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简要历史

彝族人口9830327人(2020年),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其中云南有占近一半人口。其余分散在全国各地。彝族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高原与东南沿海丘陵之间,既有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也有海拔1000米至2500米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还有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和河谷地区,气候炎热,干旱少雨。

彝族的来源众说纷纭,但学术界认为:彝族是从我国北方迁徙至南方的。据史料载,彝族主要源自古羌人。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初,彝族先民约在滇池、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南)两个区域。彝族历史传说,其祖先在远古时代居住在“邛之卤”,后来南下到“诺以”、“曲以”沿岸(即金沙江和安宁河流域)。约3世纪后,彝族先民定居西南,不断与其他民族融合。贵州古彝文典籍《西南彝志》中有许多关于“濮变彝”的记载,“濮”即古代南方的“濮人”。因此,彝族在历史上,名称十分复杂。

据彝文典籍记载,彝族祖先“仲牟由”有6个儿子,“仲牟由”约为战国初期人,他的6个儿子是彝族“六祖”。分别为为武、乍、布、默、糯、恒六个支系的祖先。

汉初,滇池地区(原“滇国”领域)设益州郡,彝族先民被“滇王”统治。公元8世纪,在云南哀牢山北部和洱海地区出现“六诏”(六王)。783年,“蒙舍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唐朝期间,中央政权为方便管理把南诏册封为“云南王”。同一时期,贵州彝族地区也出现了政权,称为“罗氏鬼主”。

南诏国

公元937年,段氏“大理国”建立,取代南诏,云南彝区开始走向封建制。13世纪后,“大理”、“罗甸”相继被元朝征服,元朝统治者在这里设置路、府、州、县和宣慰司。元末,云南许多彝族地区封建地主经济迅速发展,但在一些地区领主经济和奴隶制残余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

明朝时期,彝族地区兼设流官、土流兼治和土官三种官职,对彝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清代实行“改土归流”,加强了对彝族地区的统治,从而使大多数彝族地区的领主经济解体,封建地主经济进一步发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鸦片在彝区大肆泛滥。彝族奴隶主利用鸦片换得大批枪支、白银,进一步扩展势力,掳掠更多奴隶。许多彝族背井离乡,向安宁河以西至丽江地区迁移。

19世纪末,金平、元阳等地彝族、哈尼族人民曾多次联合反抗法国侵略者。滇南的彝、汉各族人民,也曾多次反对法国侵略者修筑滇越铁路。公元1899年,蒙自爆发了“海关”事件,彝民杨自元带头火烧法国海关。辛亥革命和护国运动中,许多彝族志士参加了推翻帝制的斗争。1913年至1916年间,在凉山州的冕宁、越雟(xī)(今越西)一带爆发了反抗奴隶制的大起义,1914年,起义达到高潮,这一年为彝族历的虎年,彝语称虎为拉,称年为库,故史称“拉库起义”。

1935年至1936年,红军一、二方面军两次经过彝区。冕宁县,拖乌山彝族,果基姓,头人小叶丹与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在冕宁彝海歃血结盟,红军顺利通过彝区,取得了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胜利。刘伯承还将“中国彝民红军果基支队”的红旗授予小叶丹。

中国彝民红军果基支队

红军播下的革命火种在彝区广泛传播,许多彝族人将这一年出生的儿女用红军命名,如“红军惹”、“红军嫫”。解放战争中,路南圭山和弥勒西山,建立了彝族游击武装和革命根据地;滇南、滇东北、滇西和凉山等地的彝族也建立了游击队,许多彝族优秀儿女在革命斗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彝族支系繁多,居住分散,其服饰在质地、款式、纹式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征。

凉山彝族,男女皆穿右衽大襟衣,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平时跣足,冬天穿麻鞋;

大凉山彝族

乌蒙山彝族,男女均为青、蓝色大襟右衽长衫或短衫,长裤,缠黑色或白色头帕,系白色腰带,着绣花高钉“鹞子鞋”或“鹰头鞋”;

乌蒙山彝族

红河地区彝族,男子服饰多为对襟、短衣、长裤,妇女服饰款式多,既有长衫,也有中长衫和短装,大多外套坎肩,系围裙,头饰琳琅满目,尤喜以银泡、绒线做花为饰;

红河彝族

楚雄地区彝族女装为右大襟短衣和长裤,少数地区上着对襟衣,下着花裙。工艺以镶补、平绣为主,图案多为花卉,男子服饰为对襟小褂,披羊皮褂,长裤,还保留有着火草布、麻布衣的习俗。

楚雄彝族

彝族饮食及食用方式有独特的风格。主食有土豆、玉米、荞麦、大米等。副食有肉类、豆类、蔬菜、饮料等。待客需杀牲,以杀牛为贵,羊次之。黄豆的一种食法彝族称为“都拉巴”,即将黄豆磨成浆,连糟加酸菜煮吃。彝族待客以酒为主,彝族谚语“汉人贵在茶,彝人贵在酒”、“有酒便是宴,无酒宰羊不成席”,说明对酒的重视。彝族的酒主要有坛坛酒(又称咂酒)、桶酒、水酒等。凉山彝族喜吸兰花烟,其它地区彝族喜吸叶子烟。许多彝族地区有饮茶的习惯,贵州水城玉舍一带彝族擅长种茶,饮前将茶放在一个小罐中烤香,而后再放水煮开,称为“烤茶”。

彝族人民向来以淳朴仁义著称,但常年居住深山,对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知之甚少。这导致了彝族地区大多处在贫困边缘。为解决贫困,让彝族同胞过上好日子,我党和人民政府通过各种帮扶政策,2020年仅凉山彝族自治州就有7个国家级贫困县成功摘帽。靠着勤劳和智慧,靠着党和人民的关怀,彝族人民与我国56个民族一起,踏上了通往幸福的列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彝族   宁河   大襟   对襟   奴隶制   南诏   云南   长裤   简要   红军   地区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