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历史何去何从-站在历史十字路口的赫梅利尼茨基

1653年1月18日清晨,在乌克兰基辅州的佩列亚斯拉夫,乌克兰的国父,反抗波兰大起义的领导者赫梅利尼茨基召开了军团长秘密会议,会议的具体内容我们已经无从得知,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个会议讨论了与俄国的合作计划,哥萨克将正式接受沙皇庇护。数个小时后,在佩列亚斯拉夫的广场上赫梅利尼茨基召开了“拉大大会”,正式向乌克兰地区的哥萨克代表们宣布军团长们的商讨结果,获得了代表们的通过。紧接着赫梅利尼茨基与哥萨克将领们在佩列亚斯拉夫的教堂里与沙俄代表布图尔林一起向沙皇进行了宣誓。

以乌克兰“国父”命名的佩列亚斯拉夫赫梅利尼茨基国立师范大学

这其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赫梅利尼茨基向布图尔林提出,双方互相进行宣誓,哥萨克宣誓效忠沙皇,由布图尔林代表沙皇对哥萨克们进行宣誓,宣誓保护哥萨克、乌克兰小贵族和农奴的权益不被侵犯。这项提议被布图尔林断然拒绝,布图尔林表示,哥萨克需要以臣民身份进行宣誓,没有沙皇向臣民宣誓的道理。赫梅利尼茨基愤怒离场,无论在场的哥萨克团长们如何劝说,布图尔林不为所动。最终,当时已经走投无路的赫梅利尼茨选择了妥协,向沙皇进行了宣誓。赫梅利尼茨基的决定让他在未来几百年饱受争议,乌克兰极端民族主义者认为他是卖国贼,俄国民族主义者认为他是斯拉夫人走向统一的功臣。不过即使知道结果会这样,赫梅利尼茨基也没办法,这一切都是无可奈何得选择。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

“站在历史十字路口上的乌克兰”

上回说到,经过三次起义,波兰和乌克兰都已经无力再战,连年的战火让乌克兰地区苦不堪言,波兰也一样,被北方的瑞典也蠢蠢欲动,趁着波兰虚弱趁火打劫。眼看着波兰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双方不约而同的开始熄火.

1653年12月15日,波兰与赫梅利尼茨基的部队正式停战,此时的赫梅利尼茨基很着急,鞑靼人多次临阵背叛,给起义部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接到各地的报告,都是在控诉鞑靼人不守军纪。再与鞑靼人合作下去,别说波兰人灭了自己,乌克兰地区人民的怒火也能将赫梅利尼茨基烧成灰。现在的情况已经是不能与鞑靼人合作了。

凶残的克里木鞑靼人在乌克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数次失败让赫梅利尼茨基清楚意识到,目前的哥萨克还无力正面硬刚波兰,波兰虽然损失很大,但是国家富裕,粮草充足,还有名震东欧的波兰翼骑兵。而自己手里只有数万哥萨克和十几万没上过战场的农奴,连骑兵都很少,波兰政府一旦恢复元气,灭掉赫梅利尼茨基可谓是易如反掌。赫梅利尼茨基准备为自己、为哥萨克、为乌克兰找到一个新的合作伙伴。

其实早在战争之初,赫梅利尼茨基除了老对手鞑靼人,他也主动接触了其他势力。接触最成功的是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对赫梅利尼茨基表现出极大的善意,1650年7月奥斯曼帝国主动派使团前往乌克兰与赫梅利尼茨基接触,并邀请哥萨克方面也派出使团前往奥斯曼,因为新任苏丹穆罕穆德四世愿意派兵帮助赫梅利尼茨基,同时收编哥萨克军团,为哥萨克们开出了很高的待遇。

穆罕默德四世

这个问题史学界众说纷纭,俄国史学界认为,赫梅利尼茨与奥斯曼接触只是为了日后跟沙俄谈条件,并没有诚心谈判。但是更多人认为,效忠奥斯曼是经过哥萨克军团长会议讨论过的,并且已经开启了与奥斯曼的谈判,只是最终没有结果罢了。

此外,赫梅利尼茨基在1648年—1653年间,相继与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特兰西瓦尼亚、瑞典、勃兰登堡、威尼斯等周边国家都有接触,但最终都无疾而终。在走投无路之下,赫梅利尼茨基找到了同为斯拉夫人的沙皇俄国。

17世纪东欧局势图

“遗憾的《佩列亚斯拉夫协议》”

其实无论是俄国史学界后世如何粉饰俄乌之间的关系,有一点是不能否认的,在赫梅利尼茨基起义之初,沙俄是不愿意与起义军有过多接触的。因为沙俄刚刚被波兰暴揍过,还没走出斯摩棱斯克战役的阴影,因此不敢主动破坏与波兰的和平协定。

莫斯科方面对于哥萨克的态度一开始很明确,这就是发生在波兰内部的叛乱行为,哥萨克翻不起什么风浪。1648年,沙俄方面甚至要按协议规定,协助波兰对赫梅利尼茨基进行联合镇压,然而很快波兰军就迎来了大败,出兵计划就作罢了。

沙皇阿列克谢一世确实怂了

1648年底,赫梅利尼茨基第一次向莫斯科派出使节,使节一开始甚至没有见到沙皇,后来使节表示不见到沙皇什么也不会说才勉强见到沙皇,沙皇表示你们如果不能作为独立力量控制乌克兰地区,沙俄和哥萨克是不能合作的。此后两年,赫梅利尼茨基多次向莫斯科派出使者,但都没有回音,沙皇一如既往的拒绝。

