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田峪长城旅游志-明代的慕田峪长城1

根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在北部边境修筑了防御东胡和匈奴的长城。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大将蒙恬“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因为秦代修筑长城的规模庞大、动用民力前所未有,人们往往把长城与秦始皇密切联系起来,就像一提到大运河就想起隋炀帝一样。但是,燕、秦时期的长城,大致在今内蒙古多伦、河北围场、内蒙古赤峰与敖汉一线,与今天的北京地区无关。一般说来,北京地区的长城,始建于北朝晚期的北齐,北周和隋唐加以修缮利用,到明朝又进行大规模改建,这才形成了今天万里长城北京段的面貌。

《北齐书•文宣帝纪》称:天保六年(555)“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至恒州九百余里”。次年十二月之前,“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率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这两处记载,应是同一件事情的开始与结束。幽州北夏口即今北京昌平南口,恒州即今山西大同,总秦戍在大同西北。

从大致走向等方面推断,这道自山西大同西北至渤海的长城,应是在今北京地区修筑长城的开端。《北齐书•斛律羡传》亦记载,为防备北方来自匈奴的军事威胁,天统元年(565)“自库堆戍东距于海,随山屈曲二千余里,其间二百里中凡有险要,或斩山筑城,或断谷起障,并置立戍逻五十余所”。

这次修筑长城,看来只是对天保年间长城的修缮。在此之后,北周整修过北齐长城。当代考古学者在北京昌平、门头沟、延庆、怀柔、密云、平谷的高山峻岭,发现了许多墙体低矮、倾圮严重的北朝石垒城垣与城堡。比如昌平区的流村、高崖口、老峪沟至门头沟区的大村一带,有长约30公里的北齐长城遗址,至今保存着高1.5米、宽2米的墙基,还有敌台、烽火台的石瓦砾。此外,根据北宋出使契丹的王曾、沈括以及清初顾炎武、顾祖禹等人的记载,在京城东北温榆河南岸、通州城西与城南一直延伸到天津武清西南,有北齐在平原地区修筑的土质长城。

隋开皇初年,燕蓟一带屡遭突厥侵犯。幽州总管周摇修障塞、谨斥候,依靠燕山天险与人工设施相结合的防线,保护了边民的安全。继隋而起的唐朝,国力强盛,总体上无需仰仗长城作为军事屏障,但也有少量的建设或沿用。此后的辽、金、元各朝都是来自北方的民族建立的政权,长城以北本来就是他们的发祥之地和战略后方,根本无须依赖长城来作防御。直到明代,长城才又一次得到大规模修筑。

朱元璋早在建立明朝之前,就曾采纳朱昇的建议,实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洪武元年(1368)占领元大都之后,朱元璋即派大将军徐达修筑长城,部署北方的军事防线。元顺帝虽然逃回蒙古,但他的军事力量并未受到太大损失,政治机构仍然保持完整,不断为收复失地而起兵南犯。朱元璋把朱棣等几个儿子封为镇守边塞的藩王,驻守在全长一万二千多里的长城沿线。

从这时到嘉靖年间,逐渐形成了九个军事重镇,称为“九镇”或“九边”。东起山海关西至灰岭口(在今昌平以北15公里上口村北;一说至镇边城,其地在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的蓟镇,设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是北京最直接的北部防线;居庸关外的宣府、大同两镇是北京的西北屏障。宣府镇设于永乐七年(1409),东起居庸关以北的四海冶(今延庆县四海),西至大同东北的平远堡,北京地区的长城有一部分属于宣府所辖。

北方游牧民族一般选择攻大同、入宣府、破居庸、进北京的用兵策略,攻入大同之敌往往南下趋雁门、越太行,从侧翼进兵北京;突破宣府之敌则势必向南夺取紫荆关、向东过保定直扑北京。所以,蓟镇的军事地位极为关键,边墙也修得比其它地方高大雄伟。为了加强对京师和昌平皇帝陵的防务,嘉靖年间又从蓟镇划出昌平镇(东起慕田峪,西至紫荆关)、真保镇(北起紫荆关,南至固关)。

《日下旧闻考》引用《四镇三关志》文云:“黄花路东自慕田峪,西至枣园寨,延袤一百八十里,隘口一十七。”光绪年间出版的《昌平州卷·之土地记第三上》中记载:“慕田峪外临大川,极冲。自此以西皆 ‘重边’,以东皆‘单边’。”慕田峪原名“摩天峪”,明代以后改名慕田峪。

下期预告:明代的慕田峪长城2

每周一、三、五更新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资料来源:慕田峪长城旅游区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长城   怀来县   天保   明代   北京地区   明朝   北周   北齐   北朝   幽州   嘉靖   防线   北京   年间   军事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