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没人敢伪造圣旨?你看圣旨第一个字是啥,怎么造?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圣旨到!皇帝诏曰:……

相比,爱看古代影视剧的朋友,一听到这声音,就知道接圣旨者不是喜事就是悲事。

(明成化年间圣旨)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圣旨赋予了各朝帝王说话、办事的权利,犹如帝王亲临现场。

帝王是九五至尊,皇权不可侵犯,但凡有冒犯者,轻则掉脑袋,重则株连九族。

所以,接圣旨者,不分年龄、辈份、出身情况,都得双膝下跪,双手接旨,挺直腰板聚精会神聆听,完毕后行“三拜九叩”礼节。

完事后,您再或哭或笑……既然圣旨如此重要,关系着生命存亡,亦或是升官发财,那为何在历代王朝中,就几乎看不见伪造圣旨呢?

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伪造圣旨的下场,及一道完整的圣旨流程是怎么完成的。

一、假传圣旨株连九族

一提起岳飞,大家就无不惋惜,恨不得把秦桧大卸八块。一代领兵打仗的一线忠臣干将,相传就是死于假传圣旨。

岳飞领兵抗金期间,被皇帝赵构用12道圣旨召回应天府,后被秦桧陷害关入大牢。秦桧假传圣旨,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细细想来,秦桧在岳飞死后还活了13年,他倘若真的假传圣旨,还能活过当年吗?

相传,那只不过是赵构与秦桧的一场,“里应外合”的合作而已,真实想要岳飞命的是皇帝,执行人却是秦桧。

因岳飞太“优秀”了,赵构认为足以威胁到其皇权了,只不过让秦桧“背黑锅”而已。所以,假传圣旨才是真的“莫须有”。

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真实历史中传假圣旨的下场:冒犯皇权,株连九族。顾名思义,就是一人犯法,牵扯九辈人。

我们先从自己向上一辈算起,依次是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再从自己向下一辈算起,依次是儿子、孙子、曾孙、玄孙

谁严重侵犯了皇权,以上人员全部死罪,可见一人犯法,株连的家族男性有多广。所以,从以上更能证实,秦桧不傻,怎会冒那大险?

圣旨,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所以,在历史中,伪造圣旨不仅丢失的性命颇及甚多,关键是它不好伪造。

(龙崎村出土的圣旨)

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回到封建王朝中,看一看一道圣旨下来的工序有多复杂。

二、圣旨的制作过程

圣旨中“纸”的出处,它可不是一张普通的纸,而是有“江宁织作”,其地区是专供皇上圣旨出“半成品”的。

(网络模拟圣旨图)

他们用上好的蚕丝“织作”出的提花锦缎,是实实在在的一块块,即好看又“珍贵”无比的布。

这些特殊的锦州玉锻,都是皇宫所用,普通市面上绝不允许售卖及纺织,违反者是杀头大罪。

其“半成品”,底料颜色多数是金黄色,也有大红色、咖啡色、赭石色、橘黄色等。

(网络模拟圣旨图)

在底料中配有祥云、瑞鹤等精美图案,这些图案都是由专业绣娘,一针一线绣上去的。

图案使用的丝线,是根据授予官衔的大小级别而定其图案、底料颜色越鲜艳,说明官衔也越高。

五品官以上圣旨会有三,五,七种颜色之分,同时配有不同底文图案,称之为诰命;单一的纯白绫颜色为五品官以下使用,称之为赐命。

在远古时代,染布技术并不发达,想染成正品圣旨颜色就是不可能的事,因宫外就不允许流传有染圣旨的染料,都是皇宫特用。

另外,圣旨的轴柄质地,会按其不同,而匹配不同的朝廷官员使用,分别是,玉轴是一品官,黑犀牛角轴是二品官,贴金轴是三品官,黑牛角轴是四品、五品官,没官你也别想见接到圣旨。

圣旨的尺寸也是有严格要求的,一般宽为33厘米,长不受限制,会根据圣旨的内容提前去“织作”,一般为2至5米不等。

这些圣旨的造价,也会根据质地不同而不同。折合成现在的成本价格,少则千元,多则几十万元。

可不像影视剧中,圣旨一到,一个太监一只手一抖,另一只手摊开一块像黄纸一样的卷轴,就开始大声宣读。

历史中真实的圣旨,是需要有3到5人完成宣读的,因圣旨太长了,一个人独立完成不了。

重要的是,圣旨轴柄两端有活灵活现颜色的龙,也是由宫中专业绣娘绣上去的,作为重要的真伪标志之一。

龙的颜色需要的针线,也都是宫中特供品,你想伪造,即便找到针线,也没有专业绣娘绣,其针脚都是有讲究的。

二、缮写圣旨,水平非凡

圣旨真伪的第二大标志,便是圣旨的第一个字——“奉”字。此字可不上写上去的,而是由专业宫女绣上去的。

(清代顺治圣旨图)

