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印度的姓氏歧视深入骨髓,为什么中国从来没有姓氏歧视呢?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这代表着自己的家族历史,代表着自己的血缘关系,代表着自己的根。在中国,每一个姓氏都有其源头,据史料考究中国最早的姓氏起源于上古时期,这也代表着这个姓氏的家族已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存了超过五千年。

不仅仅在中国,世界各国都有自己姓氏,尤其是在一些亚洲国家,阶级观念和家族情结更加浓厚的地区,姓氏更加代表了这个家族的社会地位。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日本和印度。在日本和印度,姓氏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符号,更是这个家族在社会地位上的符号,姓氏可以是阶级等级的象征,高等级姓氏的人高高在上,而低等级姓氏的人就只能服从。这就是存在于印度和日本的姓氏歧视。

什么是姓氏等级?姓氏等级指的是一个姓氏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地位,也就是种姓制度。想要知道种姓制度的阶级划分规则,想要了解种姓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就需要追溯历史。

印度的种姓制度和种姓歧视

印度最早是没有种姓制度的。在印度土地上只有印度土著居民,所有印度人民人人平等。但是随着雅利安人的入侵,印度的人种构成不再单一,而作为入侵胜利者的雅利安人为了确立自己的统治,需要保证在政权执政、社会工作中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建立起种姓制度以区分雅利安人和印度土著人,但是这时的种姓制度并没有阶级等级和高低贵贱之分。到后来伊斯兰教征服者踏入印度大地,根据政权需求开始调整种姓制度的解释,在英国殖民时期种姓制度逐渐变成了阶级等级秩序的标志。

印度的种姓制度最终形成是在后期吠陀时代,距今已经超过三千年。四大种姓将印度人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一个简单的解释:整个印度是一个原人,婆罗门是嘴、刹帝利是胳膊、吠舍是双腿而首陀罗就只能是脚。而这也简单明了的的划分了四个种姓的等级。高等种姓的人可以只用享受而低级种姓的人只能被高种姓的人踩在脚下。种姓制度是世袭制度,基本上低等种姓的人没有可能提高自己的种姓等级,阶级上升的机会几乎为零。

例如,婆罗门作为最高等级,主要是僧侣和贵族。在印度这个宗教国家,这也就意味着这个种姓等级的人掌握着印度绝大部分的权力,例如宗教祭祀、宗教教义及话语解释、文化教育和享受奉献。他们掌握着印度大部分的财富与资源。宗教信仰成为种姓制度的借口,也成了种姓制度的保护伞。但是作为最低等级的首陀罗,也就是雅利安人入侵前真正的印度人,如今却是印度的最底层。他们只能够做佣人、工匠等社会地位最底层、收入最微薄的工作。而这些人是现在印度人口最多的种姓。

印度的种姓制度有一个规定,不同种姓之间允许进行通婚,只能在同一种姓中间进行婚配。这也就意味着,一个印度人如果是高种姓人,那么他的子孙后代世世辈辈都享受着荣华富贵。但是,如果生来就是第四等级种姓,那么他的子孙只能够永远被高种姓人踩在脚下。为了这个种姓制度能够永远实行,也为了能够利益最大化,高等姓也就是权力拥有者规定,各种姓之间不允许通婚。如果不同种姓的人结婚生下的孩子不属于任何一个种姓阶级,被称为杂种姓,其实就是“第五种姓”,也被称为“贱民”,在社会的最底层,从事着最为低贱的工作,接受着社会最大的恶意,艰难的生存着。

尽管在印度摆脱印度殖民统治,实现民族和国家独立之后宣布废除种姓制度,高种姓的权力者声称尊重任何一个种姓的人的地位,在法律层面上人人平等。但是在现在的印度,种姓制度仍然根深蒂固,种姓歧视仍然十分严重,人人平等只是一句口号。

日本的姓氏制度和姓氏歧视

在日本,最早的时候并没有姓氏这一概念。日本的社会发展也是从部落开始。在不断的部落争夺和你来我往之后,在日本岛上出现的最早的统一国家概念的大和国。大和国的当权者为了更好的统治各附属小国,就开始用“氏”的划分来代表不同地区。这也就是日本最早的姓氏概念了。这时候的“氏”的确定通常有两种,一是根据在国家机关担任的职位进行命名,例如掌管祭祀的部门为“忌部”,那么掌管这个部门的负责人就为“忌部氏”。另外一种就是根据这个附属小国所处的位置,例如在出云地区,那么这个附属小国的人就为“出云氏”。

