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达天听下挟刺史,延续数百年的典签制度,官小权重的缘由

典签制度的来源

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一464年、宋明帝泰始年间464一471年,不论宗王是否年长,也不论是谁出镇,都必须派典签,刺史不得专权。典签由于掌握了监督权及向皇帝汇报的权力,于是权力逐步增大,许多刺史对他们“折节推奉”。到齐明帝辅政时,齐明帝深知典签的弊端,才逐步削弱典签的权力,典签的权力逐渐弱了。

南朝典签制形成的原因

(一) 东汉末至东晋,汉人就一直在为参与政权而努力。东汉末期以及三国时期,各割据政权(包括曹魏政权、孙吴政权、刘蜀政权)都积极收揽人才和任用人才,没有世族与寒门的区别,只要寒人有才一能,一样能得到重用,参与政治,决定政治

汉魏之际,社会上流行的是“名法”思潮与“唯才是举”思想。他们脱胎于汉代儒家,但反对汉儒的“名教”之治,主张名法之治,即主要通过刑名法术手段来治理国家,以便结束汉末纷乱的社会局面,早日恢复正常的统治秩序。在当时混乱的局面下,“重才”思想也应运而生。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曹操、刘备、诸葛亮、孙策、孙权等。

(二) 进入南朝时代,汉人的政治地位逐步提高。这是由于南朝的皇帝有许多是出身于寒人,所以他们积极引用寒人参与政治。寒人的参政,一方面是南朝皇帝为了惩东晋主弱臣强之弊,抑制世族势力,重振皇权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寒人们自己努力奋斗的结果。最后是由于汉人们势力单薄,不至于对皇权造成威胁,所以皇帝信任他们。

(三) 典签制度的实行,主要是为了抑制地方世族势力。魏晋以来,世族与寒门就存在矛盾。九品官人法为保障世族利益、维护世族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寒人一直受到世家大族的排挤。但寒人从来没有放弃从政的努力。他们在社会地位、政治地位方面不断向世家大族发起冲击,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努力掌握国家政权。

宋初,把持军政大权的刘裕趁机禅代称帝,他及他以后的皇帝为了加强皇权,首先得排斥世族在地方一府州中的地位,因此大量任命宗王出镇,以代替世族。地方各主要州镇均由宗室控制,特别是把为祸东晋近百年的荆扬二州牢牢控制在手,避免荆扬二州落入异姓之手而引发乱局。

宗王参政成为刘宋的一项基本国策,并贯穿刘宋王朝始终。南朝的齐,存在时间只有23年,也大规模推行宗王出镇制度。梁代和陈代,虽然没有大规模分封,但宗王出镇制度依然推行。南朝出镇的宗王,除成年者之外,大量的皆是未成年的儿童。

这些年幼的宗王,长者十六七岁,幼者只有三四岁。诸王由于年幼,没有从政、治军的能力,皇帝往往选择亲信担任军府长史,以行事身份主持府州事务。皇帝为了牢牢控制地方,就提高了典签的地位,由典签对行事实行监察,并经常向皇帝汇报。所以典签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是必然的。

(四)典签制度的实行,也是为了防止宗王掌权。宗王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世族。西晋时期,由于皇帝实行宗王参政、宗王分封、宗王出镇等制度,结果皇帝与诸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最终导致“八王之乱”,西晋灭亡。

痛定思痛,迁至江左的东晋政权重建之后,对西晋的宗王政治及宗王出镇政策进行反省,并对宗王出镇及宗王干政进行遏制,加强了对宗王的控制。由于宗王势力的衰落,世族阶层中的强盛家族相继掌握了东晋政权。

然而,历史总是以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向前发展。宋、齐时期,宗王政治有所回升,宗王广泛参与政治,这是由于宋、齐两代君主,为了抵制世族势力的增长,防止异姓掌权。但事与愿违,宗王势力强大以后,又往往给皇权造成威胁。结果是皇帝对他们进行杀戮。

宋、齐宗王政治的另一个特点是,宗王出镇,而且以幼王出镇为多。为了有效的控制这些出镇的宗王,宋、齐时期皇帝在州镇普遍设置典签。实行宗王出镇与典签兼领相结合的制度,也是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止政权旁落于异姓强藩之手,避免重蹈东晋方镇跋启,“举兵向阙”的覆辙。

至于实行典签制度后,能否达到这种效果,皇帝们不能预料,但他们认为,安插了耳目,总比没有安插好。归根到底,南朝典签制度的形成,是由于中央与方镇的矛盾日益激化,是南朝皇帝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南朝典签掌权的过程

