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重重;土地财政、债务与经济结构转型

甘肃西和交警处罚秋收农民700元,兰州公交让员工贷款给自己发工资,贵州遵义城投公司156亿债务违约等一系列的事件汇总在一起,得出的结论就是地方财政没钱了,是什么造成地方财政亏空的局面的和后续新的经济则增长点在哪里,就是这期的主要内容。

兰州公交让员工贷款给自己发工资

大家好,我是北辰,上期我们讲了1994年分税制改革改变了中国的发展模式,为工业化打下基础,地方以土地金融和土地财政发展经济的模式推高了土地价格和居高不下的房价,同时增加了地方和居民的负债。

土地财政还是要从1994年讲起,当时分税制改革后税收被中央拿走了大头,但是作为向地方妥协,土地的大部分收入被留在了地方政府。接着97年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同年的国企改革导致大批的工人纷纷下岗。刘欢老师有首歌叫从头再来就是鼓励下岗工人重新再就业的。次年的1998年的印发23号文件要求停止住房分配,使房地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为了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选择以土地金融和土地财政为工具撬动资金发展经济。

虽然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为发展经济提供了大量资金,但土地的资本化运作过程中,地方不仅将规划用地大量用于抵押担保,还透支了未来的土地出让收益和增值收益。紧接着在2008年次贷危机后,发改委为设立引导基金提供了政策基础,明确了城投公司的意义是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接着就是4万亿财政刺激。在这之后的10年,我国房价、地价和债务一路上涨。

土地、税收和房价被绑在一起

地方的债务大部分来自城投债,根据IMF数据统计。2022年我国地方城投债预计达到65万亿。有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地方卖那么地还是欠那么多钱。首先土地虽然能为地方带来收入,但同时也要为土地开发负担相关的支出。包括拆迁补偿和基础性开发的支出,其次地方公共预算支出比如道路硬化、环境治理等资金由地方财政负责,最后在经济发展初期,基础设施不完善,将更多资源从居民消费变成基础设施和工厂,可以有效的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绝大多数投资有效而且回报率高。

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这种方式就不可持续了,第一,基础设施和工业体系已经比较完善,投资什么都有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投资难度在不断加大,因此投资决策资调配资源的体制需要改变,换句话说地方政府主导投资的这种僵硬的形式已经不适合当下的市场环境。第二,由于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不足无法消化投资形成的产能,很多投资不能变成有效的收入,所以地方财政的负债越来越重。第三、劳动收入下降和资本收入上升会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对此的容忍度是有限的。第四,由于房地产带来的高负债影响了消费和投资过剩,过剩的产能必须向国外输出,由于我国体量巨大,输出产能会导致贸易失衡、引发贸易冲突。总之,低效的投资和不断增加的支出使得地方的债务在不断上升。

这些问题早就发现了,为什么到现在才解决,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是以土地为推手的这一机制现在已经无法持续拉动GDP增长。无论是实际生产率的增长还是通货膨胀的速度,都赶不上债务增长的速度,举个例子;以前基础设施差,在市中心建了个公园,大家周末都去逛公园,带动了公园周边的小卖部,饭馆等商业,同时给公园做绿化的大爷也提供了工作岗位,这就是一笔好的投资,但是如果修了挖、挖了修,或者把公园修到人迹罕至的地方,根本没人去。虽然修公园时GDP上升了,但是这些工程的收入远远抵不上成本,结果就是债务越来越高。最典型的就是在我农村老家以前的打麦场边上孤零零修了座公共厕所,过年回家我特么以为修了座庙。

道路被修了挖、挖了修

第二就是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可以从三个角度去理解,首先时生产效率的下降,宏观上表现为GDP增速低于债务增速,所以宏观债务负担加重,微观上表现为地方政府过度投资,不断为一些僵尸企业输血,扭曲了市场资源配置机制,加重了政府和企业的负担,而且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模式,过度依赖地价上涨和房地产繁荣,推动了房价和居民的负债也加大了银行风险,其次是国际失衡,地方政府重视投资生产和企业税收,相对忽视消费民生和居民收入,造成了经济结构失衡,分配体制偏向资本,劳动收入不高,所以消费不足,必须向国外输出剩余产量,中国体量远大于韩国日本等其他国家,所以对国际经济体系造成巨大冲击,这也是贸易冲突的根本原因之一,

