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女飞行员逸事录

美国女飞行家路易斯·萨顿有句名言:“女人天生就比男人更适合驾驶飞机。”她说此话时是20世纪初,事实上,即使到了1931年,美国也仅有380多位女飞行家。在同时期的中国,虽然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女性自我意识也逐渐被唤醒,但想当女飞行员还是很难,至今留下姓名的民国时期女飞行员也仅20多人。

中国首位女飞行员李霞卿

李霞卿

李霞卿出身名门,其叔叔李沛基在辛亥革命时炸死了晚清广州将军凤山,她的父亲也是一位爱国志士,曾在上海法国租界巡捕房中担任高级翻译,做过著名的上海民新公司董事会主席。李霞卿的小名叫李旦旦,就是因为其父母当年曾用她的童车为叔叔李沛基运过炸弹。童年时李霞卿即随父去过欧洲,会英语、法语两门外语,自小视野开阔,思想活跃,不为一般世间规矩所束缚。十四五岁时,其父李应生和我国电影先驱黎民伟合作组建上海民新影片公司,公司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名为《玉洁冰清》,当时剧组主演均已敲定,唯缺一名少女助演,李霞卿因近水楼台且加上自身条件出色,成功出演此角色,后在上海引起轰动,从此出演各类电影,更曾在16岁时便与胡蝶、阮玲玉等民国女星一起被评为“星级七姐妹”。1929年,民新影片公司并入华联影片公司后,她遵从家人决定离开影坛嫁为人妇,其丈夫是国联秘书郑彦棻,这对年轻夫妇婚后即往欧洲旅行游历,也正是在欧洲,李霞卿因为一个偶然机会迷上了飞行。

李霞卿先在英国一间私立学校读书,后入瑞士日内瓦康塔纳飞行学校学飞行,旋即又选择进入波音航空学校深造,当时部分波音飞行教练上过战场,李霞卿因而接受了系统的飞行教育。1935年11月,入学不满一年,李霞卿就以全优成绩成为波音航空学校的第一位毕业女学员,4个月后又获准驾驶大型运输客机。此后李霞卿回国在上海参与创办中国飞行社。1936年3月1日,在中国飞行社的开业典礼当天,李霞卿驾驶名为“新中国精神号”的橙红色单翼轻型飞机,从龙华机场起飞后绕上海飞了三圈,并因此举再次红遍上海。数日后,李霞卿从上海飞到湛江,又从北平飞到成都,创造了当时中国女子国内长途飞行的最高纪录。此外,她还是中国女子跳伞第一人、中国航空界在瑞士取得飞行执照的第一人、第一个获得政府许可在中国各地表演飞行并获得允许飞往世界各地执照的女飞行员、中国民航第一位女驾驶员、第一个驾驶军用飞机表演飞行的中国女飞行员等。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李霞卿随即投身抗日救亡活动。鉴于当时前方救护工作中的药品极度缺乏,李霞卿便应美国援华药物局之邀,赴南北美洲各国访问并征求募捐;1939年初,李霞卿再次跨越太平洋来到美国,她驾驶着橙红色“新中国精神号”开始了“抗日救国、匹夫有责”的爱国募捐飞行,共环飞300多个城市,其事迹多次成为美洲杂志报纸的热门,被外国记者誉称“飞行使者”“中国一位亲善特使”,一度出现了席卷全美的“李霞卿热”,这使她的募捐活动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抗战结束后,李霞卿到香港定居,1960年从香港迁居美国,长期居住在旧金山湾区,1998年因病在美国去世,终年86岁。

中国首位航空女军官郑汉英

郑汉英

1915年,郑汉英出生在广东宝安,同样家世显赫。她的哥哥郑云为民国空军飞行员,她的堂嫂就是李霞卿;其姑姑是中国第一位女律师郑毓秀,姑父是当时政界、外交界的红人魏道明;郑毓秀是中国第一个女立法会委员,曾参与起草民法,也曾成功阻止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签字,是早期资深国民党党员。郑汉英年纪轻轻即获得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法国巴黎大学的法学博士学位,并且精通五国外语。此时不过20岁刚出头的“女学霸”郑汉英,却受哥哥和堂嫂的影响,自小对驾驭飞机很有兴趣,尤其是惊叹于李霞卿在上海进行飞行表演时的壮美,郑汉英决意去香港远东飞行训练学校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从这所受到英国皇家空军认可的飞行学校中顺利毕业,还成功考取了FAI国际飞行执照。

