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民道德建设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

文/鼓安轩

编辑/鼓安轩

引言: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大力推动“全民精神”工程,大力倡导真善美、贬假假丑,引导人民主动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这是人大关于公民道德建设目标、任务和重点的具体指引,是全党和整个社会推进道德建设的重要理论和现实指导。

在众多的解释中,笔者选取了一种从理论上进行梳理的角度:构建公民伦理与社会责任的联系。

其实,这是一种包容和包容的联系,增强市民的伦理意识,就能提高其社会责任。反过来,当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时,也就自然而然地推进了公民的德育工作。

然而,本文的研究视野却是聚焦于将公民的社会责任培养置于大环境、大背景、大体系中去思考、谋划、定位,寻求新的“支点”或指向,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新的结果。

大学生是当今社会的奠基人和继承者,其培养的社会责任既关系到当今,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

从公民的伦理建构角度来考虑和规划当代高校德育工作,既可以充实高校德育的内涵,又可以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和培养指明一个新的思路。

一、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及其成因

(一)中国人民在和平时代产生的自高自大问题

随着国家实力的提高,世界上的联系日益密切,我们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处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发展和发展的历史时期,基本上所有的中年人、年轻人都处在一个相对安全的时代,没有发生过任何的战事,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人祸”。

尤其是80后、90后、00后,他们在新的时代里,既有了足够的物质保障,又有了更好的精神文化需要。

与其他几个战火纷飞、穷困潦倒的外国小国相比,中国的当代大学生是一种幸运与快乐。然而,也因为国家和平、经济发展、民族振兴所带来的“和平红利”,年轻的大学生没有环境的磨练,没有生死搏斗,没有正面的对比。

因此,在青少年的发展中,他们会对自己的要求、对自己的教导有所松懈,对自己的“理所当然”,对自己的享受,越来越少地顾及国家的集体,越来越少为他人着想,越来越少为他人着想,越来越自私,越来越骄傲。

这样的情况在我们身边是很少见的,但是在我们身边,尤其是在大学里。这是一个相对典型的外在条件得到了改善和优化,但本身的发展并没有相应的发展,这是一个“过度”的、处于和平时期的大学生的自我优越性的体现。

(二)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和主要战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传承人。

然而,随着大众化的到来,以及高校毕业生的工作体制的进一步改革,高校毕业生们不再像过去那样“跳出农门”,他们必须更加的勤奋,更加的努力,更加的精益求精,更加的精益求精,更加的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胜利,从而扭转自己的人生。

因此,在竞争的压力下,一些不太懂事的学生,开始关注各种荣誉、竞赛成绩、学业排名、综合素质测评的排名、学生干部的地位,从而走向了“机械式”的发展之路,他们只注重自我的自我吹嘘,忽略了培养集体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

同时,在教学引导上,注重实践、忽视文化、忽视表面,在课程设置、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没有很好地融合社会责任心培养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也是导致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缺失的原因之一。

(三)网络时代的“一胎”和“网络一族”的个性特点所造成的问题

现代的大学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为“一胎”,二为“网络时代”,这两类特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与“社会责任”有关。

一方面,他们都是家里的“宝贝”和掌上明珠,宠坏了也就罢了。他们习惯了被一家子团团围住,被称为“一个中心”的感觉,所以他们更愿意为别人和社会考虑。

我们相信,这只是一小部分;网络以其便捷、快捷、交互性等特性,正在给我们带来新的变化和新的生命,网络统治的新时期即将来临

高校毕业生思想先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日益增强,在网络社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正是互联网具有“双刃剑”的特性,使得一些大学生将网络与现实生活相混为一谈,对自己的人生理想也产生了偏差,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带入了现实,从而造成了一种道德意识薄弱、责任心缺失等问题。

二、公民道德教育与社会责任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尺度

而构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道德制度,则是目前乃至未来的一项重大课题。

“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手段、方法和载体来增强社会成员的品德素质,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

而“社会责任”则是个体或团体在实现其对自己的要求与目的之外的社会责任,是一种凌驾于自我价值之上的高尚的伦理境界。在我国,公民的伦理建设是一个大的观念,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则是一个次要的观念,二者相互包容、相互推动。

一方面,提高了公民的责任感,提高了他们的道德水准;而在总体上,市民的道德素质提高了,整个工作也被加强了,公民的社会责任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相反的,也是如此。因此,从公民德育的角度来看待,有若干有利的方面:

