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灭夏后,探究夏朝后人的去向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也是中华文明国家形态之始,夏启的继位,标志着中原文明彻底走出了“公天下”的氏族社会,开启了“家天下”私有制经济的新纪元。

自夏启建国至夏桀王国,夏朝大约持续了471年之久,虽然中间也出现过像“太康失国”这样的国家危机,但好在最后也是被少康给打了回来。

但是,到了最后一任君主夏桀亡国之后,就好像再也没有关于夏朝后人的任何消息了,那么夏朝的后人到底去哪里了呢?

夏桀南逃

和著名的牧野之战一样,新起之秀商汤和老牌帝国夏桀也有一场决定胜负的战争,名为“鸣条之战”。

但和牧野之战结局不同的是,夏桀在战败后并没有像商纣王那样“体面的死”,而是选择了逃跑。

虽然早期历史都容易将一个国家的灭亡放在某一场战争的成败之上,但商汤对夏朝战争也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有着很多次大小战斗的。

即使是鸣条之战后,夏桀手中依然还掌握着一部分有生力量,毕竟夏朝的十一个同姓诸侯国也不是吃素的。

图源网络

关于夏桀的下落,很多古籍都有记载:

汤遂率兵以伐夏桀……遂放而死——《史记》

成汤放桀于南巢——《尚书·商书》

获桀于焦门,放之于南巢。——《竹书纪年》

这些古籍中的记载都大差不差,都说夏桀被流放到了“南巢”这个地方,当然也有一些典籍说夏桀是自己逃到南巢的,但逃还是放其实影响都不是很大。

南巢是三皇五帝时期就存在的“有巢氏”后代建立的方国,属于夏朝国家形态下部落联盟的一部分,其地理位置大概在如今的安徽省巢湖一带。

如今的一些考古发现也能印证夏桀逃到南巢的记载。

在上世纪发现的合肥三官庙遗址当中,发现了大量与河南偃师二里头晚期与相似的青铜器。

据测算大致是距今3500年—3700年之间,正好是与商汤灭夏的时间相重合,并且还在商汤灭夏之后延续了一段时间。

虽然有商一朝也与南巢有过征战,但南巢毕竟属于淮夷力量的一支,在商王朝的势力范围之外,所以并没有完全征服南巢,顶多是在战争之后签个和平协议,消停一段时间。

合肥三官庙遗址

至于夏桀为什么会逃到南巢,主要还是因为南巢有自己人。

早在夏朝的少康中兴时期,少康就分封自己的儿子无余到如今的扬州、南京一带,镇守长江中下游的古越地。

而南巢国势力范围距离南京、扬州的古越势力中心,也就一两百公里,步行三天左右就能抵达。

而周朝时期的越国,也是少数几个“姒”姓诸侯国之一,这个姒姓,就是夏朝王室的国姓。

所以,夏桀逃到南巢,是和夏朝王室后裔会合,至于在此之后,是就此孤老终生,还是进入权利中央,又或是继续南逃,我们就难以知晓了。

毕竟商朝的甲骨文当中,对夏朝的一丝半点也没有记载,所有史料源头最早都只能追溯到周王朝的古籍当中。

虽然夏桀去向不知所踪,但越国也大概率是夏禹后代建立的姒姓诸侯国,春秋时期,在越王勾践的带领下一度称霸于诸侯,最后为楚国所灭。

灭国不绝祀

在之前关于夏商周的介绍中,曾提到过多次周人对殷商“灭国不绝祀”的传统。

图源网络

商汤在灭掉夏朝之后,其实也遵循了华夏文明圈的道德守则,对夏朝王畿之地的夏朝遗民进行了安置,迁往如今的河南杞县附近。

成汤卒受天命……故乃放移夏桀,散亡其佐。乃迁姒姓于杞。——《大戴礼记·少闲篇》

杞国是早在夏朝时期就存在的一个姒姓诸侯国,也是夏禹的直系后裔,具体是哪一代的庶子分封于此,倒也没有具体记载。

商朝建立后,对周边的统治也大多是分封和羁縻统治,只要是这些方国、诸侯听话,打仗时出兵,按时朝贡,一般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但一些统治边界的地区会常常出现叛乱,也就导致了商朝甲骨文中连篇累牍的战争记录。

杞国的夏朝后裔虽然在商朝早期被“亡国不绝祀”的传统所保护,继续供奉大禹的祀统,但在中后期可能是因为叛乱或是其他缘故,多次被商王废掉封号。

武丁时期,商人仍娶杞国人为妻,商朝末年,杞国已经不复存在了。

到了武王灭商之后,周武王除了保持了商王朝的祀统,还在全国各地寻找夏禹后人,企图重新维持夏禹的祭祀。

周武王这样做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出身西戎,发展时间较短,文化水平相对中原诸国还有差距,企图利用中原地区的文化传统来建立文化认同。