最后是产业升级,因为产能过剩,中国制造业竞争激烈,价格和成本不断降低,不仅冲击了外国的中低端制造业,也冲击了本国同行,要在在国内市场上存活和保持优势头,部企业必须不断创新进入附加值更高的环节,所以我国制造业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在竞争中不断上升。在全球价值链上不断攀升也带动了技术创新和基础科学的进步,进一步冲击了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

所以以房地产拉动GDP的经济结构随着市场不断变化,这种经济结构已经不再适合中国,或者已经没办法拉动经济增长了。经济发展必须找到新的增长点。

经济结构需要重新调整

经济结构要重新调整,目前迫切要解决居民的房地产债务问题。截至去年11月末,M2余额264.7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就银行存款,同比增速创下自2016年4月以来的最高值。但是去年人均可支配的收入名义上涨了5%,这个数字的正常水平是9%左右。简单说就是去年大家都没挣到钱,存款变多的原因是大家不敢花了。不敢花的原因从债务端可以看到,截至2021年中国居民负债中有75%是房贷。举个简单例子;一个月挣1万,但是每月花2000,别问为什么花那么少,问就是欠银行的更多。

可是房价又不敢动,首先房价下降就意味着土地价格下跌,土地价格下跌地方财政就要暴雷,一个甘肃的农民在自己家门口用三轮车拉庄稼都要被罚700的事会层出不穷。其次房价下降更多地产公司会破产,引发连锁反应。如果房价继续上涨,像中国房地产之父孟晓苏讲的中国老百姓去年存款有15万亿元,如果把这笔钱三分之一拿出来买房子、中国的经济就能复苏。短期经济确实可以复苏,但是居民的债务会不断上涨,居民的债务上涨带不动消费,那这种复苏就是不可持续的。所以从这个角度大家可以理解银行为什么可以提前还房贷了吧,目的就是减轻居民负债,让大家多消费。

央行允许提前还房贷

2008年以后,净出口对GDP的拉动作用减弱,所以国内投资就变的更加重要,无论是基建还是房地产投资,都由掌控着土地和银行的政府所驱动,因此去掉这些债务五花八门的外衣,城投债本质上是对政府信用的回应,这些债务产生的风险,看似银行的风险,但最终是政府的风险。目前对地方城投债的处理包括国企混改,推动融资平台转型,债务置换等,2022年和2019年比地方债的的年限已经从10.2年延长到了13.3年,同时通过把城投债置换成地方公债,因为地方公债的评级较高,相对的利息比较低。城投债的利率已经从2019年的3.47%降低到了现在的3%不到。剩下的钱用地方财政慢慢还。

至于居民的债务短期如何化解,放眼整个人类文明,这都是地狱级的难题,历史上也没有可以参考的案例,遇到类似问题的全是以崩盘结束的,高层最近几年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推行的一系列重大的金融改革,包括严控房价上涨、资管新规等确实遏制了债务上涨,但高度依赖负债和投资的发展模式要完成转型,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土地财政的问题,2021年6月4日发布的《通知》。从7月开始土地出让金将由原来的地方征收改为由税务部门试点征收,也就是未来地方想通过靠卖地赚钱的路基本被堵死了。目前来看房价想要大规模上涨是不太可能了,但居民债务的问题,除了提高收入和减少房贷利息,用多出来的钱刺激消费,并达到以消费为经济主要增长点发展经济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有办法我就不用坐在这里了。

地产行业以后的发展,我们可以从最近的高层喊话和相关我文件中试着解读,文件写进去之后被和谐发不出去,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找找看。结论就是98年印发的23好文件第7条提到;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商品住房。当时的规划是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共同发展。但是税改后土地产生的一半以上收入被地方政府拿走了,当官员的考核只看经济发展不看民生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抬高地价建商品房,这样既可以拉动GDP同时也能带来税收,所以地方没有意愿降低房价,也没有意愿建更多经济适用房。

