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瑞士影展

我经常去芳草地购物中心的卢米埃看国际影展,这一次是瑞士电影节。每次那里的电影我都尽量去看,因为影展上的片子一般在其他地方是看不到的,好像中国只有少数几个城市有这种影展,每次七八片,放两轮就再也没有了。

我看各种文化作品,包括戏剧演出、音乐会乃至画展,都基本上动机不纯,除了有本身的一些兴趣之外,其实是为了通过这些文化艺术来体味不同国家地区的文明发展。所以,碰上国际影展我从来不挑影片,碰上什么是什么,反正都是精品。看影视是补充我不能亲自全球旅游的一个遗憾,仅只看书是不够的,看影像记录更直接,并且在这种国际影展上一般看到的都是精品与先锋实验类作品。

这次26号看的一个是纪录片,《耳顺太太》,展现了几位普通瑞士老年妇女的生活与两性生活观,简言之就是她们如何撩汉;另外一个是剧情片《摇摆》(UNREST)。可能出于某种特殊原因,也可能写广告的孩子根本看不懂片子内容所以胡写了一些完全无关的介绍,我相信一半的观众是看不懂这个UNREST的,因为它需要世界史与文学两项功底才能看懂。我最近每次去国家大剧院都是观众爆满,但是这个百十来人的小剧场却坐不满观众,看来北京人对这些小众影片不感兴趣,不知道上海怎么样,毕竟瑞士的电影在全球也不怎么样。但我相信他们绝对有自己的独特一面,他们因为已经过了中国人的财富观,瑞士的人均大约是中国的8倍?所以,他们拍片是不用如中国导演一样去考虑是否有票房的,他们的目的不在那里。

这个《摇摆》太好看了,它获得过两项大奖,它像是一个谜团,让我与何大仙看完后琢磨讨论了老半天,兴趣盎然。

刚开始《摇摆》也没有引起我注意,因为我看了广告介绍以为是普通的片子,前一场陪我看《耳顺太太》的朋友竟然看了介绍后决定不看走了,却在我们看完后回来与我们聚餐了,你看冤不冤,都是因为那广告写的完全是不搭杠。

我是看到中间才开始警觉这可能是个非同凡响的片子。由于前面没太注意,肯定漏掉了很多东西,所以我解读的应该不完全,以至于何老师都想再看一遍。可是这个片子一般人看一半可能就瞌睡了,可见何大仙为何能和我玩到一起不是没有缘由的:臭味相投。

《UNREST》本意是骚动不安或暴乱等,但在影片中似乎被看做是制表零件的功能了,被翻译为“摇摆”也是莫名其妙了。影片的背景就是围绕制表厂展开的。我感觉这个片子是以非常先锋的实验手法拍摄的,以至于我无法用通常的语言来表述这个影片的“中心思想”。我不懂电影,总之我以前没有看过如此玩电影的。

这么说吧,当电影第一次出现“克鲁泡特金”的名字时我立马警觉起来,搞历史或政治的都应该知道谁是“克鲁泡特金”,但他又不出现于“正史”,因为自由世界或相反的红色世界都视其为凶恶的敌人、暴乱的根源。著名的“财富即盗窃”就来自他的名言。克鲁泡特金几乎是无政府主义的代言人,他本来是俄国的一位亲王的儿子,但他却背叛了自己的阶级,抗议沙皇统治,走上了无产阶级的革命道路,成为一名无政府主义领袖,在越狱后他逃亡到了瑞士。

最初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同路人,但在苏联出现以后两者分道扬镳,从政治理念上就很清楚,克鲁泡特金属于“无政府主义”。极端的无政府主义实际上是19世纪西方最著名的恐怖分子,所以,这是该片名称UNREST的真正含义,无政府主义就是任何国家的动荡根源和敌人。很多有趣的东西我就不展开了,自己百度吧。

这个影片表现的时间我大致推断了一下,可能是1913年前后。是克鲁泡特金流亡在瑞士的一段时间。在影片里我们看到他第一次出现拿出身份证时职业是一位地理地图学家,这是他的真实身份,他曾经在西伯利亚测绘地图,修正了东亚地图,但这位科学家最终成为革命家了。同时他也是一位真正的学者,有许多学术著作,其中的伦理史研究也很深入,据说他胸怀坦荡、大公无私,勇敢而坚决,高洁而具有学者风范,是一位具有人格魅力的历史人物。

假如按照传统的做法,我们在影片中会看到一位以克鲁泡特金为主角的影片,但UNREST却如同纪录片一样好玩,平铺直叙,但从头到尾却充满了大大小小的防不胜防的隐喻机关,你只有了解相关的历史政治背景才能理解其中的各种包袱。包括这个影片本身的人物设置都是“无政府主义的”。

何为“无政府主义”?用今天的时髦话讲就是“去中心化”。无政府主义肯定属于极端思想。但是,随着世界文明的发展,一旦具备条件之后,它在局部地区还真的可以实现。一些欧盟发达小国实际上已经接近进入无政府,比如比利时就是如此,很多社会就“没政府”运转。

在今天这个互联网去中心化时代,“无政府主义”很可能正在受到重新的检视,所以,这部影片几乎全部是以“去中心化”手法来展现的。比如,这个影片没有主角,克鲁泡特金也不是。不仅角色被“去中心化”了,而且摄影画面也被刻意“去中心化”了,假如是大头像,大家都一样,呈现的都是大头像,没有谁是比谁大的;假如是背景与人物在一起,那么人物一定是处于极小的角落,不是在下面的角落就是在上面的角落,总之,它必须是符合“去中心化”的。另外假如你想找到这位革命领袖振臂高呼的中心镜头?尤其是克鲁泡特金的?抱歉,没有,一点点迹象都没有。全部被“去中心化”了。


另外,哲学上的“去中心化”解读也很明显。影片中不止一次地强调时间的不同,因为是在瑞士,所以精确的钟表时间被划分为四种,比如有政府时间、工厂时间、邮局时间,还有什么时间,我的金鱼记忆都忘记了,这四个时间是不一样的。它想表达可能是,时间在不同的人群中有自己的节奏,世界没有统一的时间,所以时间也被“去中心化”了。类似的梗非常多,但你不细察就不知道影片要说什么。何老师注意到影片中有个卖照片的,刚开始2毛,后来就变成一块了,最终小贩还故意露出狡黠的笑容,我认为导演可能从无政府主义角度在表达这种差价的随意或不义,以解释一切财富皆来源于不道德窃取的概念,它对抗的正是西方流行的主流思想:“财产神圣”。

这是个非常好玩的电影,我承认我还没有全面理解这部影片,我得再看一遍才能更深入理解它。

从“文明”的角度来看的话,这部“无政府主义”电影为何出现在当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瑞士,其实并不令人意外,因为一般最先锋前卫的思潮都来自最发达国家,这也是文明规律之一。当初的无政府主义思潮以及共产主义思潮就来自于最早实现工业化的欧洲国家,那么今天“去中心化”的思想依然应该来自于最发达的地区。

好玩,太好玩了,无政府主义与“去中心化”竟然如此牵手了。这是不是历史的典型吊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瑞士   影展   克鲁   无政府主义   先锋   片子   影片   时间   电影   中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