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思考:在凯末尔的领导下,土耳其产生了哪些变化?

#历史开讲#

历史思考:在凯末尔的领导下,土耳其产生了哪些变化?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在土耳其国民共同御敌和凯末尔的正确领导下,土军赢得了希土战争胜利,并在战后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凯末尔被推举为总统。从独立战争中崛起的凯末尔有极大的威望,被视为国家的救世主,事实上他也做到了用自己的威信从政治上、社会上和经济上塑造了这个新国家。土耳其民族主义思想的产生,源于奥斯曼帝国后期。

凯末尔民族主义改革

当时,奥斯曼帝国日益衰败,国内先进的知识分子人士目睹领土丧失,主张土耳其接受新的欧洲范式改革,拥护“土耳其民族主义”。“一战”后各压迫民族掀起的民族主义浪潮,让身陷列强瓜分困境的土耳其坚定了民族意识,加强了民族团结。希腊在伊兹密尔登陆后,各方势力在奥斯曼帝国境内盘踞。

凯末尔指出:“面对这种情况(指国家即将被瓜分的危机)存在的唯一决策:那也是基于维护国家主权,无条件地独立和建立一个新的土耳其”,“土耳其,这样一个民族,如果当俘虏,我国的子孙就要毁灭。因此,或是独立或是灭亡”。

1919年6月22日,凯末尔向全国发出通告,指出:祖国的完整、民族的独立已陷入危急之中!其关于民族独立的宣言一经发出就得到了各地民族主义者的赞扬和拥护。可以说,凯末尔的民族主义思想是在民族解放运动和后来的改革中逐渐形成的。经过三年的希土战争,土耳其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并在战后签订人口交换的条约。

伯纳德·刘易斯对此评论说:“两国之间所进行的,不是希腊人和土耳其人的相互交换,而是希腊东正教基督徒和奥斯曼穆斯林的相互交换。”希土战争胜利结束后,凯末尔正式宣布,土耳其将建立以安纳托利亚高原为核心、土耳其民族为主体的新型民族国家,其中以民族主义加强民族认同是建设世俗化共和国的重要内容。

“民族主义”即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增强民族凝聚力、自豪感;反对外来势力对土耳其内政指手画脚;同时也反对大奥斯曼主义、大突厥主义。凯末尔希望把土耳其民族塑造成一个有自己的历史地位、有纯洁的民族语言和顺应时代的新民族。在凯末尔主义政权下实行的所有改革,都带有民族主义色彩。

学校里废止了阿拉伯语、波斯语课程,凡属外来词汇皆被纯土耳其语词汇—诸如人民习用的、古书上记载的或根据土耳其语的构词法则创造的新词所代替,同时,使用拉丁字母书写体记录新土耳其语,以代替原来的阿拉伯书写体。

除此之外,政府赐予大家族姓,如大国民议会授予凯末尔以阿塔图克(土耳其人之父)之姓;投予伊斯梅特以伊诺努之姓,以表彰两次伊诺努战争的胜利等等诸如此类。持续三年的希土战争让民族意识萌芽的土耳其人民深刻意识到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性,并以民族主义作为凯末尔改革的核心内容,在百废待兴的多民族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一个土耳其民族国家。

土耳其的变化

土耳其的基本变化—由一个伊斯兰帝国变为一个民族性的土耳其国家,由一个中古的神权国家变为一个立宪国家,由一种官僚封建主义变为一种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是在一段长时期内,通过一批又一批的改革派和激进派的努力才得以实现的。

其主要变革包括:废除奥斯曼旧制度—素丹和哈里发制度,实行政教分离;采用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文字;生活习惯如服饰、日历等西方化,鼓励妇女工作;将星期日作为国家休息日等。建立世俗共和国,以国家为主导的强力现代化也用历史事实证明了其正确性。

希土战争结束后,土耳其废除了素丹和哈里发制度,在以民族主义改革为重要内容的凯末尔主义的引领下建立了世俗化共和国。与此同时,在爱琴海的对面,希腊东正教徒们渴望建立统一爱琴海两岸的梦想同希军的失败一同幻灭,希腊国内政局失去平衡,发生兵变。

