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仅四年,因举周鼎意外而亡的秦武王对秦国有哪些贡献?

秦武王嬴荡是秦孝公之孙,秦惠文王之子,因天生神力,故而在性格方面比较重武好战,自年少初知秦国战略,以及其父素有统一六国的野心志向后,年幼的嬴荡在心中也逐渐种下了问鼎中原的雄心壮志。

不过比起其父秦惠文王十分理智的性格,嬴荡除了继承这点性格之外,也更加重武好战,在他继位秦王之后就马上表现出了好战的一面,意欲出兵函谷,攻打中原韩国。故而就重武好战方面来讲,秦武王可以说是秦国历史上数十位君主之中,乃至我国历史上成百上千位君主中极为锋锐的一位君主。

就秦武王的这种性格,加上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不断上升之势,可以说只要没有发生意外,秦武王必然会有一番很大的作为,至少在军事上的成就不会低于其父秦惠文王,以及异母弟秦昭襄王。

然而秦武王即位短短四年,就因入东周王城洛阳举鼎而力尽失手,最终被九州大鼎砸至气绝身亡,时年仅二十三岁,尚未来得及留下寸男尺女就英年早逝,故而追尊谥号为“悼武”、“武烈”,全称为秦悼武王或秦武烈王,因“武”更为主要,故而简称为秦武王。

那么因举鼎而英年早逝的秦武王对秦国都做了哪些贡献呢?从秦武王谥号中的“武”字也能猜出,秦武王的对秦国的主要贡献应该在武功治世、军事方面的成就。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秦武王在位时期对秦国最大的贡献就是兵出函谷,东进攻取了中原军事重镇韩国的宜阳城,为秦国解除了出兵东进中原最为重要的一处屏障,使秦国疆域扩展至中原中心区域,完全掌握控制了崤山、函谷一带以地势险要的重要关塞。

此后秦国再想出兵东进中原,便可以宜阳作为东出军事据点的桥头堡,进一步实施更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后文具体叙述秦武王攻取中原重镇宜阳的过程,以及对秦国的优势和影响)那么除此之外,秦武王在位时期还做了哪些贡献呢?

虽然一些影视剧或历史小说对秦武王的描述,可能给了我们一种这位秦国君主就是一个只会靠武力逞强蛮汉子,但回顾秦武王即位时和即位后作为和政举,从中则可以发现这位秦武王或许有些性子急,但绝非是等闲之辈。

而且他千里迢迢前往东周洛阳去举鼎,并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气力,九鼎代表着天下九州,象征着王权和统一,秦武王问九鼎轻重,实际是问鼎中原天下,意欲取代周室,成为天下的新主人。

秦武王在位四年期间的功绩

公元前311年,一生致力于开疆拓土,进一步使秦国壮大的秦惠文王病重去世,其子嬴荡以还不到弱冠之龄继承了秦王之位。虽然秦武王继位时,秦国在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三代先君的治理发展下已经基本实现了大国崛起之势,初露一统雄心,但其父秦惠文王在位时期的军事动作也给嬴荡留下了一众外敌和隐患。

西边的义渠虽然被削弱,但尚未被秦所灭,一直以来就是秦国的西部大患;东边的三晋也因秦惠文王时期不断出兵蚕食领土而敌视秦国;南边的巴蜀虽被兼并,但由于时间较短,秦国在巴蜀根基并不稳固,尚还存在一定隐患:东南的楚国又虎视眈眈;距离秦国更远的齐、越等国也将秦国当成了对手。

为此看似嬴荡登上了秦王之位,但实际上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形势,可谓是群狼环伺,稍有不慎,秦国就会在周围一众诸侯势力隐约形成抗秦局势下陷入十分凶险的处境。但秦武王继位之初很快就展现出了他的执政、外交手腕,使抱着不同目的前来祝贺的韩、魏、齐、楚、越等国都打消了各自念头。

“惠王卒,子武王立。韩、魏、齐、楚、越皆宾从。”《史记》

那么秦武王是如何做到的呢?主要是以笼络、制衡、打击三种方式同时进行。具体对各方诸侯、势力应对如下:首先重视齐国使者,亲自接见越国使者,笼络两国,并分别与两国达成夹击韩、魏两国与楚国的盟约,以此断绝魏、韩两国在秦武王即位之初趁机发兵攻打秦国的企图,以及制衡楚国,为此一下便解决了齐、越、韩、魏、楚五国与秦的外部形势。

“武王元年,与魏襄王会临晋。诛蜀相壮。伐义渠、丹、犁。”《史记·秦本纪》

“韩襄王四年,与秦武王会临晋。”《史记·韩世家》

然后秦武王先后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县东)与魏襄王和韩襄王进行会盟,由于秦武王之母是魏国女,宗室大臣樗里疾(秦孝公之子)之母是韩国女,秦国与两国很快便达成了盟约,进一步稳住了魏、韩两国。

