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天子魏博牙兵:唐之弱,以河北之强也 唐之亡,以河北之弱也

唐朝是古代武德最兴旺朝代,万国来朝,国力强盛,289年就打了130场大仗,是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只有他吊打别人的份,别人很少敢惹他。

唐朝建国统一天下之后,先后灭掉了吐谷浑(627年)、东突厥(630年)、高昌(640年)、薛延陀(646 年)、中天竺(648年)、龟兹(648年)、西突厥(657年)、獠人 (658年)、契丹(660年)、百济(660年)、铁勒(660年)、倭 国(663年)、高句丽(668年)、西南蛮(729年)、突骑施(744年)、后突厥(745年)、小勃律(747 年)、石国(751年)、大勃律(753年)、回鹘(842年)等政权。

然后外战打的差不多了,唐朝就自爆了。在唐朝开元盛世辉煌无以复加的最顶点,安史之乱爆发了。

为什么安史之乱八年无法平定?

因为安史之乱不是简简单单安禄山史思明两个野心家造反,而是大唐最精锐的河朔三镇,东北军区几十万猛将雄兵的共同叛乱。

所以我们把安史之乱的军队称之为叛军。

两方都是唐军精锐,谁怕谁呀。

猛将对猛将,雄兵对雄兵。




安史叛军的战斗力有多强,可以先给大家科普一下大唐盛世最后一战,香积寺之战的惨烈程度。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的香积寺之战,是安史之乱中唐军收复长安的决定性战役,也是安史之乱的转折点。香积寺之战是唐军在吸取清渠之败的教训,获取回纥骑兵的援助,并选取香积寺作为收复长安新突破点后所采取的军事行动。香积寺之战极为惨烈,经历了初战失利、李嗣业稳住阵脚、回纥奇袭叛军两军夹击、叛军大败四个阶段。

唐肃宗以长子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率领唐军及回纥、西域、安西之众十五万,号称二十万兵马,由凤翔出发,向东进攻。为了回避叛军的骑兵优势,将战场特意选择在地形复杂的南部山麓,以沣水和大川掩护两翼。同时,全军按照旧的建制做了梯次配置,形成前后三条阵线,以便在前军失利后有足够的预备队使用。甚至在每个集团的阵线背后,还部署了自己的第二线支援力量。

兵至长安城南香积寺附近,与安史将领安守忠、李归仁率领的十万叛军相遇。郭子仪当即布置军阵:以将军李嗣业为前军,郭子仪和元帅广平王为中军,将军王思礼为后军,先后出击。前军将领李嗣业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左突右冲接连擒杀了叛军的十多个将领,回纥的四千骑兵又绕到叛军后面,前后夹攻。经过两个时辰的激烈交战,叛军大败。安守忠等叛军将领急忙率残部逃回长安。第二天黎明,郭子仪和广平王李俶率唐军进入京城,把安史叛军赶至潼关以东。

战后,唐军清点战果。除了俘虏的20000人外,还斩首60000余人。安史集团在关中的防务也一战崩溃,长安被李唐王朝的中央军顺利夺回。因此,香积寺之战足以称得上是安史之乱的转折性战役。

史书记载“自午及酋,斩首敌酋六万,填沟壑死者甚众”。8小时厮杀,叛军阵亡9万人,唐军死伤7万,平均每小时2万人战死。

双方从上午开始打,中午时唐军完成包抄。然后打了一下午,阵斩6万,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阵斩记录的巅峰。晚上唐军打进长安,俘虏2万。

叛军被包围后,死了60%的人才崩溃,一般而言所谓古代军队10%,近代军队30%。现代军队60%本身就是一个平均数,东汉野战军记录看各种阵亡4成军队才撤退,唐军更是没有打过后世宋明那种大崩溃退千里的战斗 ,唐军几次所谓大败仗死一堆人,但唐军是进攻方,掌握主动权的情况下死一堆人,然后剩下撤回来,这抗伤亡率已经是现代军队的水平了。

唐军战斗,甲骑具装是在侧翼骑兵阵线的,陌刀兵是在步兵阵线里的,官军都是等到叛军预备队打完了再组织骑兵迂回包抄的,这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会战。

相积寺之战规模或不及“长平之战”,但每小时2万人死亡比绝对是历史第一,更重要是为唐王朝续命了150年。香积寺之战后唐朝保住了基本盘。

不过唐朝很快就在邺城之战打了大溃败。到758年9月,唐肃宗调集了包括郭子仪、关内节度使王思礼、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北庭行营节度李嗣业、襄邓节度使鲁炅、荆南节度季广琛、河南节度使崔光远、滑濮节度许叔冀、平卢兵马使董秦等九镇节度使,兵力达到了60万人的唐军主力,围攻叛贼安庆绪驻守的邺城,著名的邺城之战爆发。

由于肃宗的孱弱和猜忌,诸军不设统帅,以致战事久拖不下。次年春,叛军得史思明之助,大败唐军九节度使大军,其围遂解。

此战唐朝主力伤亡惨重,之后唐朝对叛军采取招抚为主的策略,河朔三镇就是代表,李怀仙等人本是叛军,唐朝廷因为军力不继,不得不接受他们的投降并且给予地方节度使的大权。可以说,邺城之战的失败加剧了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

唐朝和安史叛军战争以双方妥协告终。

唐代宗宝应二年(公元763年)二月,唐朝皇帝任命“安史之乱”叛将史朝义降将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薛嵩为昭义节度使、李怀仙为幽州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防御使,以招抚妥协的方式结束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由此开启了河朔三镇尾大不掉藩镇割据时代。魏博、成德、卢龙三大藩镇(河朔三镇)最为著名,其中魏博藩镇实力最强,号称“河朔腹心”。这些原属安史的叛将名义上归顺朝廷,实际上并不服从中央,自己署置将吏官员,各握强兵数万,租赋不上供,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资治通鉴》记载魏博:“举管内户口,壮者皆籍为兵,惟老弱耕稼,数年间有众十万;又选其晓键者万人自卫,谓之牙兵”。唐代的河北已经高度开发,“河北贡篚徵税,半乎九州” ,再加上“河北气俗浑厚,果于战耕” ,“冀州产健马,下者日驰二百里,所以兵常当天下。”魏博藩镇也因此拥有一支强大的藩镇武装,对外号称“天雄军”。世称:长安天子,魏博牙兵。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中后期皇帝被称为长安天子,在藩镇骄兵悍将眼中就是一个笑话罢了。史书称: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

唐朝节度使是中古军事封建制度有其合理性,和之前的北魏六镇体制一脉相承,和之后的猛安谋克制,八旗制度也类似,各大节度使如同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一般。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即节制调度的军事长官,初设时为负责管理调度军需的支度使,同时兼管理屯田的营田使,主管军事、防御外敌,唐朝天宝后,又兼所在道监督州县之采访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到唐朝后期势力大大加强,已经到独揽大权到了国中之国地步。

没有节度使,唐朝拿什么打吐蕃契丹南诏。

宋人尹源评说:“弱唐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唐之弱,以河北之强也;唐之亡,以河北之弱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长安   河北   广平   藩镇   安史之乱   节度使   叛军   阵线   骑兵   天子   唐朝   魏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