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奇的婚事,软饭硬吃,张耳和陈馀,都是"聪明人",陈胜的好帮手!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上一讲谈到,陈胜成功光复了楚国旧都,大概有点飘了,竟然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张楚。

这个举动,一来意味着跟先前起兵时候的“大楚”旗号划清界限,也就是跟扶苏、项燕划清界限,二来意味着跟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半遮半掩地划清了界限。这倒是当真兑现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那句口号——从900戍卒对这句口号的接受度来看,首领陈胜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很可能只有两三个月,就实现了当初夸下的海口,完成了从底层到顶层的华丽蜕变,这种程度的人生逆袭实在太有振奋人心的意义了。所以也难怪陈胜会发飘,他的成就真可以说前无古人。

飞速跃迁

但是,速度太快往往意味着底子不牢。

秦始皇荡平六国就是一个近在眼前的例子,一口吃得太猛,各种消化不良。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我们会有一种很奇怪的感受,那就是陈胜喊出来的那句口号本该只是一个常识,因为再高贵的血统都是由并不高贵的始祖建功立业开创下来的,为什么一句简单常识反而会有振聋发聩的感染力呢?

原因之一就是阶层固化之后,既得利益者总会强调自己身上那些人无我有的特点,最典型、最不容泪淆的当然就是血统;原因之二是在陈胜之前,那些筚路蓝缕的始祖们,总是要经历好几代人的积累,才能够逐步登上人生巅峰——时间走得很慢,从底到顶的过程自然就不会显得突,成功人士身上就没有太多暴发户的味道,人们接受起来就很容易。

就拿楚国的历史来说吧,前边讲过,周成王在岐山之南大会诸侯,楚国的国君还只是一个受歧视的南蛮子,在会场上连自己的席位都没有,只能和东夷的一个小首领一起搞搞会务工作,其实就是打杂。等天子和诸侯们——入席之后,这两个打杂的汉子还得去会场前边看守火炬。周成王倒是生而高高在上,这是因为他的父亲周武王以小搏大,灭掉了商朝。而周武王之所以能有这个成就,前边有列祖列宗的许许多多铺垫。

战国时代以来,虽然时间变快了,涌现出不少草根英雄,凭着才干而非血统朝为布衣,暮为卿相,但他们的人生顶点也无非就是封侯拜相,他们的头衔、特权和财富是被自己所效力的国君正式授予的,合法性来源不容置疑。陈胜称王就不一样了,头衔、特权和财富通通是自己亲手打下来的,而且一步到顶。之所以没有称帝,只是因为陈胜毕竟打着反秦的旗号,而帝制正是秦朝倒行逆施的标志之一。

就这样,陈胜的阶层跃迁来得太过突然,所以,并没有历史经验告诉他,人们对这种变化的接受度有多差。

张耳和陈馀

那么问题来了:当时就没有聪明人劝过他吗?如果陈胜有机会重新选择的话,到底怎么做才能保持最大的赢面呢?

确实有聪明人出场了。陈胜完全没有想到,就在自己刚刚攻陷的陈县城内,竟然藏着两个鼎鼎大名的秦政府通缉犯:大梁人张耳、陈馀。

两人之间的关系,《资治通鉴》的原文是“刎颈交”,意思是说,两人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如果一个人先死,另一个当即就能抹脖子,交情就有这么好。而他们不仅是刎颈交,还是忘年交,因为年龄相差太大,所以陈馀拿张耳当父辈侍奉。后人谈到友情,张耳、陈馀总是绕不开的历史典范,但重点并不在于他们的交情有多么感人,恰恰相反,是在于他们看上去肝胆相照、情比金坚的友谊,最后竟然以反目成仇、你死我活收场。

离奇婚事

这是后话,我们先按下不表。《资治通鉴》略去了两个人的出身事迹,我们有必要借助《史记》一探究竟。张耳年轻的时候,《史记》原话说他“尝亡命游外黄”,前边讲过,“亡命”不是今天“亡命之徒”的意思,只是说他逃离了户籍所在地,来到外黄,而无论大梁还是外黄,政府的人口档案里都没有他的名字。

