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临终前留下一特务,整死两大奇才,却为蜀汉延续了30年寿命

每逢乱世即是无数英雄登场的舞台,他们之中有心怀大义者,也有为一己私欲者,他们都逐一在这乱世之中登场。而我们所熟知三国就是这样的一个舞台,在这乱世纷争之下,是心怀大义者的奋剑高呼,也是那贪婪者们的欲望餐桌,也正是这一场乱世耗尽了汉帝国的最后一口气,那散发无限荣光的天河星汉陨落在了岁月长河之中。

当这场乱世淘尽无数英雄后,三个国家在汉帝国的残骸上建立了起来,他们就是魏蜀吴。在此三国之中,很多人都高赞蜀国,认为蜀国是个充满了男儿的理想浪漫主义的国度。可是充满大义和浪漫的蜀国其实从建国开始便是内忧外患,尤其是那一批奠基者死伤殆尽之后,蜀国的内患其实已经很严重,稍微不慎就会灭亡。

可这样的内忧外患被蜀国的丞相诸葛亮,一个被民间供奉为神的男人一举压制住了。只要时间足够够,诸葛亮绝对能疏通蜀国内忧,然而诸葛亮没算到,他的时间不够了,外患没平内忧也没有解,蜀国定然会灭亡,于是智多如妖的诸葛亮在临终之前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安排了一位“特务”反杀了两个蜀国的奇才,让蜀国多延续了三十年国运。

为什么诸葛亮会让这个“特务”自毁长城,杀掉了蜀国自己的两大奇才呢?当这两大奇才死后,为什么说蜀国被延长了寿命呢?

其实杀死这两大奇才并非诸葛亮本愿,要知道蜀国是魏蜀吴三国之中,综合国力是最弱的一个国家,人才方面自然而然是比不上魏吴两国的。而诸葛亮临终之时想除掉的两人正是蜀国的中流砥柱,那么诸葛亮为啥会执意让这个“特务”消灭掉这两个蜀国的中流砥柱呢?

充满理想浪漫主义的季汉

首先我们从蜀国的建立说起,蜀国又叫季汉,为刘备所建立,刘备乃汉朝宗亲,故而蜀国也就是季汉很大程度上是占了一个理,追随刘备的人也是忠汉之士较多。这些人一生都在为一个理想奋斗,所以这个国家很被后人爱戴。然而就是这一群心怀大义的理想浪漫主义者并不能拯救汉室的没落,也并不能让季汉一统天下。

季汉的底蕴和地理位置不好,如果荆州没有丢,季汉也不至于会落魄成为三国中国力最弱小的一个国。当荆州丢掉之后,季汉几乎已经没有争霸天下的能力了,光凭益州和汉中还有一些蛮荒地域怎能和坐拥半壁江山且兵强马壮的魏国斗,怎能和富甲天下坐拥楚越之地吴国斗?光凭人家的底蕴,人才方面就是不缺少的。

而你季汉呢?益州派和外地派还有荆州派在互相较劲,除了益州汉中是王化之地,其他的都是半莽荒的,想要莽荒之地出现人才至少得让他们先认识汉字先,然而那个时代知识是被垄断的,缺少历史底蕴就是缺少人才的供养。季汉从一开始都已经走向了畸形,只是季汉的理想者们强撑起了季汉,除非其他两国君主无道,否则季汉根本没有夺取天下的能力!

可以说,当后期季汉的奠基者们逐个死亡之后,尤其是季汉之主刘备的一场夷陵大败之后,季汉几乎成了破烂,如果不是诸葛亮扛起了大旗,季汉应该早就垮了。

有人说诸葛亮浪费时间和兵粮一直在进攻魏国,然而有没有想过,若是修养生息,庞大的魏国十倍强你。所以说,不是诸葛亮不想修养生息,而是不能,只能靠着战斗以期望击垮魏国,奈何魏国也出了一个绝世人才司马懿,他拦住了诸葛亮。

对外作战不顺利,内部不和谐的声音也越来越大,诸葛亮知道这些人看到他老了,他也不想负君国,当初对先帝的承诺历历在目。他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击败魏国,这样季汉就能得到延续,而内部的忧患也会被外部的胜利击破,庞大的利益足以让这些人分刮。

可是寿命的枯竭不足以让他实现理想,内部人才不如魏吴那样人才济济,唯有能扛动大旗的两人都各有心思,而且互相敌对,若是他死后,此二人定然会闹翻,到时季汉亡矣!

