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多保持满状态30年,能否统一三国?十分钟看懂北伐底层逻辑

#历史开讲##3月财经新势力#

本文约5700字,阅读全文需12分钟

我的回答是可以。估计听到这个不服的人,人数足以绕地球一圈。

原因也显而易见——五伐打了个寂寞,曹魏皮毛都没掉一块,再打三十年恐怕季汉自己先撑不住了吧?

麦子一年就长这么多,丞相就算很节省,官僚都很清廉。可是打仗就要多收民众麦子。多收民众麦子,民力就要消耗,人心就会不稳,就会崩溃。

其实不止现代的人要这样发问,就连当时的人也是这样问的,谯周是蜀地经学大师,当时颇有人望不也站出来质疑,国家本来就如此不堪,还穷兵黩武的北伐去打几倍国力于自己的曹魏,国家还能经营下去么?民众还不造反了!

丞相雄姿

这些分析和声音真不能说他们有错,古代基本是农业国的思维。困在这个思维里去思考诸葛亮北伐的事情基本上是只能得出负面结论的,就算非要找个正面的借口,也就只有一句—以攻为守。坐以待毙只会亡得更快。

可我今天要说的是,用现代经济学的思维来看,诸葛亮北伐手拿把攥,司马懿龟缩防御其实正是诸葛亮想要的结果!

其实古史是有缺陷的,不是专业的人写的专业史,往往用臆想替代史实。

其实史官如果没有从事过相关行业,或身居高位,指挥过战事,往往不知其中运行规律。如果如实记录也就罢了,部分写史的人,还喜欢自己文学二次创作一下,再加上一些个人主观评价,所以常常偏离事情的真相。

三国志这里其实就有这个问题,农业国思维的经学专家,看到了一个商业帝国的运行成果,估计是没法搞清楚怎么回事吧。

最简单的一个矛盾点,蜀汉人民是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么?季汉天天北伐,搜刮民脂民膏。对内残酷镇压,严刑峻法。不到一百万的人口,养了十万的兵,外加四万的官吏,那年代田里产的还是小米和豆子,产量低到感人。这么一个恐怖统治的军政府死了头头,民众居然冒着掉脑袋的风险突破严酷的禁令,私自街头祭奠,还一祭就千把年,到今天都忘不了人家的好。这么撕裂的一个事实,为啥就不好好想想是怎么回事呢?

如果是上面演的戏,魏忠贤的祠堂人没死透就拆得差不多了吧?更何况季汉政府可是明令禁止私祭诸葛亮的,如果不是四川人民魔怔了,那就只能说明季汉帝国找到了不依赖农业税的新的财政来源!

答案就是以蜀锦为代表的新兴手工业,以及直百钱为背后支撑的进出口贸易。

这些近现代都是有研究成果的,东汉末年,董卓开始的烂铸小币行为,直接导致了劣币逐良币的货币大崩溃。汉五铢崩溃之后,整个经济大厦直接崩塌,多数地区基本都开始了依赖粮食,金银等这种硬通货交易的时代。

汉五铢钱

货币是人类得以社会大分工的前提,因为有了稳定的货币,所有其他工种的从业者都能稳定从事特定行业来赚取作为基本等价物的货币来换取自己的生活所需,反之大家都只能去种地。否则做什么的都不稳定,定价权在粮食所有者手上。

而且实物税调运绝对是一个灾难。有船运还好,没船呢?运食物的人和牲口在路上可能都把东西吃完了,更别说古代的治安还奇差无比,钱的体积小,重量轻,调运的效率绝对不是其他东西可以比拟的。再说了为了换点七七八八的,农民还得背着几十斤豆米进城,各方面的消耗都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曹魏才这么兴军屯,自己养自己。否则都像明军那么要饷,曹家早就破产了。