1937年,震惊全国的七七事变爆发,李霞卿、颜雅清、杨瑾珣、李月英等一批当时中国优秀的女飞行员纷纷要求加入空军部队为国效力。虽然其余众人皆遭拒绝,但国民政府欣然接纳郑汉英到航空委员会任职,并担任该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助手,蒋介石还于1938年亲自委任郑汉英为中国空军飞行中尉,她也因此有幸成为中国空军史上第一位女军官。当然,其个中原因不难猜测,郑汉英确实堪称女中翘楚,而她姑姑郑毓秀与宋美龄的深厚交情,可能也是不可忽略的助力。

1938年下半年,郑汉英被调到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驻香港办事处工作,在这个抗战期间依旧灯红酒绿的“孤岛”,她认识了温哥华出生的华侨阔少司徒炳通并未婚先孕,没想到司徒炳通见郑汉英怀孕后竟然跑路,郑汉英岂直接追到加拿大讨要说法却无果,生下女儿也无暇照顾,只好将她送到司徒家由爷爷、奶奶担任监护人。滞留加拿大期间,郑汉英被民国政府任命为外交官,在中国驻渥太华总领事馆担任专员,负责向加拿大政府和民众宣传中国抗日的意义和现状,争取道义、物质上的支持。当时加拿大官方及民间更瞩目本国子弟兵参战的欧洲战场,对亚洲战局的关注度很低。郑汉英当时已经重病在身,却坚持在加拿大的一些主要城市作连轴转巡回演说,如实讲述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故事,并且强调中国若有足够的战斗机和精良重武器,必定能够在远东战场上大有作为,缓解盟军的压力,变相减少盟军在欧洲战场的损失。在此期间,郑汉英还与温哥华7人飞行俱乐部的女飞行员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飞上蓝天成为她当时不可多得的奢侈享受。

1943年,郑汉英的哥哥郑云在兰州驾机起飞后失事,重伤不治,这个消息令她哀痛万分。更为不幸的是,就在同一年,郑汉英旧患肺结核复发,医治无效去世,年仅28岁。她在加拿大享受到了军中最高规格哀荣,埋骨于伯纳比海景墓园,也用自己传奇的一生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却最终凋零于异国他乡。

历经坎坷的女飞行员杨瑾珣

杨瑾珣

与李霞卿、郑汉英这类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民国女性不同,杨瑾珣出身相对普通,所以虽然同样热爱飞行,其经历却可谓波折不断。

1912年3月,杨瑾珣生于湖南省长沙市,从小酷爱体育,中学毕业后因家道中落未能继续升学,便只身离家去北京自立谋生。经过一番周折后在一李姓人家中担任家庭教师,后随李家南迁汉口,又经介绍在湖北省民政厅任科员。不久,杨瑾珣一位同学的远房姑母函邀她们去南洋协助办学,就在她们筹措旅费后结伴同行到上海候船出国之际,却传来南洋学校因负责人病故而停办的消息。去南洋的计划落空后,杨瑾珣只好留上海另谋职业:有时在小学代课,有时向报社投稿,还曾为陶行知整理课文,后来通过自学英语在一家外资经营的书店当打字员,但也仅能勉强维持生活。杨瑾珣对当时社会歧视妇女深感不平,向往妇女自由解放,虽多年流离失所,饱经失业之苦痛,但始终没有消沉。

