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中原者,得天下-此言不虚,但不可迷信!

中原,天下之中,膏腴之地,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得中原而据之,方可号令天下,定鼎九州,否则,何以称雄天下,一统华夏?

故而:得中原者,得天下!

中原,是霸业“试金石”,更是战争“绞肉场”

中原,是强者的试金石。天下纷争,群雄逐鹿,中原这个“大舞台”吸引了太多了关注度,占据中原之人,无疑在皇权霸业的竞技长跑中“一马当先”。

和平年代,中原地区通达四方,适合农业、商业发展,是人才、财富繁衍的绝佳之地。但战时的弊端则更加突出,占据此地的英豪付出的努力往往要事倍功半。

因为中原四战之地,好好的一块“发家地”,更有可能变成争霸的“绞肉场”,过早的陷入纷争战火,无法集中精力搞发展,毕竟“破坏比建设容易的多”。

当我们把目光停留在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真相就显得更为直白。平王东迁,周王室的硬实力“土地、军队”和软实力“威望”大幅下降,正所谓“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诸侯争霸成为了时代的主题。

郑庄公占据地利,凭借在周王室中枢担任要职的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狐假虎威,史称“庄公小霸”。可惜,郑国的小霸,借助周王室的余威而成势,却又以损害周王室的权威而称霸,陷入尴尬的死循环。

一次次的伤害,周王室颜面尽失,郑国借来的威势,毕竟不长久,郑国霸业“巅峰期”如无根浮萍“昙花一现”,湮灭在时间长河中,没留下一丝涟漪。

接下来,是春秋五霸轮流上台表演的时间!

齐桓公,以齐地“渔盐之利”,打出“尊王攘夷”凝聚人心的旗号,团结饱受戎狄袭扰封侯列国,南征北战,九合诸侯,春秋首霸!

晋文公,凭借“山河表里”之地利,闻风而动率先发兵平定周王室“子带叛乱”,受到周襄王的嘉奖,赏赐河内、阳樊土地,城濮之战赢得“中原霸主”。

楚庄公“三年不鸣,一鸣惊人”,邲之战将晋国拉下神坛,楚军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秦穆公一心东进中原,屡屡为晋国所阻,崤之战更是全军覆没,无奈转头西向,辟地千里,兼国十二,称霸西戎,也混成了“春秋五霸”。

吴王夫差,子承父业,搭上其父阖闾破楚之东风,南击越,北伐齐,黄池之会夺得霸主之位。不料后方失火,勾践趁虚而入,夫差身死国灭,吴国在“巅峰”期突然死亡,越国继承了吴国的政治遗产,赶上了争霸的末班车。

郑国,朝秦暮楚,苦不堪言

春秋五霸,依赖自身强大实力,称雄一时,各领风骚!边角的齐、晋、楚、秦、吴、越,在所谓的“蛮荒之地”休养生息,兼并弱小,人口、土地迅速扩大,渐有“霸主”之姿,而所谓的称霸中原,无非是让周王室在既定事实的文件上加个“印章”。

战国初期的魏国,大杀四方

春秋匆匆而过,历史的车轮进入战国时代。外来户韩国吞并了地头蛇郑国,然后就没了发展空间,静静地等待着死亡的来临;楚国兼并了陈、蔡,念念不忘中原的奢华;魏国率先变法图强;以中原为基地大杀四方,吴起西河吊打秦军,破赵、攻韩,引发齐魏争锋,四面受敌,国力大损,终于在不断失血中萎靡不振,失去强国之姿。

中原,这么的好地方,却孕育不出一个强大一统天下的政权,原因无非在于:经济上的强点,军事战略上处于四战之地,强势期容易顺风顺水,锦上添花,一旦落入下风,则处处被动,雪上加霜。

昔日的春秋四大国——晋、楚、齐、秦,战国四强国——秦、齐、楚、赵,同样占据地利优势,一切尽在不言中。

韩国,处天下之中,如入牢笼

中原,不是一个发家兴业的首选之地,地势平坦,人口稠密,物产富饶。然而,此地也更容易引发无休止的战争,在此立国的政权容错率极低,一旦国君昏聩,国家迅速衰弱甚至“暴死”,反而占据山川之险的关中、三晋、江东有绵长的后发之力,不显山不露水,积蓄无限的力量,静候“东风”契机,以推枯拉朽之势入主中原,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

得中原者,得天下!此言不虚,但身处中原者,难得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中原   晋国   魏国   吴国   天下   霸业   王室   此言   地利   霸主   迷信   春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