可以想见,曹魏东吴的国家状态有多糟糕,地方上除了官办军需的部分产业,靠实物结算着勉强支撑,其他从业者估计各个都跑去种地了,经济凋敝,贸易断绝。所以关羽打个襄樊就威震华夏,四方响应了。诸葛出山,陇右四郡一口气投降了三儿,仅剩的一个门口挂一个牌子,你绝了陇道我们就投降。连武侯自己都震惊了,原来你们这么渴望我们的解放,那今后我常来哈。

魏和吴不是没有尽过努力恢复货币,但是劣币逐良币在古代乱世是个死结,因为防伪技术不行。铜钱都长那么一个样,我少加点铜,轻一点,谁看的出来呀。又不是像金银那么贵重,买个菜,给几十个铜板一个一个过秤好像也不太讲究,再说了我掺点铁什么的进去,你不也没法认嘛。除非官方禁绝,大力打击私人铸币。然后对手铸一堆,偷偷运进来……孙十万更狠,自己铸烂币,大泉当千当万不断刷新大伙三观。最后肯定跟法币一样,当柴火烧都嫌弃。

那季汉是怎么稳住直百币值的?一句话推广桑植,手工兴业,官办集市,垄断资源。

这就是现代经济学的领域了,稳定币值,靠禁断私铸在乱世是行不通的,因为外面有人给你使绊子,只能在流通领域想办法,官办集市是最好的办法。也就是说设置官办的集市,规定直百钱只能在这里面使用。来这里的买卖的双方都登记在册,名下得了多少直百钱都记录在案。这样伪币就无效了,得了多少,只能用多少,多出来的部分就是伪币了,会直接犯法坐牢。而且收商业税变得简简单单。至于乡村间的普通交易,以物易物就行了,国家也不管。

可是怎么确保都来这里交易呢?特别是别国的,谁大老远来这买卖东西呀,那就只能垄断资源了。在国内垄断盐铁铜等,在国外就依靠蜀锦为代表的手工业贸易了。而且蜀锦在古代是属于比较长链条的产业链,从种植桑树开始,到锦官城里的手工纺织。大量民众都获得了工作和收入。就算是种田的也能从桑树种植中分到一杯羹。

而国外要交易蜀锦等手工制品,不出点像粮食啊,马啊,金银之类的硬通货是不可能的。于是商业的繁华不止民众的税负大大减少,而且还能从产业链中分到一杯羹,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壮举,我是四川人民,我也得记这样的丞相一辈子,更不用说他执法必严必公,自己不留余财,清廉爱民。

实证就是各地汉末三国的古墓都有出土季汉直百钱,可是大泉当千这类滥发的货币就只有吴国人自己有。魏国更干脆,魏五株钱发行失败之后,直接倒退到以物易物的蛮荒时代了,这里埋一个梗,因为魏国的这种经济模式就是其会被诸葛亮打崩的最重要原因。

魏文帝更是直接下诏希望魏国贵族不要再买蜀锦,给季汉输送弹药,更是强调了蜀锦的质量越来越差了,连游牧民族都不喜欢了。不过自欺欺人的结果恐怕是不太好,无论是蜀锦残骸还是直百钱,魏墓都不断的在出土。

好了,从商业国的角度出发就很好看这个问题了。诸葛亮五伐终于找到了必胜之法。之前寻求战略决战的方法,魏国是绝对不会应的,因为打不过。四伐已经很明显了,司马懿绝对优势兵力对孤悬在外粮道断绝的汉军发动钳形攻势,结果一路败过了卤城北的木门道,甲首三千,玄铠五千领送了。什么概念?西汉武帝时给军队配装玄甲三千领,史书还要专门记录给个特写。武帝时绝对是华夏历史的一个黄金时代,十万骑兵一起奔出边塞这种事情历史上也就只有他搞过。我看到的是无数的黄金在那晃动。以曹魏的经济状况,这种配置的绝对是中军亲兵。

亲兵都那么惨烈了,那些懒得统计的人头要堆叠多少?更别说,后面木门道丢了个车骑将军,曹魏军事官职第二高的二号人物被射死了,实在是不讲究。有言论说是司马懿故意送的,可是送谁不好,送中央军的代表张同志。司马懿后面还想带队伍么?

