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影喜神坝由陕南下入川最后的集镇,被誉为“汉中南大门”

喜神坝位于川陕交界处的米仓山腹地,在中国的地名中,喜神坝这个名字独一无二,风景优美、古老质朴的它在川陕众多乡镇中独树一帜。其距汉中市区40多公里,毗邻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光雾山景区,是陕川公路(省道210,现在为G244国道,内蒙古乌海市到重庆市江津区)通往四川的最后一个集镇,为四川省沿244国道的“入陕第一镇”,是汉中名符其实的“南大门”。

01 地理位置

从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周家坪(现为汉山街道办事处)沿244国道(原210省道)一路向南,途经青树镇、红庙镇、喜神坝乡(现已隶属于红庙镇),就到了四川省南江县桃园镇,从喜神坝沿244国道往南走22公里左右,就是四川光雾山景区,沿着银昆高速向南17公里左右,就是汉中龙头山景区,地理位置可谓很是优越。

◎喜神坝地理位置。图中所标注的喜神坝客运站位于喜神坝集镇中心位置,244国道旁。

在喜神坝与四川省桃园镇铁炉坝村交界处,建有“蜀门秦关”字样的门楼,门楼高16米,宽12米,为四川省南江县于2003年建成,是川陕两省的分界线,由陕入川称为“蜀门”,由川入陕称为“秦关”。自秦汉以来这里就是出入川陕的一座重要关隘,曾筑有关墙平台,古名“天上”,清代诗人熊一飞曾作诗《晓过天上》:“马自云中出,人从天上来”,便出自这里。汉王刘邦,汉中王张鲁、刘备曾先后在此建关筑台,更名“汉王台”;巴山游击队在此设过师部,当地民众常在此北望红军早归,又易名“望红台”,蜀门秦关门楼两侧对联为:

云中出马,跨世经年,驭万乘可驰今古;

天上来人,腾霞驾雾,据一关而锁蜀秦。

◎“蜀门秦关”门楼,位于喜神坝与四川省桃园镇铁炉坝村交界处,244国道途经此处。

02 地名由来

喜神坝这个地名来源颇有戏剧性,单就名称来说,就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三国时的张飞行军路过此地,看到山峰之间闪出一个坝子,遂称道:此地乃神仙都喜欢的地方,经此口口相传,人们便给这方天地取名喜神坝。另一种说法是,这儿曾住着一位乐善好施的媒婆,她死后升天被封为喜神,人们感念这位仙人,便以喜神来命名这个坝子。当然,这两种说法都不足以考证,但这也使得喜神坝这个地方增添了很多神秘感。

◎在去往喜神坝入口的大石头背面,写有喜神坝的来历,从文字的落款来看,这块石头碑刻应该是立于2015年。

在《南郑县志》中,记载喜神坝原名梅子坝,但并未记载其来历,经过查阅资料,笔者发现,1941年黎坪垦区管理局技师孙林夫对垦区内植物作过初步调查,写成《陕西黎坪垦区之森林植物》一文(该文未发表,手稿存陕西省档案馆。);1982年以来,南郑县药材公司、林业局、畜牧局等对县内中药材、树木、饲草先后进行调查,始有部分植物资料形成。及《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李世全主编,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及《陕西省汉中专区地理志》(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编,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所,1965年)等书籍中记载了南郑境内已知的植物,在这些文章中提到,喜神坝一带原有大片梅树,因名梅子坝,大约在民国年间被砍伐殆尽。这大概便是梅子坝这个名字的来历。

03 建置沿革

在《续修南郑县志中记载,西路为新街子市,通沔县大道,踞汉水北岸。周家坪、青树子、红庙塘、新集、喜神坝,均汉水西南境之山集场。

清朝末年,南郑县城区编为13坊,城外编4区,20里,88坝,720村。此时,喜神坝属西区。西区辖5里,即西一里、西二里、西三里、西四里、西五里;28坝:即九女坝、下沙塘坝、中沙塘坝、万寿坝、柏乡坝、梁龙坝、新街子、上水下坝、上水上坝、旱麓上坝、旱麓下坝、上沙塘坝、萧亭坝、大沙坝、沙河集(新集)、廉水县坝、下双坪、上双坪、龙潭坝、红寺坝、红庙塘、塘口子、白岩河、老龙池、喜神坝、庙坝、黄杨河、钢厂;辖250村。

