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夷长技以制夷”,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始末再分析

#历史开讲#

在清朝末年,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目的就是为了在大军压境之前,自己国家就已经学习了先进的技术并且进行改革,这样才能在战争和困境当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早在这个口号提出几千年之前,春秋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就用胡服骑射的改革,践行了这一口号。

在赵国,胡服骑射的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这场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是春秋战国历史上一块伟大的里程碑。

一、胡服骑射改革的主要原因

1、战国时期赵国面临的外部困境

在春秋末期,三家分晋,其中有一家就是赵国。

赵国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从地图上来看,赵国像一只长柄勺子,勺子的长柄位于北方,直直插入西北部的匈奴领地,与林胡、楼烦、东胡这“三胡”相依,而勺子的下部又紧紧依靠着秦国、齐国、韩国和魏国。

等到赵武灵王继位时,赵国已经国力虚空,根据《史记》的记载,他最初使用了“节财俭用,察度功德”的方法,稳定了朝中的政局,后来,赵武灵王又想要联合魏国和韩国一起攻打秦国,收复失地,结果被秦国的精兵良将打了个措手不及,损失了十万将士。

此时的赵国犹如风中的一叶扁舟,已经无法抵抗住战国时期的风风雨雨。

赵武灵王将目光投向了他的军队,赵国经常从事农耕,他们的衣服都比较宽大,在耕作劳动的时候,行动起来会比较的轻松和舒适,但如果以这样的服装上阵打仗,是没有办法抵抗外敌的沉重盔甲和武器的,于是,赵武灵王意识到这是一场必然的改革

2、赵武灵王“以天下为己任”的广阔胸襟

赵国之所以能够看到本国的劣势,摸清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行正确的改革,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赵国有赵武灵王这样一位优秀精明的统治者,他拥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广阔胸襟,具有洞察世事的睿智头脑。

赵武灵王已经意识到,他们军队的服装不能够胜任繁重艰苦的战争生活,而与此同时,他又看到了北边胡人的服装,窄袖短袄,非常适合骑兵作战,上阵打仗,这一年,根据《战国策》的记载,年轻的赵武灵王终于说出,“吾欲胡服”,并且在赵国的朝野上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军队服装改革。

改革实际上是违背了中原国家向来尊崇的礼制,礼制要求人的衣食住行都是不能随意变化的,但赵武灵王表示明确的反对这条规则,他更加注重改革的实用性,如果说礼制本身产生的意义就是为了增强国力,那么同样能够增加军队实力的改革,就不应该被反对。

实际上,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改革,也不仅仅是想要拯救赵国于水火之中,“邯郸王有吞天下之心。”这句话是后来的史学家对于赵武灵王的评价。

所以说胡服骑射这一改革,体现的是赵武灵王想要实现天下统一的决心。

二、胡服骑射的改革艺术

1、寻找改革突破口

在这一场改革中,作为改革的主要领导者,赵武灵王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寻找改革的突破口,摸清赵国国力虚弱的问题症结所在。

中国的传统服饰是长袍宽袖,这种服装的主要来源是因为中原国家的农耕比较发达,很少有需要骑马的时候,这种服饰大多数是具有展示身份的作用,但在行军打仗的时候,根本没有优势。

和胡人相邻的赵国,经常能够频繁的接触到游牧民族的习俗,而这些游牧民族的服装是紧袖短衣,无论是生活起居,还是狩猎打仗,都显得十分的灵活和方便。

除此之外,当时春秋战国的主要兵力是步兵,等到了战国的前期,才出现了战车。

战车的作用力是巨大的,一个车队可以突破百万精兵,但如果想要驾驭这样笨重的战车,也只能是在平坦的地方,后来骑兵又被引入到中原地区,骑兵不仅拥有着飞快的速度,而且适用多种作战地形,赵国要想发展一支骑兵军队,就必须要仿照游牧民族的服饰。

《史记》中描写了赵武灵王的改革决心,“世有顺我者,则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2、寻找国家内部的改革支持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时期,一场改革往往意味着要触动守旧派的利益,面对着自上而下的行动阻力,赵武灵王想要进行这一场改革,就必须尽可能小的受到敌对势力,争取到最大的支持。

赵武灵王首先找到了他忠实的大臣肥义,肥义具有着戎狄的血统,对于胡服骑射的改革,他肯定是强烈支持的,为了打消赵武灵王心中还存有的疑虑,肥义对他说:“凡事要建功盖世的人,做事怎么能够犹犹豫豫的呢?”