其位置也是有严格要求,必须在圣旨的右边,祥云的第一个云朵上。不参与圣旨“织作”的人,根本就不懂的这些标志,而且“奉”字的位置会随着祥云的第一个云朵而改变。

在“江宁织作”中半成品的圣旨,所有参与“织作”工匠的名字都要写在上面,这可意味着出事都要掉脑袋。

“织造”的工匠们都是谨慎又谨慎,生怕那道工序出了差错,一看圣旨上面的名字就能知晓谁出的错。

毕竟圣旨属于皇上的用品,就连皇上穿的衣服都不敢马虎更何况是关系到荣辱的圣旨。

试问,谁愿意拿自己的脑袋去担保假圣旨呢?

(网络古代圣旨高清图)

另外,亲临书写圣旨的人,也不是随意就能代替的,既然圣旨是代表皇上的意思,书写就是由皇上极其信任的宰相,或皇帝身边信得过的人。

历史中多数圣旨是由宰相书写,宰相又出自翰林院,都是经过全国层层考试选拔而来,其文笔水平,从拟稿到缮写,单看皇上想表达的内容就能准备的判断出,使用那一款尺寸的“半成品”圣旨,多一个字显得的啰嗦,少一个字又显得表达不明白,这才是宰相的书写水平。

唐朝时期的武则天,就非常信任上官婉儿并任其为宰相。那么,武则天时期的圣旨就有她去书写,有意思的是,就连武则天被“赶下台”,也是有上官婉儿书写的圣旨。

可见,圣旨不论是授予谁,只要是当前掌握皇权的人,就得按照其意去缮写,说白了,就是即便天子临时换了,也不能换,未更换的当朝书写圣旨的宰相。

还有就是,皇帝亲自书写圣旨,像朱元璋就是,他虽然是农民草根出身,但是,写字还是可以的,加上他本人不怎么讲究,就习惯用大白话亲自缮写圣旨,就连老百姓都能看懂。

(明朝正德皇帝圣旨圣旨)

最后一种就是皇上的老师,从小教育皇上长大的人,一生为师,终身为“父”。其信任度自然是不用怀疑的。

以上几种能缮写圣旨的人,除了皇上本人之外,另外两种人,是皇上再信任不过的人,其书写笔法、风格那都是一眼就能看穿的

综合上述书写圣旨的过程,想“模仿”,漏掉任何一个环节都得“露馅”,也没人敢冒那个险。

三、圣旨颁发之玉玺盖章

圣旨的“出厂”、缮写完成之后,还有最后一道重要工序,那就是加盖皇上的玉玺

(乾陵玉玺印章)

玉玺,说白了就是皇上“说话”的印章,“说完话”盖章有效,否则圣旨就是“废布”一张,可见玉玺的作用。

皇上玉玺的制作,它是由金,或一整块玉雕刻而成。其大小、质地都有讲究,就拿清朝玉玺来说,其多数采用整块完整的和田玉。

(乾陵玉玺)

普通人连见都没有见过,这样不菲的整块和田玉,更别说是伪造了。更何况,玉玺是有专人保管的,并不是皇上一个人说了算。

相传,宋真宗特别喜欢一位刘氏女子,想纳她为贵妃,宋真宗皇上就下了一道昭告。不料,到了翰林院宰相李沆那里,人家看了刘氏的“备案”,不符合升贵妃的标准,不予“盖章”。

宋真宗还真就没了辄,也就放弃了纳刘氏为贵妃的念头,或许你会说,影视剧中,皇帝想临幸谁就临幸谁,想“封”谁就“封”谁,那不是一句话的事吗?

临幸女人和老婆“封位”级别是两码事,皇上可以随意临幸女子,但是给老婆“封位”需要盖章才有效不是。

所以,你看看,连给老婆“晋升”个“头衔”,都受到牵制,更别说是其他重要意义的圣旨了。

皇上是九五至尊不假,但是,他说话、做事不是代表一个人,代表的是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发号施令就离不开玉玺盖章。所以,即便有了伪造的圣旨,盖不上章,一样白瞎。

(乾陵玉玺反面)

普通老百姓有几个胆子,或闲钱去伪造圣旨,有权有势的人物,其九族颇及也广,谁也不敢冒此险,放着好日子不过偏要作吗?

历史中,真正作的,那都不需要伪造圣旨,违抗皇上意愿,为达到自己目的,直接逼迫皇上写真圣旨就行了。

所以,综合上述情况,伪造圣旨在历史中是几乎不存在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圣旨   真宗   翰林院   祥云   玉玺   皇权   宰相   半成品   贵妃   工序   皇上   图案   皇帝   古代   颜色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