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业界怎么看?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文化和旅游业界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大家纷纷表示,非遗与旅游具有天然的契合点,是文旅融合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下一步,将贯彻落实《通知》部署,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增强非遗传承实践活力,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

拓展非遗传承方式

《通知》明确,在旅游发展中,要尊重非遗的形式和内涵,保护非遗的传承环境和空间,保障传承群体的合法权益,为传承群体参与旅游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促进非遗长久保护和永续利用。这为各地积极开展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实践提供了工作抓手和业务指导。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王鹏表示:“非遗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是最有活力、最有潜能、最适合做文旅融合文章的领域之一。2022年,我们推进非遗工坊、非遗村镇、非遗街区建设,带火了郊区游和乡村游。省内各地还依托非遗项目,创作出《魅力湘西》等一批精品旅游演艺项目,给三湘四水增添了灵气。”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宋莉莉表示:“江苏将加快出台关于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认定第二批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省级示范项目,遴选10条‘水韵江苏’非遗主题精品旅游线路,开展‘水韵江苏·非遗购物节’等活动,办好第五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非遗主题展等展会,推动非遗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张雁介绍,近年来,浙江培育了167个非遗旅游景区、18家非遗主题民宿,推出了16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发布了300项省级非遗旅游商品。每年还举办“非遗购物节·浙江消费季”活动,赋能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我们将按照《通知》部署,建设好文化生态保护区,培育非遗体验基地、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工坊)、非遗特色村镇,进一步激发非遗活力,赋能旅游发展。”

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主任高增光表示,保护区内非遗资源丰富、传承有序,下一步,将落实《通知》要求,做强非遗主题特色景区,培育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加快非遗主题酒店、民宿建设;利用历史文化街区、古镇、古村落等非遗空间,推出研学旅行线路;设计研发非遗文创产品,着力打造有齐鲁特色的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模式。

“我们将按照《通知》要求,认真总结经验、抓好贯彻落实。一方面完善四级非遗保护体系,扎实做好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另一方面加强非遗项目梳理,建立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为文旅企业打造非遗旅游产品提供指导参考。”福建省龙岩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科科长张永辉说。

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近年来,相关旅游服务中存在非遗传承人群参与深度不够、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通知》的发布,将进一步引导非遗适应当代旅游需求和旅游所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持续为旅游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

“如今,大众出游不再满足于‘看山看水看风景’,也追求‘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体验。”携程集团首席执行官孙洁表示,集团正在和国内多个旅游目的地开展深度合作,助力打造“非遗+旅游”热门目的地。同时,深化文旅融合产品布局,培育、推介2400余条非遗旅游线路。“乡村振兴项目携程度假农庄上线后,我们将引入非遗项目并聘请非遗传承人作为讲解员,为游客演示、讲解非遗,让非遗从‘看得见’到‘可体验’‘记得住’。”

“旅行社同仁应该认真学习、精准对标,释放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中国旅行社协会秘书长孙桂珍表示,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应深挖非遗内涵、整合地区文旅资源、设计特色产品、强化旅游市场对接,打造非遗旅游线路。旅行社应根据市场需求和非遗旅游发展实际,培育一批了解非遗法律法规、知识内涵和保护理念的高素质导游人才;发挥旅游产品设计优势,与非遗传承人开展合作。

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董事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大槐树祭祖习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范忠义说:“景区引入非遗一定要结合自身特点。大槐树景区找准非遗与旅游融合的契合处、联结点,引入了洪洞道情、晋南威风锣鼓等地方特色非遗项目,营造了浓郁的三晋风情,吸引游客沉浸式体验。”

“《通知》使我们更加坚定了发展信心。”福州名城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白宝霞介绍,公司积极推动三坊七巷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引入非遗传承人开办非遗课堂、传习所,推出非遗展演增强游客游览体验等。下一步,将继续开展常态化非遗戏曲展演活动,推出非遗主题旅游线路,以非遗丰富旅游体验。

切实推动融合发展

《通知》阐明了非遗与旅游相互促进、互为支撑、协同发展的关系,指出了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工作中应坚持的原则、需注意的问题。业界人士纷纷点赞,并提出建议。

“《通知》是促进非遗长久保护和永续利用的有益探索。每一位游客的内心深处都渴望了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每一个非遗项目背后都是渴望技艺发扬光大的热切目光。”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厉新建建议,各地要高度重视非遗元素在旅游空间的集聚,将非遗体验、非遗展示等融入景区景点和住宿空间;要发挥好OTA、社交平台的产品创新力和市场影响力,帮助传承人、非遗作品积极“触网”、触达受众和旅游市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宋瑞建议:“各地应在保护传承非遗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因地制宜探索各种融合方式,如在旅游公共设施、旅游接待场所和旅游体验空间融入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元素;建设专门的体验型非遗传习所,丰富游客游览体验;增强对非遗的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引导传统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科学编排,成为具有市场效益的文旅项目等。”

“《通知》提出了非遗保护性利用的融合创新方向,将推动形成非遗大众化普及和特色化传承新阵地。”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唐晓云建议,通过信贷支持、财税优惠、智力扶持、典型推广等多种方式,鼓励文旅企业创新非遗的旅游利用方式。要传递主流价值观,避免非遗在旅游利用过程中庸俗化、过度商业化。要重视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扩充非遗保护传承队伍。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文化和旅游部非遗专家库成员萧放认为,推动非遗有机融入旅游生活,具有服务当代社会的实际价值,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要对非遗资源进行系统梳理与类别区分,深入探讨非遗赋能旅游发展的有效途径。此外,在融合过程中还应秉承非遗传承与旅游开发的适度原则。(作者:中国旅游报 郭子腾;编辑:杨硕)

原题:《融合绽放精彩 携手创造未来——业界热议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洪洞   深度   旅游   槐树   景区   江苏   下一步   内涵   业界   游客   特色   通知   项目   主题   文化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