1935年,国民党政府在上海成立中国飞行社,公开招收飞行员,男女均可报名。虽然在这以前各地建立的航空机构和航校也有女性参加,但始终未被重视,学了也无用武之地。这次公开招生明文规定,女性可报名参加并且学成毕业会有安置,因此引起社会上先进女性的广泛关注。杨瑾珣对此极感兴趣,遂毅然报名应试,希望有朝一日学有成就,能与男子并肩翱翔蓝天。虽然入学考试和体格检查都顺利通过,但令她万分焦急的却是另一个问题:学费没有着落。幸得当时上海社会热心人士的多方鼓励和呼吁支持,当局同意她免费入学,这在当时而言绝对是莫大殊荣。杨瑾珣深感机会来之不易,因此在学习理论和飞行操作课程中都特别勤奋认真。1936年12月,在航空委员会派员监考的终考中,杨瑾珣的全部科目都取得了优秀成绩,并同其他男学员一样取得单飞合格,被准予毕业。而与杨瑾珣同班学习的另外两个女同学却未能如愿,或未参加毕业考试,或中途辍学。年仅24岁的杨瑾珣终于成为一名引人注目的女飞行员,为旧中国妇女树立了新的形象。

正当杨瑾珣满怀信心开始投身飞行事业时,次年七七事变爆发,此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火不断向上海、南京等地蔓延,中国飞行社亦无法开展正常活动,该社原拟定继续的举办中、高级班以及飞行训练计划全部落空。中国飞行社的全体毕业学员遂向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请缨参战杀敌,结果所有男学员均受到欢迎和重视并随即被分配到航校插班深造,唯独杨瑾珣被拒之门外不予接纳,后经杨瑾珣多次的恳求也只允许其去中国航空公司或中央航空公司谋职,但两个公司则以战争导致航线萎缩,以及忙于调整和迁移等为借口,拒绝接纳杨瑾珣。

1937年底,杨瑾珣终于进入航空委员会顾问室外员人事组任准尉打字员,这当然不是她的志愿和要求,却无奈暂作栖身并为日后再寻机会提供条件。随着日寇侵略中国的战火日趋加剧,航空委员会逐步西撤,杨瑾珣也随同航委会由南京经武汉、衡阳、贵阳直至重庆。1940年,“滑翔总会”在重庆成立并委托航空委员会代训滑翔运动员,始终向往天空的杨瑾珣认为重操飞行旧业的机会来到了,于是要求前往工作,当时主管单位亦同意她到滑翔训练班训练女学员兼拖升滑翔机的飞行员,以利宣传和扩大影响。不料却因国民党空军内部派系斗争任人唯亲,使杨多次遭到冷落而失去了发挥其飞行才干的良机,后来更是因病去职。此后杨瑾珣从自身的经历中深刻体会到当时国民党权贵们提倡的所谓“妇女运动”,只不过是他们政治斗争的装饰品罢了。1943年秋病愈后,杨瑾珣决意不去复职,开始旅游遣怀,先后游历了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其间,她与挚友合译《滑翔与翱翔》一书,并低价卖给滑翔总会,以做旅费之补充,该书始终未能问世,而是被滑翔班的教官们当作教材。由于事业失败,杨感到心灰意冷,前途渺茫,且青春已逝,最后不得不于1944年3月8日在成都结婚,时年32岁。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挑起内战以致民不聊生,引起了全国各族人民、各阶层人士的强烈不满和反对。而早在抗战期间杨瑾珣就接触过一些进步青年,涉猎了一些马列的经典著作,思想开始倾向进步。内战爆发之后,杨瑾珣与进步青年的交往更加频繁,接受的马列主义教育也更多,从而对国民党倒行逆施的反动本质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新中国成立前夕,杨瑾珣为避开一些人的纠缠以防不测,她随同家人转抵香港暂居。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杨珣瑾即于1950年初回到北京,投入了祖国的怀抱,从此在新中国的飞行事业中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1936年,中国飞行社唯一女学员杨瑾珣与著名女飞行家李霞卿(右)。

1952年“三八”国际妇女节,新中国第一批优秀的女航空人员在北京举行起飞典礼,这是新中国妇女具有历史意义的创举。此后,一批批女飞行员成为人民空军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她们飞遍了祖国乃至世界各地,与男飞行员一样执行空运、空投、抢险救灾等各种任务,为新中国妇女争了光,彻底摆脱了旧中国女飞行员的尴尬境界。

(刘 旭,作者单位:江苏省统计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中国   司徒   波音   南洋   加拿大   欧洲   香港   飞行员   逸事   新中国   国民党   上海   空军   学员   航空   委员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