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文学|地软花儿

地软是春天雨后大地上绽放的花朵。

地软,又名地衣、地耳、地皮菜,是一种菌和藻的混合生物。连阴雨后,野地里、山坡上、河滩里的地皮上、草丛里都会铺着一层层褐中泛绿的地软,像盛开的花朵。

立春后,春雨绵绵,万物复苏。待雨后初霁,碧空如洗,荒山野坡、草甸河滩上青草碧绿耀眼,草尖儿上覆盖着一朵朵褐色的地软花儿,那是大自然赋予人们的第一道绿色野味。放眼环顾左右,只见这儿一簇,那儿一朵,水灵灵,嫩生生,点缀漫山遍野。每一朵地软花儿,犹如一只褐色的耳朵趴在草丛里,正仔细聆听大地深处美妙的律动。怪不得有人称其地耳,真是再形象贴切不过。

村里的孩子通常等不得雨停,便身披雨衣,脚穿雨靴,呼朋引伴,提着柳筐上山捡地软了。有的孩子没有雨衣,便在头上披一个蛇皮袋折成的硕大帽子,细细的春雨通常会顺着孩子补了补丁的裤管一路洇湿下去。对于这个细节,孩子们不管不顾,他们只是惊喜地将那些盛开在大地上,软软的、滑滑的褐色花儿,一朵朵采摘到筐里。有的孩子手脚麻利,一个时辰就可以捡满一柳筐。

择洗地软这个精细活儿,一般由母亲们去完成。巧手的村妇仔细除去夹杂在地软中的草屑,筛去沙粒,反复用冰凉的井水投洗干净,然后放入沸水锅内焯一下,捞出沥干水分,加入精盐、食醋、酱油、味精等佐料,再淋上麻油拌匀,撒适量葱花,装盘即可。这道凉菜,色味形俱佳,口感尤甚。似木耳之脆,但比木耳鲜嫩;如粉皮之软,却比粉皮酥脆,润而不滞,滑而不腻,有一种特有的爽适感。据说,此菜肴不但味道鲜美,还具有清热明目等功效。

地软的食用方法很多,可凉拌、热炒、熘烩、煨汤、作馅,可荤可素。陕北和关中地区喜蒸地软包子。将地软洗净剁碎,加入剁碎的豆腐丁、香葱,再放入适量佐料拌匀做馅料。然后将发好的面团打碱揉匀,擀成碗口大的面皮,略厚,将馅料裹进去,捏出无数细碎漂亮的褶子,放入蒸锅蒸上二十分钟左右,地软的清香味就从锅盖的板隙里袅袅逸散,扑鼻而来。此时,多强的定力也无法让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书本上,耐心候至锅内蒸汽尽逸时开锅取食,喷香鲜美,食之不厌。

地软韭菜包子也是一道诱人的美味。地软包子比肉包子要好吃很多,难怪儿时村里人将地软比作“天鹅肉”。

陕南人则好吃米饭,常用地软炒韭菜,或用地软炒肉,其味鲜有奇香,香而不腻,是极好的下酒菜,下饭也是绝配。陕南农村还有首“地软歌”:地软地软,美味佳餐,天天吃地软,胜过活神仙。

地软不但可口味美,据说还有保健美容功效呢。南朝齐梁名医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记载:性寒,味甘,有滋阴润肺,解热清膈,排毒凉血,利肠胃,益肝目的功效。晚清薛宝辰在《素食说略》中写道:“以水发开,沥去水,以高汤煨之,甚清腴。余每以小豆腐丁加入,以柔配柔,以黑间白,既可口,亦美观也。”

地软这种食材算得上是雅俗共赏。它既入得御膳房,菜谱名曰“鸭丁烩地耳”;又可走进百姓厨房,成为救灾度荒果腹佳品,又是丰年调节伙食的美味佳肴。据《梧州府志》载:“葛仙米……此原非谷属,而名为米,传云:晋葛洪隐此,乏粮,采以为食,故名。”府志所言葛仙米,即为地软。这恰好记载了地软在灾年缺粮时,帮助人们救灾度荒的事情。

在古都西安的大街小巷中闲逛,随处都可以看到地软包子、鸡汤汆地软、醪糟醅烩地软的招牌。随着人们日益重视养生,地软和杂粮一样时来运转身价倍增,渐渐登得大雅之堂,进入豪华盛宴,可我怎么也品尝不出儿时那种汤鲜味美的感觉了——儿时的东西总有其鲜活的纯正味道。

(作者系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陕南   柳筐   花儿   春雨   陕西省   粉皮   河滩   佐料   地皮   褐色   包子   儿时   功效   放入   孩子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