只有杀掉此二人方能让季汉延续,虽然可惜了此二人的才华,但为了季汉的稳定此二人必须死。而能除掉这二人的只有费祎。诸葛亮就用费祎下了一步棋,若是用其他人可能会出差错,到时可真是万劫不复了,若用了费祎那么这二人便无虑了。

要想知道费祎是何人,那就不得不提一句诸葛亮《出师表》了,在出师表里面里诸葛亮就让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其中的贤臣列举了三个,便是郭攸之、费祎、董允。

此三人都是季汉的国之柱石,他们在诸葛亮死后,扛起了季汉的内部的一片天,让季汉得以维持运转和延续。

费祎在这三贤臣当中为人最为圆滑,双商很高。舌战群儒的事他也干过,当年出使东吴之时,他又一次重复了诸葛亮的舌战群儒事迹,而且还是很利落的获胜,就连吴大帝孙权都对他欢喜的很,甚至把自己的佩剑都赠送给了他。

费祎此人有能力为官清廉,他原本是荆州人士,后来随亲人入益州,而他的姑奶奶就是刘璋的母亲,故而成年之后一直在辅佐刘璋,至刘备入益州,虽然十分礼遇费祎,可并没有过多重用他,所以费祎一直都担任着刘禅的老师,此职位一直至诸葛亮重用于他。

他能担任刘禅老师多年,费祎为人忠诚和品德方面就不用说了,又因这高超的双商,诸葛亮方才把费祎当成了一步后棋和调和剂。

费祎除掉的两位蜀国奇才又是谁呢?

此二人就是魏延和杨仪,按理说这两人是一文一武,应该不会产生很大冲突的,为何这两文武却是闹得不可开交,双方都是口中扬言一定要杀死对方才行呢?

这二人的冲突即使是远在吴国的孙权都知晓,在费祎出使东吴时,孙权都曾调侃过此二人,要不是费祎情商超高,季汉的颜面就怕是要丢完了。

杨仪和魏延此二人的冲突不外乎是性格上的问题。作为季汉后期的军方大佬的魏延脾气并不好,其他的文武也深知魏延这点,很多时候并不会和魏延强争什么,可是杨仪了,他本就不爽魏延,虽然杨仪能力很强,可性格上面偏激乖张,自然而然他就和魏延对上了,随着时间推移两人的矛盾越来越大,以至于两人都想置对方于死地。

《三国志》:“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从此处记载可以看出,魏延经常拿刀恐吓杨仪,而杨仪被吓的鼻涕眼泪混在了一起,这种情况下杨仪的怨恨不深才怪。

魏延其实在正史之中他一直以来都被刘备所重用,而且对于刘备也忠心耿耿,汉中那么重要的地方就是安排了魏延镇守,封魏延为镇远将军,担任汉中都督,同时兼任太守。

再到后来当季汉最后的将星赵云陨落之后,此时的魏延已经担任起了丞相司马,随后更晋升为征西大将军,封爵南郑侯,所以魏延并不是像《三国演义》那样描述说脑生反骨而不得重用,反而是季汉核心圈的一员。

本来季汉人才就凋零,诸葛亮对此深知,因此,他非常珍惜人才,即使他的长史杨仪和丞相司马魏延几乎成了生死之仇,他都要一碗水端平,保证好季汉的平衡和团结。

可是等他死后,诸葛亮敢肯定无人能压制的住魏延,到时作为将首的魏延自然成为季汉的“大将军”。而他的徒弟姜维是万万比不得魏延的,不仅是没有成长起来,更主要是没有威望而且还是一员降将。

魏延性格孤傲,若成了“大将军”,早晚会和内辅之臣产生矛盾,面对强势的魏延,董允、蒋琬等谦谦之臣定会被魏延反压制,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

魏延孤勇,行军喜奇,已经一穷二白的季汉可受不得魏延的打法,稳扎稳打方才是上策。而且作为魏延的死敌的杨仪必然不会坐以待毙,就算不起兵造反也会投奔魏吴两国,熟知季汉一切的杨仪若是投奔此二国,季汉危矣!