但是现在以土地为推手的这一机制已经无法持续拉动GDP增长了,同时房产税已经试点由税务部门征收,地方卖土地赚钱的路基本没有了,而且城市化还在不断加速。大量外来人口在不断涌入大城市。所以我猜测可能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又要被提上日程了。目前包括杭州、上海在内的几个城市已经开始放宽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准入门槛了。对于准备买房子的朋友,如果是刚需,自己住的那随时可以买,但如果是投资等升值 或者靠收租金,还是要谨慎点,至少等两会后再看。前两天证监会启动了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试点,投资范围包括存量商品住宅、保障性住房、市场化租赁住房和商业经营用房以及基础设施项目等,协助地产商避免大面积烂尾。买了烂尾楼的朋友再等等,资金到位就可以盘活了。

建到一半的商品房

2008年之后,四万亿刺激经济计划出台之后,中国逐渐也走上了与美国类似的道路,经济上脱实入虚,主要依靠房地产、金融业、互联网和服务业等发展。一切向钱看的压力下,制造业日益变成了不受重视的行业。美国模式最大的弊端是企业和社会非常不平衡,社会贫富分化过于严重。特别是美国的大科技公司和大金融公司利用技术和金钱的结盟,几乎完全绑架了社会的发展。

他们罔顾金字塔底部50%的人的利益,把制造业外包到全球成本最低的地方,造成了国内制造业的空心化,使得中产阶层收入停滞、底层失业率飙升。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前2002年到2007年美国的房价上涨了61%,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危机之后美国的房价直到2016年才回到十年前的高点。房价下挫一方面使得资产缩水后负债率上升。另一方面金融危机把经济推向衰退导致收入下降,进一步加大了债务负担。低收入高负债抑制了消费。大家都不买东西了,经济开始再次衰退。最严重时期,美国收入底部50%的人的经济情况回到了1971年,40多年的努力在一场危机后荡然无存。

而以强大的制造业为基础的日本和德国则完全不同,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两个国家都因为战争变成了一片废墟,经济和社会完全崩溃,通货膨胀高企。但是经过三十年的调整和专心发展,到了1980年时,日本和德国又成为了世界性的大国,GDP分别高居世界第二和第三。从1990年前后开始,这两个国家几乎同时陷入了长期的衰退和停滞之中。最直接的原因是,德国因为两德统一所带来的巨大负担和整合困难,而日本则是因为股市和房地产的泡沫经济破灭。导致德日在上个世纪90年代陷入衰退的原因还有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开始了市场化改革,廉价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吸引跨国公司和产业外包。因此,德国和日本几乎完全错过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就是信息技术革命。所以在互联网领域,德国和日本几乎没有任何特别著名的大公司。

奇怪的是大约从2008年左右开始,也就是当美国深陷金融危机的时候,德国和日本经济缓慢地复苏了。他们在这个动荡的全球化的时代,依靠自己的高端工业制造,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在诸多领域,例如,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精密加工等领域领先世界

德国大量的工业支撑着经济

被科技巨头和金融寡头所绑架美国,为了获得更高垄断利润,很少考虑本国工人阶层的利益,把制造业外包到发展中国家,造成了本国产业的空心化、过度依赖服务业和金融业,导致失业率高企。为了避免本国产业空心化,基础制造业必须想办法留在中国,尤其是在目前这种局势下,我们要一个窗口期去消化过去几十年累计的债务,也需要时间去调整经济,完成从土地金融为支柱向消费拉动GDP的转型。目前京东已经有所行动了,拿出100亿准备和拼多多干架,刺激大家消费了。

这个转型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同时伴随着内部的压力和外部的阻力。

假设真的转型无望,那在这里我们就要讲讲战争了,你以为美国打伊拉克真的是因为有化学武器?普京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出示有关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在安理会摇动一些试管,说不定里面是洗衣粉。所以其实战争根本就是为了利益。以前还装一下,海湾战争之后摆明了就是为了利益,在金融危机期间发动战争,首先可以在本国内部化解矛盾,把人注意力转移到战争上。其次可以转嫁一部分危机,一方面可以拉动工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稳定这回.另一方面,可以获得巨额的战争赔款来缓解经济上的危机.德国,日本正是采取的这样的方式。最后就是战后可以进行资源重新分配。以前世界上打仗都很猛,现在不怎么打了。现在不打仗不是因为文明,而是大家手里都有核武器,打起来怕拼命。战争不能多讲,讲多了又退稿。这期就到这里。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4

标签:债务   土地   德国   日本   美国   中国   经济结构   房价   危机   财政   收入   地方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