这样一番话,给予赵武灵王很大的鼓励。

除此之外,赵国的将军楼缓也非常支持军队中的这种改革,并且针对军事和兵力的方面,又给了赵武灵王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得到了朝中这两位重臣的支持,赵武灵王便开始实施他的改革计划。

他先是命令朝中官员都改换成像胡人那样的服装,又紧接着推广这种服饰改革,赵国自上而下,全体人民都换上了行动更方便的胡服。

这样的政策自然是受到了很多皇亲国戚的反对,赵武灵王的叔父公子成就是反对势力中影响最大的人,但赵武灵王并没有屈服,而是向他们阐述自己改革的道理,最终化干戈为玉帛,也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3、改革的推广和应用

自从胡服骑射的改革政策开始实行之后,赵武灵王为了推广这场改革,他以身作则,首先脱掉了象征着身份尊崇的王服,换上了短裤和小褂,这一举动震惊了全国上下,有这样的首要领导人物带头,朝廷中的官员和皇室没有人不信服的。

赵武灵王也不仅仅是想要推行一件衣服的变化,他的根本目标是要用这种轻便灵活的服装去适应骑兵军队的发展,他想要打造一支中原上还没有出现的骑兵军队,于是赵武灵王亲自率领着他的骑兵军队,来到了赵国的北部和胡人接壤的地方,招募了胡人作为骑兵养马的教练,并且建立完善了一系列的骑兵制度。

有了这种培养的力量,赵武灵王意识到他的改革还需要一场巨大的胜利。

于是赵武灵王向旁边的中山国发起了进攻,中山国仅仅依靠着步兵和战车,是没有办法和狂飙攻击的骑兵抗衡的,赵国的骑兵军队,以摧枯拉朽之力捣毁了中山国的都城。

从此以后,赵国内部自上而下,无人不敬仰赵武灵王这场胡服骑射的改革。

三、胡服骑射改革的深远意义

1、胡服骑射改革产生的积极影响

纵观中国的古代历史,大多数都是以汉人的中原文化为主,但也出现了很多民族之间交汇融合的现象。

两个民族之间的融合和交往,从来都是双向的,互相碰撞,互相吸收优秀的文化精华,胡服骑射就是民族融合的伟大典型。

春秋战国时期,东方各国都崇尚的是中原地区的传统文化,对于戎狄的习俗,他们持有不屑一顾的态度。但赵武灵王并没有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他首先引进了胡人的服饰,身穿胡服进行教化,展示的是两个民族之间平等友好的合作关系,胡人愿意和中原人交往的这个现象,自然也就更有利于赵武灵王后来统一西北边疆,尽管这个雄心壮志在他生前没有实现,也依然为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除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意义之外,胡服骑射的改革也对中国封建传统服饰的作用产生了影响。

衣服在中原文化中不仅仅起到遮身蔽体的作用,更多的还是用来展示个人身份的尊贵与低贱,用来区分人的地位,赵国的胡服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无论朝中亲贵还是平民百姓,都穿上了统一的胡服,这也是对传统习俗的一次反击。

2、胡服骑射改革的不足之处

胡服骑射的改革虽然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它本身依然含有需要改进和反思的地方。

赵武灵王在进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时,更注重于这场改革对于建立骑兵军队的实用性,没有考虑到改革之后的事情,赵武灵王凭借着优越的人格魅力推进了这场改革,但改革的最终结果没有以法律条文的形势建设下来,以至于最后“人亡政息”,胡服骑射的改革也无疾而终。

由此可见,法制的建设是改革中重要的一环,这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赵武灵王还是将目光局限于本国的军事发展,没有考虑到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的方面,强大的骑兵军队固然能够为了赵国开疆扩土,但国家内部没有一套相匹配的政治制度,百姓官员没有受到统一观念的教化,这场改革只能是风靡一时,不可能持久。

总结

胡服骑射是中国封建制度社会中,一次卓有成效的改革,尽管改革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无论是在改革过程中的行进艺术,还是这场改革对于后世民族融合、服饰改革的影响,都有些非同寻常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胡人   秦国   山国   中原   自上而下   始末   骑兵   军队   民族   服饰   服装   赵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