如果单独杀掉魏延,保杨仪,不止没有名头会让季汉陷于不利,更会让军心溃散,且杨仪是获得军权之后,照他那性子,季汉内部也会起一场腥风血雨,内忧外患加剧,季汉灭亡的更快,这是极为不智的。

诸葛亮本不想消灭二人,奈何二人不得不消灭,之前他不是尝试着做过努力,想让费祎调和二人之间的关系,可是没有半点作用,全靠自己的威望压住二人的。于是乎,诸葛亮心中生出了应对之策,那便是苟活季汉之命,但求之后天命有朝一日能重新降临汉室。

诸葛身死,设无计之计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首先放弃了魏延,熟知魏延秉性的他,定然知道自己死后,魏延会违抗军令的,虽然诸葛亮他并没有直接表明要杀死魏延,只是说放弃魏延。可是让魏延的生死仇敌杨仪参与了密谈,就等同告诉了杨仪你杀死魏延的机会来。

果不其然,魏延违抗了军令。“你杨仪是谁?敢命令老子断后!老子要出兵进攻魏军。”在魏延此刻内心之中,一头猛兽似乎得到了释放。被诸葛亮压制半生的他在得知诸葛亮死讯之后,他知道自己将不再受到束缚,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会实现,没有人能再否定他,他也将实现先帝的理念,不负先帝知遇之恩。

然而,在诸葛亮死后,当魏延再次提出北伐时,等待他的却是人头落地。费祎也曾前想去说服魏延,奈何魏延不听,费祎只能遵循诸葛丞相的命令,放弃魏延,任由杨仪告状,不在袒护魏延,故而魏延和杨仪两人互相说对方坏话时,尽然无一人为魏延说话。

魏延一下子变成了孤家孤人,而杨仪反变成了统军之人,魏延自然不服,便想杀死杨仪夺回兵权,可杨仪借诸葛亮余威,使魏延所部兵心溃散,只得带亲兵和儿子们逃跑,而杨仪派遣马岱追杀魏延

《三国志》:“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

从这处记载可以看到杨仪的乖张和暴虐,魏延虽孤傲暴躁,好歹他主公是刘备刘禅呀,你杨仪骂魏延是庸奴,不就是骂刘备刘禅是庸主嘛!难怪诸葛亮会设计杀他。

杨仪得军权杀死魏延后,本就狭隘的杨仪更加乖张了,他以为这次肯定能得到刘禅的嘉奖,只可惜费祎、蒋宛等人早就和刘禅通过气了,回到成都的杨仪并没有得他所想的那样重用,反而被放置到了闲职位,这把杨仪气的半死。

这时诸葛亮的杀死杨仪的计策也将开始,因为太过了解杨仪的性格所以才出此乱人心的计谋。心中充满怨恨的杨仪整日喝酒,他不服蒋宛等人。

自认为自己的能力要强过他们,可惜像他这样的能人却被皇帝弃用,狭隘的内心让他的怨恨冲破了理智的束缚,只待有一个人帮他一把,帮他把这个口子给捅破,而这个人就是费祎。

在魏延和杨仪争执的时候,也常常是费祎在中间劝解,且帮了杨仪不少次,同时费祎谦谦有礼,为人和善。杨仪视他为救命恩人,在这季汉除了诸葛丞相外,就他费祎能得到杨仪一分敬重。

这日得知杨仪在家中饮酒,费祎特上门去拜访,见到费祎,有许醉意的杨仪像是找到了宣泄口,他对着费祎抱怨道:“以前丞相去世时,我如果举兵前就魏氏,今日处世怎会落魄到这种田地呢!真是令人追悔莫及!”。费祎闻此言,当下就汇报了此事,这下拿下杨仪的名头就有了,杨仪至此落下帷幕,先后被流放贬为平民,最后羞愧自尽而死。

一文一武只是因为性格不合,导致了悲剧发生,也导致季汉失去了两根支柱。诸葛亮情愿让忠君的人才背负骂名而身死,就只是为了能延续季汉的国运,诸葛亮他真的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费祎亲手送葬了他的两位同僚,想必也不好受,毕竟此二人也曾与他朝夕相处,奈何为了季汉,费祎不得不做这等“龌龊之事”,这是为臣子的命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先帝   益州   魏国   奇才   蜀汉   汉中   荆州   蜀国   丞相   特务   临终   乱世   寿命   人才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