第一,可以把它放进全民德育的全局视野里来考虑和规划;

二是在我国的公民德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方面,都可以使其定位和角色更为精确,并使之具有特殊而又具有重大意义的功能和作用;

三是可以把社会责任感与公民德育的其它内容联系起来,相互促进,从而达到共同作用,共同提升公民德育的质量和成效。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具活力的一批人,是道德教育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由于他们是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他们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有思想,有理想,有抱负,有一定的基础和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专业素养,有一定的职业素养,是今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奠基人。

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德才兼备”是当今社会对人才最根本的素质,当今的高校毕业生要实现“德、智,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才。

否则,就没有资格了。当然,高校德育工作任务繁多、体系复杂,作为当前高校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其核心是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这是由于年轻人受到的教育比较少,对问题的理解不够全面,思想还不够成熟,自我意识比较强,是比较不负责任的一类人。

其实,培养社会责任既是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也是提高公民的品德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此阶段,必须解决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加强学生的专业教育,二是让他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体验生活,重视社会责任感,正确对待职业教育与社会责任教育的关系;

二是注重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的培育,注重对其整体素质提高的系统性推动,正确把握“点”和“面”的联系,使其真正的实现效果。

三、以公民德育为视点构建高校德育工作的途径

在我国,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多方协作,共同努力,才能走出一条正确的道路。从公民的道德修养角度来思考和推进,可以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抓住工作的关键,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实效。

(一)在教室中开展社会责任感的宣传。

充分利用课堂的主体功能是培养学生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实践中,充分利用课堂的优势,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由于课堂是最广泛的、最有效的途径和媒介,它的功能不能充分的利用,就会丧失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要增强一线老师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把社会责任教育融入各种学科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要通过课程建设、选修课体系等方面设置社会责任感课程,使之成为“课程化”;

最后,要把 CSR的内涵融入到专业实习、专业实习和实习等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专业实践与专业实践的提高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二)要积极创造学校环境。

高校“第二课堂”的主要体现是:

高校的人文教育职能,在高校的发展中起到了“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作用。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在一定意义上折射出一所高校的精神风貌和精神风貌。

因此,在高校中,高校如何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作用,培养和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一是做好物质和精神上的工作。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形式的楼道文化、楼栋文化、走廊文化、校园路文化、宣传栏文化等形式,向全社会积极的具有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个体和团体进行宣传,从而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宣传力量。

让学生不论身处何地,都能够感觉到这种氛围,让正能量弥漫在整个学校的每个角落。当然,这些媒介也是有限制的, L: L, N的观众数量是非常少的。

二是做好心理和人文的研究。要在这一领域,要充分运用校园网、学校官方微博、校园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介,通过新媒介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宣传和教育,及时发布各种形式的社会责任教育的知识和内容,是网络+的重要渠道。

(三)树立各种先进模范;模范带头示范的力量是无限的。

大学生是一个生命中最关键的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走向成熟,因此,在大学生中进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他们的社会责任具有很好的引导和表率。

在学校里,我们要把社会楷模、英雄人物、道德模范、各类社会贤能等先进人物的先进行为,以多种方式影响和激励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同时要积极发掘身边的模范人物,发掘身边的优秀青年,树立身边可亲可学的好青年模范,把学校的美好形象传播出去。

(四)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社会中的独特地位,是广大大学生发挥自身优势、传播现代文明、服务社会发展的形式之一。

2012年,国家七个部门共同下发了(教思政2012年1号)文件,就如何进一步强化大学的实践性教学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这份报告指出,要把教育同生产、社会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是我们党的一项重大政策。这是教育部首次发布关于大学实习工作的通知,首次在教育部的通知中对其进行了明确的说明。

尤其是在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更是如此。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结语:

首先,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通过组织大学生到基层、农村、、厂矿等活动,提高社会经验,提高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可以把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的职业活动相融合,实现企业的整体效益;通过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参与,将其融入到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中,以此来激励他们投身志愿服务、奉献社会的积极性。

1-王小锡.系统工程视角下的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江苏社会科学,2014(3)

2-黄明理.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经验、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4)

3-陈思敏.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公民道德责任教育的若干思路.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1(1)

4-楚丽霞.论公民的道德责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社科纵横,2008(9)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   德育   模范   高校毕业生   伦理   德育工作   公民   作用   高校   社会   责任   国家   文化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