民国24年(1935),政府废除乡、里制,推行保甲制。全县划为5区,23个联保处,喜神坝属于西区。彼时,西区辖旱麓、双坪、喜神、濂水、龙江、上水6个联保处;

民国30年(1941),实施新县制,改联保处为乡(镇)公所。并调整插花地,濂水乡全部及上水乡的太子庙、赵家洞子、玉泉、杜家湾和龙江乡的新街子划归褒城县;喜神乡的龙须沟、石栏坝、八道河等划入宁强县;灵泉乡的朴树营划归城固县;南郑县新划入褒城县的小坝、九岭、徐营里、王家坪、韩家坪、高院子等地。

截至民国33年(1944),南郑县辖5区20乡,设喜神坝乡,乡政府驻地在红庙塘,也就是现在的红庙镇政府驻地,喜神坝乡东至牟秦、西南至四川通江、南江、西至褒城,北至武乡,面积为3150平方公里,为当时面积最大的乡,辖10保235甲3273户15216人,主要街市村镇有喜神坝、塘口子(现为黄官镇所辖)、红庙塘(现为红庙镇所辖)、红寺坝(现为黄官镇所辖)、白杨塘(现为红庙镇所辖)。

1949年12月6日,南郑县解放,之后数次调整行政区划,至1956年,设红庙区,区公所驻地红庙塘。属于喜神坝的辖小坝、西沟、东沟、岭南设乡,喜神坝建制被弃用。

1958年底,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南郑县建制,政区并入汉中市。

1961年8月22日恢复南郑县,划汉中市汉江以南地区为南郑县政区。全县设7个区工委,56个人民公社,红庙区工委,驻地红庙塘。辖红庙、喜神坝、塘坊、红寺、青树5个人民公社。喜神坝建制复出。

1963年8月将区工委改称区公所,喜神坝公社隶属于红庙区,辖东兴、民生、蒿坝、和平、群福、双庙、红星、联合、新建9个大队。

1984年,喜神坝设乡,仍隶属于红庙区,辖东兴、龙家岭、民生、新建、马家庵、沙梁子、双丰、群福、蒿坝9村。

喜神坝虽然地域辽阔,但因处米仓山腹地,故人口稀少,截止2011年,官方统计数据仅有7000余人,这也使得其没能逃脱被撤并的命运。

2011年,喜神坝乡被整体并入红庙镇(红庙镇于1985年设镇,距离原喜神坝乡政府约10公里左右),喜神坝乡镇建制彻底消失,留下的仅仅是一个村级建制—喜神坝村。

04 集镇古今

喜神坝集镇大约形成于清朝年间,资料记载,在清末民初,喜神坝就是南郑地区较大的集镇了,根据资料记载,清末民初,南郑县较大的集镇有铺镇、武乡(均属今汉中市)、新街子(今属勉县)、新集、法慈院、湘水寺、牟家坝、回军坝、周家坪、青树子、红庙塘、喜神坝等。

从红庙集镇往南走,进入喜神坝集镇后,最为显眼的是一个大石,正面写有“喜神”两个大字,背面写着喜神坝这个地名的由来,石头将喜神坝集镇一分为二,左手侧是宽敞的244国道,通往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右侧是喜神坝街,也就是传统的老集镇。

◎位于喜神坝入口的石头,上面写有“喜神”二字

(图片补充说明:位于喜神坝入口的石头,上面写有“喜神”二字,往汉中走的班车在此停靠,喜神坝有客运站,但这里的小广场却是事实上的客运站,这里是载客的起点,也是终点。正对着石头的右边是老街,左边则为244国道)