再后来,大和王朝就开始根据皇室血缘关系和权力大小,开始赐给封号,也就是“姓”,用中国古代的阶级名称解释就是各种爵位,例如镇国公、海昏侯这样的封号,其实并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姓氏,但是因为封号是世袭制,也就起到了姓氏的作用,再后来也就演变成了日本的姓氏。因为封号是皇室赐予的,也就直接代表着这个氏族的阶级地位,有了姓就有了权力与地位,因此,姓氏阶级就这么产生了。后来产生了“苗”这一个概念,也就是在“姓”和“氏”这样的家族中会有非嫡系的旁亲,也就是家族的分支,就被称为“苗”。“姓”“氏”“苗”构成了日本姓氏的三个阶级,地位逐渐降低。

后来,唐朝的各项制度传入日本,统治阶级在看到自己的统治漏洞之后开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大化革新,其中根据唐朝的户籍制度,封号的世袭制被废除,“姓”这一概念就与“氏”相融合,统一成为了“姓氏”,只有皇室成员拥有,而“苗”保留原有意义,为旁系分支所有,普通百姓只能有名字而不能有姓氏。最有身份地位的姓氏有十个,分别为源氏、平氏、藤原氏、橘氏、丰臣氏、菅原氏、大江氏、近卫氏、九条氏、在原氏,这些姓氏的人数量为极少数,但却掌握着日本绝大多数的权力和财富。根据有或者没有姓氏,就能够区分阶级等级。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由封建阶级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制度的变化和国家治理方式的改变使得普通百姓也开始追求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就开始为自己取“姓”。但是因为封建社会的日本教育资源也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教育,也没有文化的概念,因此家族的“姓”的选取方式也很随意,一个家族居住在山脚下,所以就姓“山下”,居住在河边就姓“渡边”,家里有点田地就姓“浅田”。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初期,根据姓氏还是能够区分出曾经的社会地位,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姓氏的阶级等级歧视依然存在。

中国的为什么没有种姓制度和种姓歧视?

同样经历了有原始部落进入封建社会,同样经历了长期的封建化统治,同样经历了由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为什么在中国并没有产生种姓制度,也没有产生种姓歧视呢?

首先,中国最早的姓氏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之前的部落时期。与日本不同的是,中国的部落的姓氏不是统治阶级赐予的,而是根据自身需求自己起的,其目的就是区分不同的部落,区别各部落的血统,也就是族姓。族姓的选取与部落的图腾与信仰有关,是一个家族的象征,不允许任何的冒犯。图腾大多数来源于动物,因此也禁止杀戮和使用。这也就使得根据图腾而来的族姓也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允许任何人的侵犯与诋毁,这样也就让各个部落在姓氏上处于平等的地位。因此,这也就为中国姓氏的地位平等奠定了基础

而“氏”的产生就于中国由原始部落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开始出现。统治者在建立起统治政权之后会根据血缘关系、朝廷地位或者封地来赐予“氏”名,也就代表着这个人和家族的社会地位。这个时候的“姓”与“氏”其实同日本一样,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但是刚进入封建社会中国大地政权更迭频繁,不停的战乱使得人员流动频繁,不同姓和氏之间的交流与纷争不断。“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谁都可以因为不满当朝统治而揭竿起义,谁都有可能搅乱政权甚至颠覆政权。政权更迭的频繁也就使政权统治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较低,一个新政权的建立就迫不及待将前一个政权的各种势力抹除,这也就使有关于种姓制度的概念难以确立。

西周封建宗法制度的灭亡也让姓氏这一概念从皇家贵族走向平民百姓,“姓”与“氏”也逐渐合二为一。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这也就指平民百姓也可以同皇室贵族一样拥有自己的姓氏,这也是中国的种姓制度无法建立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中国自隋朝以来的科举制度也为平民百姓创造了阶级提升的机会。只要有能力,寒门学子也有可能一朝飞上枝头,实现阶级跨越,这也就与印度低阶级几乎无可能实现阶级上升大有不同。这也是中国没有出现种姓歧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写在最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概念逐渐淡化,等级观念逐渐被人人平等所取代,加上日本皇室如今只是名存实亡,只是作为一个象征而存在,存在于日本曾经的姓氏阶级歧视已经基本消失。但是在印度,种姓制度和种姓歧视依然严重存在。其实不仅仅在印度,在一些经济和思想落后的地方或者宗教国家,种姓或者说阶级差距仍然十分严重,种姓和阶级歧视依然存在。中国社会是平等的社会,是法制的社会,是公平的社会,在中国没有阶级之分,通过自己的努力每个人都会拥有财富、权利、地位。生活在中国是件很幸福的事情。

大家觉得印度怎样才能改变种姓制度的现状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5

标签:印度   日本   姓氏   中国   种姓   阶级   地位   等级   家族   制度   深入骨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