时间到了1651年,沙俄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沙俄态度变化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波兰是真的“虚”了,经过三年的战乱,波兰国力大损,乌克兰地区也是一片狼藉,北方的瑞典已经虎视眈眈时刻准备趁火打劫,沙皇阿列克谢一世意识到,东扩的机会是真的来了。沙皇当年召开了缙绅会议,开始讨论与哥萨克的合作问题,次年三月,沙皇接见哥萨克使节团时候表示,虽然不愿意打破与波兰的和平协定,但是决定接受扎波罗热方面军。

缙绅会议

剩下的一切就自然是顺理成章了,1653年8月在得知赫梅利尼茨基与奥斯曼谈判的情况下,也开出了自己的加码,答应接收扎波罗热方面军,派出3000士兵支援哥萨克前线。1654年1月10日,沙俄代表正式来到乌克兰佩列亚斯拉夫。经过几天的讨价还价,赫梅利尼茨代表哥萨克以及他们背后的乌克兰人民正式向沙皇“效忠”。

之所以称《佩列亚斯拉夫协定》很遗憾,是因为这个协定一开始就极其不正式,沙皇代表来到佩列亚斯拉夫只带来了手谕,甚至没有一个书面的协定。1月20日到1月22日,经过两天的争论,终于逼着使节签下了这份《佩列亚斯拉夫协定》。遗憾有三:一是这份赫梅利尼茨基亲手签署的文件在几年后神秘失踪了,后来的《佩列亚斯拉夫协定》是沙皇方面在一系列战争后单方面草拟的;二是这份协议确确实实承认了乌克兰地区有广泛的自治权,但是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得到沙皇的背书,数年后哥萨克在拿着这些说法找沙皇要条件,沙皇翻脸不认人;三是决定乌克兰几万名哥萨克和几十万农奴的命运的条约签的如此草率,不得不说是一个历史的遗憾,如果当年在严谨些,不至于后来发生那么多的战争。

《佩列亚斯拉夫协定》原件(沙俄修订版)

不过不能过分苛责赫梅利尼茨基,当时如果不能答应沙俄,波兰眼看着就会对乌克兰地区展开更凶残的报复行动,其实赫梅利尼茨基和乌克兰的选择并没有那么多,这也是万般无奈的决定。

“起义终结与英雄的落幕”

1654年,在与哥萨克签订协议后,沙俄正式开始了东扩的步伐,在哥萨克的配合下,俄军连战连胜,迅速控制了立陶宛大公国的大部分地区。波兰几次偷袭乌克兰地区,但是因为乌克兰人民的激烈反抗最终无功而返。

1657年4月,赫梅利尼茨基的人生走到了尽头,随着他的去世,赫梅利尼茨基大起义也就结束了。

这位曾经的“波兰英雄”因为没有得到波兰公正的待遇,带领哥萨克和几十万乌克兰人民向傲慢的波兰统治者发起反抗。我在文中一直在引用的是乌克兰地区,而非乌克兰国家,主要原因是乌克兰现有版图是近代政治演变的结果,赫梅利尼茨基时代的乌克兰并非现代意义上的乌克兰。

乌克兰现代版图是历史演变的结果

其实关于对赫梅利尼茨基的评价一直很有争议,就像一开始说的在波兰人眼里他是一个野心家、恶魔、挑起战争的疯子;在俄罗斯人眼里,他是一位伟大的人,富有远见的人,在关键时刻“弃暗投明”为斯拉夫地区统一做出贡献的战士;在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眼里他是把国家送给俄国的罪魁祸首。

但是乌克兰广大人民是明白的,没有他这群连国家都没有的农奴依旧要在波兰老爷的皮鞭下艰难求生,没有他,乌克兰地区的文明迟早被吞没,没有他也没有乌克兰今天存在的意义。所以乌克兰各地还是有纪念赫梅利尼茨基的雕塑,以此来纪念这位国父。

赫梅利尼茨基纪念雕塑

在小董看来,赫梅利尼茨基是一个被迫成为“带头大哥”的乌克兰民族英雄,一开始他只是想为身边的哥萨克贵族们争取些利益,让波兰赔偿他的损失;不过随着平民和农奴们的加入,他开始不得不思考整个乌克兰地区的未来。赫梅利尼茨基并没有带着起义兄弟们一条路跑到黑,而是尽可能的为乌克兰地区谋一个出路,虽然这个出路让很多人不满意,但是这也是他竭尽所能的结果。

赫梅利尼茨去世前,将盖特曼的位置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年仅16岁的尤里赫梅利尼茨基,然而这位少爷根本无力管理这群放荡不羁的哥萨克,模糊不清的《佩列亚斯拉夫协定》给后续矛盾爆发埋下了隐患,此时的波兰已经进入了“大洪水时代”无力干预东欧局势,此时的乌克兰开始面对自己真正的宿敌沙皇俄国。沙皇俄国在赫梅利尼茨基死后马上就开始搞事儿,准备着手蚕食盖特曼政权,当然这些事情就是我们下一期讲的了。

原创不易,请各位看官关注,点赞,评论,收藏,您的关注是我更新最大的动力。我是小董,每天为您讲述一段历史,带您读历史观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乌克兰   哥萨克   沙俄   亚斯   奥斯曼   俄国   波兰   沙皇   协定   何去何从   路口   地区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