在周人的不懈努力下,也终究是找到了当年杞国的嫡系后裔——东楼公,重建杞国,继续祭祀夏禹。

后来,虽然杞国实力不强,但早期也凭借夏朝后裔的超然地位,与周边姬姓诸侯相处良好,甚至有着多次通婚记录。

但后来的杞国命运可就相对颠沛流离了,由于叛乱和列强环伺等多种原因,杞国前后搬迁了不下五次,最后在鲁国的帮助下在鲁国北部建立了新的城池。

东楼公

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征伐不断,鲁国也在强敌环肆之中不断缩小势力范围,终被楚国所灭,杞国也被强大的楚国捎带手给灭掉了。

春秋战国时期,被灭掉的诸侯国不计其数,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往往都会将故国之名作为姓氏,来标记自己的族群。

杞国后人虽然也有少部分继续保持“姒”姓的,但也有一部分改为杞姓,另外更多的是改姓夏侯,来铭记祖先的辉煌历史。

夏就是夏朝后人,侯是周朝是夏朝后人的最高爵位。

图源网络

后来的夏侯氏,长期活跃在鲁南、苏北一代,到了三国时期,更是乘上了曹操的创业大船,夏侯家将也为曹家征战南北,立下汗马功劳。

根据历史记载,曹操本人也是夏侯氏,与夏侯渊、夏侯惇是同族的堂兄弟,其父曹嵩是从夏侯家族过继给大宦官曹腾做儿子,才改姓为曹。

谁也没想到,在夏朝灭国之后的1800年后,夏朝后裔仍然能够建功立业,统一半边江山,建立大魏。

如若不是司马氏篡权,夏朝后裔再次带着大禹的荣耀统一九州怕也不是难事。

影视剧中的曹操形象

夏后北逃

除了南逃的夏桀,迁往杞国的夏朝王室,在历史记载中,也有一部分的夏朝嫡系血脉是向北逃脱的。

至于为什么向北逃脱,和夏桀南逃的原因相似,北边有夏朝的残余势力,甚至是夏王朝的老家。

夏禹虽然是在河南地区发展出来的,但祖地却是在黄土高原之上的山西南部一带,山西运城的东下冯遗址与二里头夏都遗址就有着源流关系,山西(古冀州)也是夏王朝主要经营的疆域之一。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提到匈奴是“夏后氏之苗裔”,认为匈奴是北逃夏人和北方游牧民族结合产生的族群。

虽然有往汉朝脸上贴金的嫌疑,但也不无道理,毕竟司马迁一个史学家也不会说毫无凭据的话。

在商朝的甲骨文当中,与商朝交战记录最多的,就是和一个叫做“土方”的族群,这个族群和夏王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诗经·长发》

“禹降省下土方”——《楚辞·天问》


图源网络

土方在商朝时期主要生活在山西、陕西北部和内蒙古一带,常常袭扰商朝疆域,甚至能够威胁到夏朝王都安阳附近。

这点也和夏后北逃的记载有所呼应,这里的土方很有可能和被明朝赶出汉地的北元一样,是夏朝的残余势力,与商朝并行了很多年。

而匈奴的发源地,也正与土方的游牧范围相重叠。

当然,在没有可靠的基因检测结果和新的考古发现之前,关于夏与土方、匈奴与夏之间的联系只能是猜测。

图源网络

其他姒姓诸侯国

此外,褒国也是存在感比较高的一个姒姓诸侯,主要是因为“褒姒”这个红颜祸水的代名词的历史人物,因王位继承之争,将西周带向了灭亡。

但流传下来的“烽火戏诸侯”只是寓言故事,事实上只是类似“九子夺嫡”的宫廷政变。

褒姒也并非那个妃子的本名,只是代表着褒国姒姓的贵族身份罢了。

当然,除了杞国、越国、褒国,周朝也有着其他的姒姓诸侯国,例如蓼国、缯国、都是夏朝11个姒姓方国的遗留,但大多属于旁支,并没有什么存在感。

只是在亡国之后留下了曾、鄫、廖等姓氏,绵延至今。

图源网络

结语:

其实,能保留至今的姓氏,祖上基本都富过。

毕竟“穷不过三代”,在生产力低下、战乱纷繁的古代,穷人的自保能力是非常弱的,吃饱饭都是难题,更别说开枝散叶了,三代以后基本就绝种了。

只有占有统治地位、占有大量土地的大家族,才能够有充足的粮食来养活更多的子孙后代,从而延续香火、传承姓氏。

往上多数几代,谁还不是个王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夏朝   后人   商汤   夏禹   王朝   商朝   土方   后裔   诸侯   去向   夏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