侧面的一个实证,五丈原司马懿真的是不敢打了,结果手下几乎就不听他的,逼得他千里请命,让皇帝特使来帮他节制三军。

这还不够惨?其实四伐的时候陇右交代定了,内奸李严都急眼了,跳出来两边骗,演了这么一出。把后主和丞相都搞懵了。

五伐诸葛亮直接在阵前和魏民一起其乐融融的屯田了,搞军民建设,背后是最新科技成果木牛流马以及源源不绝的粮草。

很多人说诸葛亮送司马懿女装是急眼了,求司马懿战略决战。可是回头想想一套女装就能让人家出战么?司马懿是什么人?能在这里犯点低级错误?

那为啥送女装?司马懿四伐时,其急如风的逼近诸葛亮的时候,已经大失格调的忽然一个转向掘营自守了,还被手下嘲讽畏敌如虎。中央军的领导,军事二号人物张合同志还两次发表了不同看法。本来就颜面大失的情况下勉强发动了进攻,然后一口气被人家撵过了卤城。损兵折将就算了,还不听张合同志劝阻,强行命令追击,然后把曹魏军事二号人物送了。

这次五伐再次不敢出战。手下已经公开挑战他的威严了,这时候送女装难道不是搞心态来的么?要的就是他颜面扫地,军心大乱啊。

曹魏收实物税的,几十万大军开在野地那里动弹不得,运税赋,运粮草累死人啊,拼消耗看谁消耗大!如果诸葛亮真的在那里挂机几年,魏明帝绝对要换将,然后就是新的长平之战。

否则不可能选五丈原这种地方的,处于陇右和关中两大军团的夹击中,诸葛亮从这里出山,走远了后方和粮道根本就保不住。诸葛亮一世英名,根本不可能选这种死地出兵,难道赌曹魏跟他战略决战?不可能的!四伐刚被打出心理阴影,司马懿五伐又玩一次?

还有人说为了横绝陇道,至少郭淮是这么想的。也不可能的,看看地图就知道了,两面夹击的态势,横在中间莫不是嫌命长。就算成功了,哪还有余力抽调出机动兵团去横扫陇右?

季汉最差的地方就是人口不行,兵力不足,诸葛亮为了省点兵力,几乎连攻城这个按钮都抠掉了,有这个余力早就统一了。

这就是丞相选五丈原的原因了,背靠秦岭,护住粮道,可进可退。深入魏地可以拉拢魏国子民搞屯田,搞魏国心态。离长安又足够近,中央军不可能不出,左边还随时威胁陇右,让陇右军团一起来陪跑。调动这么大家子人出来搞野炊,一年半载的还好说,三年五年呢?烧完商业的积存,季汉还能烧农业的,还能超发货币换军粮。魏国怎么办?

如果三五年后打个翻版长平之战,魏国一泻千里,让季汉得了陇右。以诸葛亮的少数民族关系处理手段,重开丝绸之路卖卖蜀锦也不是不可以。云南清末的时候,那些土司反抗外国侵略还喊着团结在诸葛亮旗帜之下的口号(阿祖阿公)。羌民一起拉进贸易链条中来,马也有了。

魏国那边又破窗效应被东吴那边爆锤南边。然后有骑兵加成的诸葛八阵再次出征。曹魏还不得交代了?

