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很大,家长可以怎样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每个儿童性格迥异,虽然与儿童的先天生理基础有一定的关系,但其实,只要父母的教育做得到位,后天的性格是可以被塑造的。

儿童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后天的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都能够改变孩子的性格。

在最初的几年中,孩子时刻与家人在一起,而家长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家庭环境:幼儿成长的硬核保证

家庭是幼儿生活最多的地方,家庭成员的行为合乎社会规则、家庭结构的完整以及家庭功能的正常运行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家长发挥着示范作用,幼儿则在耳濡目染中效仿和习得行为。

研究证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的背后,几乎都隐含着家庭功能不同程度的失调。

家庭功能的水平越差,子女负面心理症状出现的频率越高。要深刻认识到,儿童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或心理问题往往与家庭环境有关。

孩子长期居住在家里,感受着家庭生活,而且因为血缘关系,孩子对于家长的信任度是很高的。

家长可以给孩子不错的条件,让孩子的生活更加稳定,孩子也会更加信任父母,更有安全感。

不可否认,家庭经济收入对幼儿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这主要是因为家庭经济收入较高,抚养孩子的物质资源更为充裕,一般伴随着可供交换的其他社会资源也更丰富,孩子有更多与人交往的机会。

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生活在家和万事兴的“完整家庭”的幼儿,出现心理问题可能性明显低于一方角色或多方角色缺失的家庭结构。

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的认知发展和动手能力受到家庭成员的重视,家庭成员对其期望较高,但是容易出现情感需求上的忽视。

在非独生家庭中,与幼儿情感相联系的对象较多,除了父母还有兄弟姊妹,幼儿能够得到情感交流和人际互动的机会也更多,因此情绪和社会性更好。

非独生子女在社会心理适应方面的优势,可能是因为独生子女缺乏家庭内部的互动。

独生子女的父母在家庭情感教育上的疏忽与放任,也可能是导致幼儿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

父母离异会导致幼儿性格出现异常改变,易出现自夸、自卑等不良性格特征。离异家庭的孩子在神经心理方面的问题,都较完整家庭幼儿发生率高。

当下由于抚养子女的时间成本过高,很多家庭不同程度地存在“教育外包”现象,即父母将教育责任和情感陪伴“外包”给祖辈家长或保姆。

长此以往,就会导致父母的角色在实质操作中缺位,这样的家庭结构,严格意义上说,也是不合格、不完整的。

在可能的情况下,坚持亲子抚养不仅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家庭关系环境的改善。

家长教育:幼儿人格力量的软营养

良好的家庭功能对幼儿心理健康呈现一定程度的预测,有利于幼儿的情感理解和调适。

将有效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健康交往,降低幼儿的情绪交往及行为障碍,提高幼儿社会心理适应性和人格健康发展水平。

此外,高学历的抚养者可能对幼儿的认知发展更加重视,在日常教育过程中,能够采用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合理有效的指导策略。

相对地,从家庭的教育态度来看,父母蛮不讲理的打骂行为会使孩子时刻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中。

他们就像被遗弃的雏鸟,没有安全感,心理上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胆怯、情感冷漠。

同时,父母打骂孩子的行为也是给孩子树立了“榜样”,会使孩子学会粗鲁待人,产生不容忍、不团结甚至攻击行为。

家长粗鲁地训斥、打骂孩子,会激起幼儿的逆反情绪甚至反抗行为。

当他脱离父母的钳制,就会将这种消极情绪加诸他人身上,比如恶意攻击欺负其他幼儿,用这种随意地发泄心中不满。

此外,在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家庭模式中,年轻父母和年迈祖父母之间在养育方式上意见难以统一。

父母抚养的幼儿在认知、情绪社会性及心理健康方面总体情况更为积极。

祖辈对幼儿容易过分溺爱是常见的问题,他们的教育观念往往遵循旧例,用“以前我就是这么养大你”的方式对待现时代的儿童,很难适应当下的幼儿发展现状。

祖父母将自己对子女未实现的关爱加倍补偿在孙子(女)身上,导致幼儿独立性较差、自理能力显著更低。

同时情绪理解能力,及心理健康水平较之父母抚养的幼儿处于劣势。

隔代抚养中情感表达的替代性满足往往会导致对幼儿非理性的溺爱和过度保护,进而使幼儿形成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相关的心理问题。

这种祖辈与父辈之间的冲突不仅会使祖辈与父辈双方的教育作用瞬间归零,还会在祖辈呵斥的过程中令父母的教养权威受损。

惩“恶”扬“善”,塑造幼儿积极价值观

父母应注重陪伴的质量。在家中,要经常与之交谈,陪同孩子玩耍、学习,还可带孩子外出参加田野活动和各种各样亲自大自然的探索游戏。

父母间应尽可能地达成一致的的教养方法。即使是离异家庭,父母也应经常和孩子保持联系。

在孩子面前不宜谴责对方,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双方仍然是爱他、想他的。

针对他们的不良情绪,可通过游戏、交谈等给予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恰当的解释。

不良情绪如果不及时疏导,有可能外化为行为。

通常情况下,男孩比女孩表现更明显儿童攻击行为,这时需要对他的攻击行为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如表现出不高兴、责备等。

如果有必要,还应在第一时间,针对具体行为进行及时的矫正治疗。

比如,适时称赞他的友善交往活动,如果没有攻击行为就让他参加小朋友合作的游戏。

一旦孩子在游戏中出现一些不对的行为,就可以马上不让他继续玩游戏,要让孩子认识到,这样做是错误的,不让他继续玩游戏就是惩罚。

或者在说理教育后让他及时道歉,从而引发他自觉阻止和消除攻击行为的动力,正面扩大孩子之间积极的社会交往,帮助孩子逐步减少直至脱离攻击行为。

同时,还要尽量放手,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自主应对问题的独立人格以及自主决策、自我服务的管理能力。

及早让孩子进行一些自我服务,如自己从茶桶里取水喝,并把杯子放回原处,自己折叠手帕和衣服,自己吃饭等。

成功的操作会增强孩子动手能力和自信心,有助于塑造积极的行为和改掉错误的习惯。

结语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尽管当下父亲参与儿童早期教养过程的意识逐渐增强,但其参与程度和频率远远落后于母亲。

而在父亲的教养参与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母亲的影响,家庭成员教养行为的一致性也会对幼儿的成长带来影响。

理想的家庭功能表现在,家庭成员间保持适度的情感沟通。

健康的亲子依恋和同胞相处,家庭角色分配比较合适,孩子才能够获得较高的幸福感。要知道,家庭永远是孩子人格力量的源泉。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

《发展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

《父母话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家长   孩子   祖父母   祖辈   独生子女   教养   家庭教育   心理健康   人格   情绪   性格   很大   幼儿   父母   儿童   心理   家庭   情感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