喜神坝集镇并不宽敞,当地人将整个集镇分为上街(老街)、中街(青山宾馆往上一点至车站)和下街(车站以上)。244国道与老集镇之间横着的三条街道构成了喜神坝集镇的基本面貌,老街长约1公里,商店、饭店、车站、茶馆、信用社、学校盘居其间。商品街大多集中在老街上,老街虽不大,但有着几个大型超市,建筑已基本上是砖混结构2—3层的小楼,旧的便是那种硬列子土木结构的房屋。土木结构的房子,多半是青瓦屋面,园木支撑的屋架,精雕细刻的格式窗和木制板门。这种木质,既不变形,也很少虫蛀。老街上现存的老房老街还昭示着这个集镇昔日的繁荣。2009年的时候,喜神坝老街还是大量的老式房屋,到2023年,整条老街已经基本看不到老式房屋了。

◎2009年时的喜神坝老街,彼时,老街基本上还是老式建筑

◎2009年时的喜神坝老街

◎2023年,老街上仅存的老式建筑,位于老街的尽头。摄于2023年1月

◎老式建筑上的门牌,门牌标注为喜神坝乡喜神坝街168号。摄于2023年1月

◎老街新貌,现代建筑加上仿古窗户,让这条街似乎还隐藏着某些古韵。摄于2023年1月

◎老街新貌。摄于2023年1月

◎老街上的一家面皮店,小小的面皮店在正月里显得异常火爆。摄于2023年1月

◎拐弯后的街道,街道上有一间老式建筑,已经快要垮塌了,继续往前走,就到了244国道。摄于2023年1月

◎G244国道旁的青山宾馆,是喜神坝集镇上的标志性建筑,从对面的入口进入就是老街。摄于2023年1月

◎G244国道从喜神坝集镇穿过。摄于2023年1月

◎G244国道从喜神坝集镇穿过。摄于2023年1月

◎G244国道从喜神坝集镇穿过。摄于2023年1月

◎位于G244国道旁的巴山农耕文化广场。摄于2023年1月

◎位于G244国道旁的巴山农耕文化广场。摄于2023年1月

◎位于G244国道旁的巴山农耕文化广场

(图片补充说明:位于G244国道旁的巴山农耕文化广场,广场上的文化长廊中摆放着一些农耕老物件,但随着喜神坝乡的撤并,广场的维护已基本趋于形式,笔者对此感到很是惋惜。摄于2023年1月)

◎巴山农耕文化长廊中摆放的木风车

◎巴山农耕文化长廊中摆放的其它老物件

◎喜神坝客运站,是汉中—喜神坝客运班线的终点车站

◎位于G244国道旁的喜神坝乡博爱卫生院

◎位于喜神坝集镇尽头的喜神坝交警中队

至于喜神坝最负盛名的西沟,还有老街背后的喜神坝河,因为时间关系并未拍到,所以在此就不再叙述,待有机会再单独成文。

05 笔者后记

说起喜神坝,我是在熟悉不过了,自童年有记忆开始,上街坐班便是汉中—喜神坝的班车,彼时的印象中,喜神坝自是非常遥远,30多年的岁月中,也一直没有去过喜神坝,2023年春节,有幸去了一趟,于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将集镇转了一圈,至于西沟、蜀门秦关这些声名在外的地方,自是没有时间去,这也是成文的最大遗憾。


在笔者看来,喜神坝在2015年被并入红庙镇并非是一个明智之举,首先,从红庙集镇到喜神坝集镇距离并不算近,于喜神坝百姓而言,办事的便利程度大打折扣,其次,喜神坝毗邻巴中市南江县的光雾山景区,作为汉中的“南大门”,在汉中版图中有着重要的区位优势,近年来汉中本地开发的龙头山景区也毗邻喜神坝,这样看来,喜神坝本为汉中旅游“串珠式”发展的重要一环,但南郑区并未将其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试想:如果喜神坝的旅游做好了,仅从光雾山景区就可引流不少四川客户,这些四川客户来喜神坝后,进而再引导到汉山、南湖、龙头山乃至整个汉中,就会容易许多。事实上,不恰当的撤乡并镇对喜神坝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单从巴山文化广场来看,曾经的建设应该是投入了不少资金,但如今几乎已不再维护,广场的破败与萧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喜神坝如今的真实写照。


作者简介

90后中年男性理科生一枚,热爱人文历史、民俗地理,喜欢拍点花花草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汉中   集镇   陕南   南郑   巴中市   汉中市   老街   南江县   南郑县   农耕   掠影   国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