1922年9月土耳其军队进入伊兹密尔不久,韦尼泽洛斯一派的军官在尼古拉奥斯·普拉斯迪拉斯上校的带领下于9月26日在雅典发动政变,在希土战争中负主要责任的康斯坦丁国王出走,共和主义者组建革命政府。

战后的希腊国内成立共和国呼声高涨,在1924年3月25日举行讨论成立共和国议案时,议会以259票对3票通过了此决议案,4月13日举行公民投票时,69%的人赞成议会的决定。至此之后,希腊正式成为共和国。

希土领土争端问题

1923年希腊—土耳其战争结束后,双方关系进入缓和期。但关于领土争端的历史遗留问题还是互不相让,在事关国家领土、国际划分等问题上摩擦不断。塞浦路斯问题的出现源于塞岛管理权的转让,由于其邻近欧亚非三大洲的优越地理位置,使塞浦路斯成为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塞浦路斯的主体民族是希腊人和土耳其人,其中五分之四都是希腊人,土耳其人大约只占五分之一的人口,还有一些少量的其他民族。

公元前16世纪,因为政治、自然灾害等一系列原因,希腊人开始寻找新的殖民地并向塞浦路斯进行扩张和移民。而土耳其直到16世纪才来到此地。1570年,奥斯曼素丹派了6万大军攻打塞浦路斯并成功占领。

随着塞浦路斯的沦陷,土耳其人开始在此定居,原本东正教化的塞浦路斯开始伊斯兰化。在奥斯曼帝国统治塞浦路斯的300百多年时间里,土耳其人和希腊人各自坚持本民族的语言和风俗习惯,总体来说,当时希腊人和土耳其人关系还是比较稳定的。1830年希腊独立后意图收回曾经的国土,恢复往日辉煌,不断地吸收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内的希腊族裔。

在土耳其与希腊争夺塞浦路斯统治权时,英国于1878年取得了塞浦路斯的管辖权,并有意挑起希土两族人民的矛盾和冲突,导致岛上矛盾不断。与此同时,希腊人的“意诺西斯”运动正在不断壮大,意图将塞浦路斯和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凯末尔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洛桑条约》。

条约就塞浦路斯的主权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土耳其承认英国政府兼并塞浦路斯,英国对塞浦路斯的占领合法化。但是英国政府的“无为而治”让人民生活困苦,希腊人最终于1931年揭竿而起,开始反抗英国的统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故技重拾,以塞浦路斯为诱饵,表示同意塞浦路斯和希腊的合并,以期得到希腊人的支持和兵源。这次希腊人从现实出发,积极参与“意诺西斯”运动,主动寻找民族出路。

1950年代,塞浦路斯的人民开始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英国因国力衰弱而无力处理塞浦路斯问题,最终同希腊、土耳其两国达成协议。具体包括:塞浦路斯于1960年独立,并由英、希、土三国共同承担安全任务,希土两国享有驻军权等。塞浦路斯共和国成立后,希、土两族人民仍不时发生武装冲突。

1983年11月15日,土耳其发动军事行动,在北部地区成立了“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然而,北塞浦路斯的政权并没有得到国际主流国家的认可,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仍是原来的塞浦路斯。另一个有领土纷争的问题则爱琴海问题。

事实上,土耳其和希腊关于爱琴海的领土争端由来已久。随着希腊独立运动的兴起和奥斯曼帝国的日渐衰落,在希腊领土收复主义的引领下,爱琴海岛屿是希腊收复故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爱琴海问题对希腊和土耳其都十分重要,甚至成为双方参与地中海和巴尔干半岛局势的战略跳板。此外,爱琴海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也引得希土两国甚至包括其他西方国家竞相参与。

总的来说,希、土双方关于爱琴海的争端肇始于1913年5月,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失利的奥斯曼帝国被迫签署《伦敦和约》,克里特岛被割让给希腊。土耳其和希腊本为世代并存的邻居,但长期以来的塞浦路斯和爱琴海问题严重损害了两国关系,伤害民族感情。希、土两国在爱琴海上的争端是历史遗留下的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土耳其   奥斯曼   塞浦路斯   爱琴海   希腊   希腊人   帝国   共和国   民族主义   民族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