好最后贴例证,其实最好多读《食货志》特别是晋书的食货志,一切问题都是建立在经济的基础上的,打仗打的就是兵马钱粮,而且军队打仗,百分之七八十都在组织,装备和训练上。只有这些工作做足了,自己的兵才能背比别人更重的装备,更快的跑更远的路。才能跑出来战术,才能跑出来合围。

好废话不多说,贴些浅显易懂的例证,其他的建议大伙自己去翻晋书,特别是食货志。

“世或谓魏氏不用钱久,积累巨万,故欲行之,利公富国。”

这是诸葛亮北伐前的魏国状态,具体参考食货志。

“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岁有数千万斛,以充兵戎之用。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

这里还有个侧面例证,司马懿准备动辽东的时候,大家已经觉得供不起四万大军出征了,注意,跟季汉交手的时候哪一次不是十几二十万的。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

虽说这是张俨的一家之言,但是他的核心思想绝对是对的。诸葛亮率四川一省的部分兵力出击,在魏土内来去自如,曹魏打也不敢打,甚至放任人家在魏土上跟魏民搞联谊,一起种地。就算吴人看不懂这里面的玄妙,感觉是不会错的。魏国越打越穷,不得安宁,那季汉呢?

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

只摘了经济相关的,政治相关的不摘了。与论题不符合。

我知道大家会举吴使向孙权报告的事情来说,但是那是季汉最后的光景了,班台上诸葛亮的老班底是一个都没有了。姜维主外,长期在汉中搞事,也没法兼顾朝野。宫府之争更是已经到了姜维要屯田避货的程度,而且别忘了上一任吴使因为夸奖季汉而获罪,这一任怎么说也不能再夸奖了吧,又不是二愣子。而且也就是这种时候了,即使绵竹失守,各地的军团还想着怎么勤王,如果腐败到那种光景,各地还不造反了,等着后主一个一个去帮司马家劝降?

《居延汉简》记载“帛千九十匹三尺五寸大半寸,值钱三十五万四千二百,每匹三百三十钱,是为中档价格”,而此时一石粮食约为几十钱而已。

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这是丞相自己说的。季汉核心区也就四川大半个省加上汉中,夷陵前刘备还总动员打汉中,夷陵后还把刘备的百战兵团烧了个七七八八,光靠这点土地和人口,种田再补到十万人左右的军队规模。可不民贫国虚么。如果再靠收农业税去北伐,四川民众都不起义还有天理么?刘备驾崩前后都反了好几个地方,反而诸葛亮时代频繁北伐以后造反就没了?事出反常必有妖,除了用剪刀差剪吴魏的羊毛来北伐,否则我想不出季汉军队,是怎么隔三差五的丢掉农活,兵精粮足的端着诸葛AK连驽千里迢迢的翻山越岭的去突突曹魏的。

居然还有专业的木械运输大队提供VIP后勤保障服务。丞相五伐还想站定五丈原跟司马懿比看谁先眨眼!我就想这帮人都不做农活的,田地难道不荒的么?丞相是怎么混得【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这种名声的。

只可能是蜀锦的长链条生产链提供了大量城市的工作岗位,以及货币经济带来的社会大分工,促使了人们走出了田间辛苦的劳作,或者从事运输行业参与到贸易和军需物品运输的链条中来。又或者女的前往锦官城纺布,男的走向了职业化的军旅生涯。甚至季汉有可能优先给予军嫂锦官城的工作,让军户的生活水平远远高于普通农民,促使更多的人踊跃参军。

如果不是社会大分工带来的大量闲散劳动力,武侯去哪变出来这么多人力投到前线去,还不影响农业劳作?

至于蜀锦出土和太平直百,直百五铢等的出土,比比皆是,最远到龟兹,蜀锦出土最有名的就是那个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了。

其实中国搞商业的天赋自古有之,管仲就是集大成者之一,《管子》一书还详细记录了一部分手段。可是搞来搞去,仿佛五胡乱华之后我国封建王朝只剩农业立国这一条出路了。

可悲可叹,孔明其后无人知孔明矣。

幸亏近代我们又重新崛起,否则一段尘封的历史也许没有人再能解读。

最近新开了一个丞相北伐系列,这是系列的第一篇,简述北伐的一些基本底层逻辑,下一篇起将进入对五次北伐的具体分析,敬请关注。

欢迎点赞关注,新人作者期待您的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晋书   魏国   汉中   蜀锦   丞相   兵力   链条   底层   民众   货币   逻辑   状态   商业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