南朝典签的掌权也是有个过程的。刘宋前期,典签职权虽明显加强,但尚未形成制度。终刘宋一朝,典签之权处于急剧上升过程,但还是有一定限度的,典签尚不至于任意胡为。也未能达到‘威行州郡’的地步。

由于南朝出镇宗王大多是幼王,没有从政、治军的能力,所以军政大权由行事代理。而典签本是寒人,人微位轻,就潜在的实力和社会影响来看,远不如宗王和刺史,也不如行事。典签虽然有皇权做后盾,但他们的权力发展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有个过程。典签制度确立以前,典签的地位还是很低的。

举个例子:元嘉中,吉翰为徐州刺史、假节、监军,因不满典签干政,借故杀掉了典签,而且,吉翰杀了典签,皇帝也没有怪罪他。由此可见,当时典签的地位还是很低的。

萧齐一代,典签权力逐步增大,典签制度趋于全盛。主要原因是齐高、齐武二帝统治时期,逐步赋予典签更大的职权,幻想通过他们严密控制诸王方镇,以防止像宋代一样出现骨肉相残的丑剧。这样就导致了典签的权力的增大。

在当时,皇权比宋代更加集中,加上典签从政经验的丰富,所以典签的权力逐步增大。典签的一句话,往往会导致一些刺史、行事的改换、罢免。如武陵昭王晔就是因为典签的一句话,而被改换官职。

宋、齐两代宗室的相互杀戮中,典签大多站在君主的一边,执行君主的命令、成为杀戮君王的刽子手。尤其是齐明帝萧鸾即位后,大杀高帝萧道成、武帝萧赜(zé)、文惠太子的子孙,都交由典签执行。典签执行皇帝命令的过程中,由于不动用军队,流血较少,地方政治动荡小,所以经常被君主采用。如齐明帝杀巴陵王萧子伦时,即由典签华伯茂以毒酒鸿杀之。典签的权力这么大,对当时的政治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典签制度在齐代是极盛期,亦是其衰落的起点。明帝辅政时,对该项制度进行改革。只是,改了但没完全改。并没有废止典签制度,在整个南朝时期,典签还都启事之制与密奏启闻之制二者同时存在,并行不悖。

到了梁陈时期,典签制度依然实行,并未废除。典签仍然活跃在政坛,权威有所下降,但不代表典签没有权力了。

《南史》卷六十《江革传》记载:江革不与典签同坐,典签在皇帝面前说其坏话,结果江革被免职。陈时期,史书中仍有许多典签活动情况,证明南朝宋齐梁陈四代皆设置典签,典签制度与南朝兴亡相始终。

南朝典签权重的原因

一个制度从微末小官到权重无人敢得罪,自然是适合当时的某方面需要的,典签制度也不例外。

1. 由于门阀世族长期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思想上空虚颓废,政治上腐化堕落,逐渐丧失了统治能力,给寒人的崛起提供了机遇。一些军政要职逐步转移到寒人手中。宋南中郎典签戴法兴、戴明宝,宋豫州典签吴喜公,宋徐州典签王道隆均出身贫寒。

2. 寒人自己的努力与奋斗。大部分典签能熟读诗书,因为他们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才有机会从政。魏晋南北朝时期,整个社会还是很崇尚学问的,以经学为主。具备儒家文化知识,是典签们能进入政界的必备条件。

3. 寒人出身的典签多数能迎合君主,从而得到君主的宠幸,逐步拥有大权。如吴喜公、王道隆、吕僧珍等出身寒微,后因军功而专任方面,或以恩遇而执掌朝政,以至逐步成为统治集团的上层人物。

4. 典签大都善于利用皇帝的权威,善于在皇帝与州镇诸王及刺史之间周旋。他们能灵活运用自己所担任的职务,通过向皇帝密报地方政情,获得许多利益。其中既能从皇帝那里获利,也能从地方一州镇中获利。

由于典签掌握着公开的和秘密的向皇帝汇报的权力,所以地方州镇长官一般很怕典签,而对他们曲意奉迎,甚至呼典签为“签帅’夕、“主帅”等,结好于典签,以免引来身祸。

5. 南朝典签权重的原因还有,皇帝委权于寒人。因为世家大族一方面盘踞高官重位,一方面又不留心吏治,甚至藐视君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刺史   齐明   世族   制度   皇权   东晋   南朝   权重   缘由   政权   皇帝   权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