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文学|芦苇风筝

中国历史上关于风筝的介绍最早见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原文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墨子做的“木鸢”,应该就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风筝。而在我的家乡,湖塘密布,芦苇遍地,做风筝可就地取材,芦苇秆、芦苇须、糨糊、纸,就是用于制作风筝的全部材料。

做风筝发人妙思,放风筝童趣多多,孩子们很青睐这种活动,其中也有一些技术含量。我用铅笔刀片把三根芦苇刮削得均匀,用砂纸打磨一下,摆出一个“干”字形的架子,用尼龙细线将三根芦苇秆扎紧固定,同时使三根芦苇秆的粗细和长短互相保持协调。再另选一根稍长的芦苇秆放在蜡烛上进行火烤,将其慢慢地弯曲,把架子“包围”起来,仔仔细细地捆绑在架子上。

架子做好后,还要糊上几层厚薄适中的纸张。那时家里没有可用来粘贴风筝的纸,我就用邻居家孩子小斌用过的废作业纸,一节节黏接而成。糨糊一干,芦苇秆和纸张就会牢牢地固定在一起。

最后再将一根根芦苇须固定在风筝的底部,风筝的“尾巴”就做好了。制作完成的芦苇风筝的外观形似一个白须老者,有趣极了。

芦苇风筝太粗太重飞不起来,太细太轻飞起来也不稳当,技巧就在于牵引风筝的风筝线上。

风筝要想放上天,放风筝的线最关键。放风筝的线好比是船在海上航行时把握方向的舵,要结实,能承受因风向和风力而产生的拉力,否则,风筝就会常常偏离“航向”,或失去平衡而“摔下来”。

风筝做好后,我邀小斌和我一起去河堤放风筝。春季的天空,丽日白云,一碧如洗,庄稼地里的麦苗青翠,蔚蓝的天空中,已有十几只翱翔的风筝,有漂亮华丽的,也有简易的,但无论什么样的风筝,它们都飘荡自在。我拎牢线,举着风筝,将风筝提起,左右平稳,在堤边小步跑着,小斌捏着线板,一边放线,一边快速地扯线,跟着我在河堤草坪上奔跑。我们和风筝一起在地里撒欢,小斌叫喊着:“高点,再高点!”他手中的线放了一小半,风筝才终于飞了起来。

清末画家吴友如的《题画诗》写道:“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风筝无羽,凭风作翅,小斌不时把线放松或轻抖,小圆圈顺着风筝线左右摇摆。

当一阵风吹过,我叫小斌把剩余的风筝线放完,风筝飞到八九层楼高时,却突然升不上去,我喊小斌左手换右手,边抖动边放线,或者连收连放,让风筝凭借风力螺旋上升。小斌一手扯着线,花招频现,风筝便顺着风儿直往上飞去。我俩一脸灿烂,伸长脖子,仰望天空,感觉天好蓝、空气好新鲜。

清风徐徐,芦苇风筝从容自在地在蓝天上飘荡,在阳光下和河堤上其他的风筝形成了一个个五彩斑斓的亮点。

不知不觉间,太阳斜斜地落向西边的河堤,微风轻轻吹过我的脸庞,我和小斌起身准备回家,并教小斌如何收回风筝。小斌握紧线轮、平稳收线,风筝愈飞愈低,风筝马上就要回到手中。不巧的是,一阵大风吹过,风筝线被高高的树梢缠住,几经努力,风筝还是挣不脱这个“拦路虎”。无奈之下,我们只得扯断风筝线,遗憾地走了。

那天回家的路上,我的思绪被长长细细的风筝线牵扯到了广袤的田野,风筝线一头系着大地,一头牵挂着蓝天,它是春天的信使,带着神奇的梦想,享受生活,放飞欢乐。

(作者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芦苇   韩非子   墨子   飞起   风筝   青云   糨糊   河堤   放风筝   风力   高点   架子   平稳   纸张   天空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