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对高校女教授具有严重的刻板印象,忽略了她们本身的价值能力

所有的教育活动都离不开两个“人”的要素,即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作为重要的教育要素,是通过自身的活动来有目的、有计划地引起和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行动主体。

包括后来多名学者提出的四要素说、五要素说、六要素说,无论其它的基本要素如何变化,教师作为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主体的身份始终保持不变。

教师是指学校中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表明,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大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正是一代代大学教师孜孜不倦地开展教书育人和学术创造,才能持续地为人类思想的进步、大学教育的改革深化提供汩汩的动力。

一方面,大学教师对广大青年学生的智识提高、潜能开发、精神理想具有指引作用,知识的传道者之外,高校教师另一个重要的身份是科研的先行者。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都离不开高等教育系统的人才供给、创新驱动和研发支撑,作为高等教育系统内部重要的人员组成,教师承担着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毋须讳言,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关乎到高等教育乃至整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有关教师队伍的研究,不仅需要对作为整体的高校教师进行一体化分析,更关键的是要对其中具有主导作用、引领价值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予以重点关注。

事实上,尽管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但其中,有这么一类人却鲜少受到关注,那就是教授群体。教授是大学教师职称的最高级别,在对个人的教育、科研的实际水平、社会价值进行严格的判定、认证后授予的高级学术称号。

职称制度是业内对教师个人业绩水平、创新成果等职业贡献质量、价值和影响进行衡量的标准。“教授”作为我国最高一级的学术职称,最集中的反映了个人乃至整个教师队伍最高的学术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

早在1892年,芝加哥大学创立初期,首任校长哈珀招募的120名教师中,光是耶鲁大学就有5名教授被他一口气挖走,更有8名教授是其他高校的现任或前任校长。

与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其他细分角色有所不同,教授不仅要有深厚和广阔的知识域,更重要的是具有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这对于当今的大学来说尤为重要。

随着19世纪初创立的德国柏林大学将科研作为大学基本职能带来的大学功能转向,自此,发现知识、生产知识超越了传递知识成为大学教师的主要使命。

大学职能的转向,使得拥有卓越的学术能力、学术成就、学术影响的教授成为了学校主流文化的代表、大学研发水平的表征、高等教育系统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除了自身开展学术研究之外,教授还会以学术造诣和权威身份为介质,对包括学生、同事、管理者在内的高等教育中的其他成员的价值选择、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整个大学的学术氛围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在大学进行学术活动、管理事务、制度改革等方面的重大决策时,来自教授的意见和建议往往是举足轻重的,所以,对于大学组织而言,教授群体的重要性不仅指向个人,同时向整个高等教育场域辐射;其影响力不仅作用在当下,更重要的是持久地指向深远的未来。

此外,作为重要的教育主体,教授群体不仅仅是在教育系统内发挥教学、科研的价值和作用,还通过人才培养和知识生产等方面的影响力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贡献。

可以认为,教授这个特殊的群体凭借着高深的学术造诣为一所大学的教育教学确立了基调,而成为“一流大学的理想”;作为社会前进的重要推动力量,教授群体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学术水平。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大学教育改革的深化,包括“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在内的人才计划为高校教授队伍的建设提供了多个层面的支持。

在我国建成当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基础上,我国教授队伍的作为大学的核心,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教授群体占教师整体的比例很低,尤其要说明的是,因为统计的是正高级职称,因此,“教授”的实际占比会略微更低。

在对统计数据进行进一步细分之后可以发现,在教授群体中有一类更加特殊的群体,即女教授。

女教师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占比逐年上升,并于2018年正式超过了50%;但在整个教授群体中,女教授占比却不到1/3,占总教师比约为4%的女教授真正称得上是“珍稀保护动物”。

虽然女教授是全体教授群体中的一个分支,但是她们面临的身份挑战、群体特征与男教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说教授群体理应得到学界的重点关注,那么女教授群体更应被抽离出来予以单独讨论。

至此,一个具有研究价值且被既往研究者忽略的亚群体对象浮出了水面。女教授:一个被忽略的重要群体中国教育史女教授人才辈出,很多女教授无论是在学识、成就还是社会影响力方面都不输给甚至是超越男性。

前有中国首位女教授陈衡哲,新中国第一位一级女教授冯沅君,关心妇女解放和儿童福利问题的雷洁琼教授……单看现在我们国家教育学领域杰出的女性人才,就有叶澜教授首创并主持“新基础教育”研究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将扎根理论引入中国并进行实践的陈向明教授,中国情感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朱小蔓教授等。

这些优秀的女教授以高度的专业水平,引领学科发展、学术创新,大力推动我国教育及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她们的个体经验也将为广大教师群体尤其女教师的专业生长提供榜样表率,激励广大女性群体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价值发展职业、成就自我。

然而,女教授的声音往往是以话语权的形式出现在公共场合,她们内心的自我效能、情感体验等鲜少得到关注。

在记录大学教育的历史时,有必要让女性引人注目,因为女性接受大学教育的意义、女性群体在推动大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等议题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

事实上,对各种类型的女教师进行的研究很多,可谓是包罗万象。根据研究对象在教育场域中占据位置的不同,研究目的和落脚点亦有所区别,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条研究线索。

一是选取乡村女教师等处在相对弱势、边缘地位的对象予以现实关怀,以其在场环境为依托,注重挖掘造成这类群体专业发展困境的要素,通过“补齐短板”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

二是将女教师作为一个中位概念,对其职业发展进行整体描述和理解,旨在优化高等教育生态结构,导向两性平等、和谐的发展新局面。

在现有的教师教育研究中,唯独女教授是一个极其重要却又被忽视的群体,对女教授进行的专门研究同她们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占比情况一样,少之又少。

似乎女教师在变成女教授之后,她们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无需赘述;作为竞优成功者、高等教育系统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女教授在对他者展开研究的时候,女教授群体本身的精神世界、个人诉求、主体性价值等助力她们职业发展、生命成长的内在要素却无人问津。

一提到女教授,很多人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优雅、悠哉、闲逸的女性形象,仿佛她们取得了事业方面的成功,就已经不再是“人”,而被描绘成了无忧无虑、无欲无求、遥不可及的“高知”“女神”“站在金字塔尖的精英”。

这类静态的、刻板的、单向度的理解对于深入探究女教授群体的特性、个人精神世界是无益的,也简化了女教授在其职业发展“盛年期”在提升大学教育学术环境、推动社会发展变迁方面的能动性价值。

高等教育女性化带来女教授增量增速的背景下,不远的未来,女教授很有可能占据教授群体的半壁江山,真正成为主导学术活动、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

因此,在对女教师进行记录以促进教师职业发展、推动大学教育发展进程的研究方面,以专业知识为核心的女教授作为优势群体的专业成长、生命发展,汇聚个性化的经验也应该受到重点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价值   教师队伍   中国   要素   群体   群众   印象   教授   学术   水平   能力   高校   教师   我国   女性   社会   知识   人才   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