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在四川从政30多年,后调任河南省委书记,敢为人先,79岁逝世

有句老话说得好:“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是当换了一个语境的时候,它也可以被说成“自古英雄出蜀川”。因为在这片位置优越、历史悠久的巴蜀大地,有无数英雄豪杰在战争时期舍生忘死,奔赴沙场,也有无数的有志青年在建设时期潜心钻研,建设家乡。今天我们将要了解的就是一位四川省的老省长,他生于斯长于斯,又将自己的青春回报于斯。

01为党工作,甘冒风险

20世纪30年代,杨析综降生于四川省的一个平凡家庭。在当时的那个年代,华夏大地军阀混战,社会动荡,连基本的生存需求都很难满足。虽然四川历来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但杨析综的小时候却经常吃不饱肚子,生活十分艰苦。可即便如此,杨析综的父母还是坚持要送他去读书认字,因为在父母眼中,只有读书好才能在这乱世中找一条生路。

在读书期间,杨析综逐渐展露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不仅抓住一切机会阅读书籍,还经常做出深入的思考,读过的书也基本不会忘记,就这样,杨析综考入了自己的梦中学府——四川大学。虽然身处于象牙塔之中,杨析综却并非完全不问世事,他了解到了最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因为聪明的头脑和卓越的领导力,杨析综很快成为学生骨干,并且还投入了中国共产党的怀抱。

杨析综毕业的时候恰好是建国之初,国家未来的发展建设急需人才,他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名基层干事,在土改部门负责征粮工作。可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部,境内多山,所以长期以来活跃着许多土匪恶霸,给杨析综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威胁。面对危险,杨析综没有任何退缩,依然勤勤恳恳地工作。从那以后,战场上少了一位青年将军,但是在将来的官场上,却会多一位胸怀人民的好官。

02包产到户,敢为人先

作为当时不可多得的大学生,杨析综在岗位上表现得很优秀,他的工作能力和为人都得到了上级的欣赏,所以很快就得到了晋升。在1952年-1960年期间,杨析综在四川省的各个岗位历练一番后,成功升为县长。因为从小就在这里生长,杨析综对脚下这片土地有很浓厚的情感,所以他一直努力让治下的百姓能够过上好日子。

皇天不负有心人,二十年后,杨析综被任命为四川省省长,真正成为了当地百姓的“父母官”。在任期间,杨析综深入考察省内的百姓生活状况,俯下身子去聆听来自基层的声音,并决定因地制宜地发展现代农业,鼓励农民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生产,派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指导,让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切实提高百姓收入。

随着动荡年代的到来,杨析综被剥夺工作权力,陷入了一段至暗岁月。可是他没有放弃,坚持到了平反的那一天,重新回到老百姓身边。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很明显已经落后于土地本身的生产力了,原本的农业合作社也应该被抛弃。为了真正帮助到百姓生产,杨析综顶着压力率先实行了包产到户,将土地重新划归到一家一户手中,推行农村家庭责任制,让老百姓的收入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03扎根一线,建设河南

在主政四川三十五年之后,杨析综惜别巴蜀,来到了中原大地,担任河南省委书记,继续书写新的篇章。虽然河南省有自己的区位优势,农业资源一直都比较丰富,但是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为此,杨析综在经过认真的考察和分析之后,决定推进农村经济改革,帮助老百姓发展家庭副业,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收入水平。

而当时摆在河南人面前的还有一个难题,那就是黄河,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个天然的资源优势,杨析综决定在黄河上修建大桥。可因为黄河经常泛滥改道,两岸的泥沙都比较松软,缺乏支撑力,建造技术便是一大难关。再加上省财政吃紧,修建这样一座大桥的费用必然不菲,政府的压力很大。还有很多人发出质疑的声音,认为根本没有必要修桥。

在这样的重重压力下,杨析综力排众议,请专家,做方案,找贷款,下工地,终于完成了黄河大桥的修建,带来了交通的便利,也带来了河南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河南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百姓们亲切地称呼杨析综为“人民的好书记”。

结语

2007年,杨析综与世长辞,终年79岁。杨析综的一生都是勇敢的,从选择读书之路,到考上理想大学;从毕业投身政坛,到率先包产到户;从修建黄河大桥,到全力发展经济,他将自己的大半生都献给了四川与河南,留下了许多令人称颂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5

标签:河南   多山   包产到户   省委书记   黄河   大桥   老百姓   多年   年代   土地   百姓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