺他有将相之才。最终,他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被拜为大将军,开始了自己的传奇一生。

作为谋士,韩信为刘邦创下了一系列让人惊叹的战功。最出色的莫过于联合诸侯将项羽围在垓下,逼得项羽弹尽粮绝,在走投无路中,绝望地选择自杀。可以说,在韩信的帮助之下,刘邦才拿下了汉朝的一大半江山。

韩信从来没有打败仗的时候,可以说“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他的拿手好戏有“暗渡陈仓”“背水一战”“水淹楚军”“四面楚歌”,每一场胜仗单拎出来都可以说上三天三夜。

但从刘邦的角度来说,对韩信是又喜欢又惧怕的。没有韩信,刘邦干不成大事,但是有韩信在,他就免不了猜疑和妒忌。所以,在重用韩信的同时,刘邦又不断地对韩信采取一系列的牵制和打压手段。

每一次韩信打了胜仗之后,刘邦都会把他的精兵强将找个借口抽调出去。这些举动是为了削弱韩信的实力,防止他一家独大,最终取代自己。

但凡韩信是一个在为人处世上有所领悟,能够识破时局,情商稍微高一点的人,他都会看到刘邦对自己的敲打,看到自己一步步走向危机。但显然,韩信是一个人际交往情商低的人,甚至可以说,在与君王相处这方面,他是个十足的庸才。

韩信灭掉了齐国之后,自我感觉良好,于是派使者给刘邦送信,要求封自己为“假齐王”。收到信后,刘邦心中无限愤怒,但碍于形势,还是答应了韩信的请求,但这给韩信的结局留下了伏笔。

难道韩信做这个诸侯王是想谋权篡位吗?其实并不是,他只是想要有自己的一番天地,但并不想取代刘邦的位置。可是他的所作所为,已经影响到了刘邦对他的信任。

汉10年,公元前197年,刘邦御驾亲征去平定一场谋反,韩信要去帮助刘邦,却迟迟不行动。当吕后听闻了这个消息,怀疑韩信有乘机谋反之心。

吕后萧何一番商议之后,将韩信请到宫中,斩杀了韩信。

可叹韩信一生杀敌无数,经历过战场的种种厮杀,但结局却死于一个妇人之手,死于自己毫无防备的情形之下。这不仅让人感叹,作为一名大将,韩信虽功劳卓著“国士无双”,但是情商低造就了他悲惨的下场。

建功立业离不开生存智慧——郭子仪

郭子仪是唐代中叶的一位名将,他经常在国家陷入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他的一生立下了赫赫战功,但要说最大的功劳,那就是平定安史之乱。

唐朝是我国古代最为鼎盛时期,但从盛转衰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安史之乱。它由安禄山、史思明发动,最后影响整个唐朝的时代走向,成为我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场叛乱。

有无数诗人的诗词描述安史之乱,各地接连不断发起战争,连绵不断的战火摧毁了百姓安宁幸福的生活,就连皇室也岌岌可危。

当时的世道乱不堪言,郭子仪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救万民于水火,平息了安史之乱,并且在他的辅佐之下,皇帝得以重新回到朝廷治理国家。

安史之乱爆发时,郭子仪正在家里为母亲守丧,因军情紧急被连夜召回。当他投入战争,军队有如神助打赢了很多胜仗,收回了大片失地,击败了反叛者头领。但后期,叛军队伍不断壮大,还勾结了周边一些少数民族的军队作为支援。战争又陷入了白热化阶段。

接连不断的战争让郭子仪应接不暇,身心俱疲的他终于还是打了败仗,但是皇帝依然相信他才能卓越。没过几个月,皇帝又给他收复长安和洛阳的重任。

郭子仪不负使命,整装待发,最终大获全胜。这场战争,让唐王朝从风雨飘摇当中安定降落。也是在此之后,郭子仪被封为“代国公”。

此后,郭子仪并没有退出战场,他一生戎马,而且还成为了4朝老臣。他分别辅佐过四位唐朝皇帝,一是唐玄宗李隆基、二是唐肃宗李亨、三是唐代宗李豫、四是唐德宗李适。

为什么郭子仪功高震主却能够在四位皇帝的身边安享晚年?这其实离不开他的生存智慧。作为一名军事家,郭子仪建功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作为一名臣子,如何与君王相处,郭子仪也有自己的独特智慧。

首先,郭子仪懂得掩饰自己身上的锋芒。因为自己有功于大唐,他怕被人弹劾猜忌,所以在生活上十分奢侈。他的钱财用来购买良田美池,喜欢收藏金银财宝。

可以说,郭子仪的晚年生活非常奢靡,有一种不谙世事,安享晚年姿态。这种做法其实与秦代王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郭子仪还是懂得审时度势的人。在他68岁的时候,战功勋劳都可以作天下第一,他的兄弟都立朝为官,整个家族都处在兴盛显赫时期。

但郭子仪明白满盈则损,他不敢居功自傲,于是恳切地向皇帝提出辞官归家。理由是要为已故的父亲修建家庙,这也是在向外界宣示,他只是一个忠君孝父的臣子。

最后,郭子仪还是一个隐忍大度的人,他的性格也从某种程度上间接保全了他的性命。

古代时候祖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一般人遇到祖坟被挖都会愤怒不已,或者丧失理智。郭子仪任职期间,曾经与鱼朝恩产生矛盾,于是鱼朝恩向唐代宗献策,故意挖了他的祖坟。

让人意外的是,郭子仪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暴跳如雷甚至奋起反击,而是从内做自我批评,保全了唐代宗的颜面,也维护了唐朝官员内部的和谐稳定,这体现了他的大度和能忍。

军事家也要会玩人心

《孙子兵法》认定将帅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品质。一名出色的军事家,不仅要有勇有谋,对人对事严格,而且要有智慧。这种智慧不仅是在战场上杀敌治军,还要在与人相处,辅佐君王方面有所感悟。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朝廷也是一种战场,还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光有一腔孤勇只会落得惨败的下场。韩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并不是庸才,但因为不会玩人心,情商太低所以下场凄惨。而郭子仪和王翦,和韩信一样威名显赫,功高震主,最终在朝廷上全身而退,幸福晚年。就是因为懂得与君王相处的智慧,都是会玩人心的军事家。

所以说,无论是统帅雄师攻城略地、迭获胜利的将军,或是能说会道、运筹帷幄的谋略家,或是英勇盖世、天下无双的军事家,一定要有生存智慧,才能够与皇帝相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秦王   楚国   项羽   皇帝   安史之乱   军事家   战功   刘邦   君王   大将   古代   智慧   轻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