外黄大约在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原先属于宋国,在张耳的年轻时代应当已经改属魏国了。外黄有一名富家女,虽然家境优渥,容貌出众,但不知道为什么,嫁给了一个很平庸的人。富家女想不通,气不过,终于从夫家逃了出来,投奔了父亲的一位宾客。这位宾客很熟悉张耳,就对富家女说:“如果你一定要找个有本事的丈夫,那就嫁给张耳好了。”就这样,通过这位宾客的努力,富家女成功离了婚,嫁给了张耳。

那时候的张耳不但孤身在外,而且只是一名游走在社会边缘的人,说他是游士也行,说他是混江湖的古惑仔也行,反正在正常眼光里,怎么看怎么都配不上一个本地富家女。但婚事竟然就成了,更加离奇的是,张耳放着天上掉下来的艳福不享,又出门浪迹天涯了。而岳家非但不恼,还在女婿身上拼命砸钱,极大提升了女婿的交游能力。

后来张耳做过信陵君魏无忌的门客,还在魏国做了官,出任外黄令。也就是说,岳父一家投下的重注终于得到了回报,女婿不但混出了大名堂,还回到家乡,担任本地的最高长官。

这件事很有社会学意义,可以见出战国末年“礼崩乐坏”的程度,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婚姻可以不再是“结两姓之好”了,家底厚的女人可以有任性的权利,富人家选婿也会有意识地挑选潜力股,更看重女婿本人的实力,并不执着于门当户对的家庭背景。乱世当中,有实力的人可以朝为布衣,暮为卿相,个人能力比血统和家世来得重要。女婿的个人能力配合岳父的财富、地位,这才是特殊时代里特殊类型的门当户对。

还有一点值得我们留意,那就是作为游士而言,一旦成为“战国四公子”这种级别的大人物的门客,不仅意味着衣食无忧,有机会建功立业,还意味着进入了一个天下能人异士的社交圈。而社交圈的大小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一个人能力的强弱和人生道路的宽窄。张耳交游极广,刘邦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就和张耳打过好几次交道,还在张耳家里住过几个月。

软饭硬吃

我们再看陈馀,他是张耳的大梁老乡,爱好儒学。他也曾经离家远游,只是比张耳走得更远。他常去赵国,被赵国某位富人看中,认为他不是平庸之辈,便把女儿嫁给了他。所以不难理解,张耳、陈馀这两位软饭男,虽然年纪相差了一辈,但共同点实在太多,自然就会惺惺相惜、情投意合。

那么问题来了:张耳、陈馀会不会被人看不起呢?

前边讲过,在当时的观念里,赘婿是个很丢脸的身份,只有最没出息的男人才会入赘到女人家里,但是,吃软饭不同于入赘,软饭硬吃更是过人的本领。这是乱世的特点,乱世当中选女婿,个人能力比家庭出身重要,因为在这种世道里,无论家世也好,财富也好,关键时候都没法保命。我们还可以看看刘邦,他也是被富裕家庭相中,非要门不当、户不对地结下这门亲事,主动捧着香喷喷的软饭喂到刘邦嘴边,也不知道刘邦在跟张耳的交往过程中是不是从张耳身上学到了一点什么。

话说回来,岳父家的财力加持着张耳、陈馀的个人能力,像催化剂一样使他们快速成长,成为魏国名士。但好景不长,没多久秦国就把魏国灭了。正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秦政府悬赏缉拿张耳、陈馀,开出的赏格是张耳千金,陈馀五百金。

已知:(1)重赏之下必有勇夫;(2)张耳、陈馀作为魏国名士,交游遍天下,认识他们的人实在太多。

那么问题来了:张耳、陈馀的被捕看上去应该是个大概率事件,他们真能逃得掉吗?我们下一讲再谈。

上期回顾:陈胜是怎么从将军到称王的?有这几个步骤,值得学习!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魏国   国君   楚国   史记   游士   刘邦   大梁   婚事   聪明人   女婿   血统   离奇   能力   陈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