“魏襄王十一年,与秦武王会应。十二年,太子朝于秦。”《史记·魏世家》

并且秦武王为了进一步笼络、加深与魏国之间的关系,后来又在应城与魏襄王举行会盟。因为秦武王想要攻取韩国的军事重镇宜阳,为秦国之后东出中原打开通道。

在稳住中原这些诸侯大国后,秦武王对巴蜀、义渠、丹、犁等实力较弱的诸侯和部族势力则采取了打击方式。由于蜀地相国陈庄在蜀地作乱,秦武王直接派甘茂率兵南下蜀地诛杀作乱的陈庄,很快便平定了蜀地叛乱。同年又派兵攻打义渠、丹犁等国,主要目的是为了震慑。

“初置丞相,摢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史记》

在这一番操作之下,秦武王很快就稳定了外部即将可能会面临的严峻形势,为秦国争取了稳定的发展环境,也坐稳定了秦王之位。在此期间又设立左、右丞相之位,因为秦武王是一位很有抱负和野心的君主,不想和都设有相国之位的六国为伍。秦国第一任左丞相为甘茂,同时兼任秦军上将,第一任右丞相为宗室重臣樗里疾,二相辅佐治理国政,继续提升秦国经济等方面实力。

秦武王的这些作为简单总结为:以齐制约魏,韩、联越制衡楚国、再结盟魏共伐韩,同时又平定蜀地叛乱、出兵震慑义渠、丹犁等国,并初设丞相一职。在内外环境稳定后,秦武王便开始对外用兵,开疆拓土,进一步壮大秦国,最为著名的对外战役当属秦拔韩国宜阳之战。

宜阳之战:秦武王拔韩国军事重镇宜阳

秦武王联络、制衡、打击各方诸侯势力大约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在即位三年时,重武好战,素有问鼎中原之志的秦武王终于开启了对外兼并战争,第一个进攻对象定为了地处中原中心区域的韩国。

因窥视周室,控制中原是秦武王的战略目标,也是秦国统一进程中的必经之路,而韩国的军事重镇宜阳则成为秦国实现这一个目标的重要阻碍。而且秦国要想东出函谷,进兵中原,也只有掌握此地才能保证大军和军械粮草等物资顺利抵运至中原腹地,故而秦武王就想出兵拿下这个阻碍秦国东进中原的重要门户。

“三年秋,使甘茂、庶长封伐宜阳。”《史记》

在公元前308年,秦武王命左丞相甘茂率军东出函谷,攻韩宜阳。不过宜阳作为韩国的军事重镇并不是那么容易拿下,因为宜阳是韩国上党、南阳、新郑三处要地之间的枢纽,是韩国在西陲的军事要塞,地位比之一郡还要重要,对秦国而言是志在必得,但对韩国同样也是势在必守。

“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八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战国策》

宜阳城方圆占地八里,有十万战力强劲的士兵驻守,且城中储备的粮草数年都吃不完。而且韩国的相国公仲在宜阳附近还有20万大军,可见宜阳城防御力量相当强大,为此也被称为韩国乃至中原的军事战略重镇。除此之外,楚国大将景翠又在楚、韩边境率领重兵驻守,可以相机逼近伏牛山前去援救宜阳。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樗里疾、公孙郝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欲息兵。”《战国策》

并且秦武王没有听从秦国重臣建议,执意要出兵攻打宜阳,一旦没有拿下,必然被大臣谏言劝阻。为此在甘茂攻打韩国宜阳时,果然遇到了韩国方面的坚守,为此一连五个月,在损兵折将的情况下也未能攻下宜阳,而朝中大臣樗里疾和公孙郝二人便劝阻秦武王不宜再进攻宜阳。

在外有宜阳防守坚固,内有樗里疾等大臣掣肘的情况下,秦武王就想听从大臣意见,暂时放弃进攻宜阳,而甘茂也想罢兵不攻。好在秦武王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当初与甘茂商议攻打宜阳前就在息壤(今陕西咸阳东)定下了信任盟约,为的就是以防朝中大臣趁机对在外带兵的甘茂进谗言而诋毁。

“王迎甘茂于息壤。今臣羁旅之城也,樗里疾,公孙郝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史记》

同时秦武王在决定进攻韩国宜阳前,又派甘茂出使魏国,签订盟约,共同攻打韩国,这点在是上文也有提及,目的都是为了顺利拿下宜阳。为此在樗里疾等人劝谏时,秦武王想起了当初与甘茂在息壤订立的信任盟约,于是调动全部兵力支持甘茂继续进攻,最终在次年拿下了中原军事重镇宜阳城。

“息壤在彼,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甘茂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宜阳拔。”《战国策》

再说回甘茂,他明白拿不下宜阳,没有战功就无法在秦国立足,且会在樗里疾等大臣的攻击下没有了退路,于是坚定了攻下宜阳城的想法。但因之前损失惨重,在甘茂擂了三通鼓后,士兵还是不肯冲锋攻城,最终甘茂拿出个人家财,对立功战士进行重赏,之后击鼓进军,才一举攻取了宜阳。

“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战国策》

不过秦国攻取韩国宜阳后,楚将景翠则出兵助韩,秦国于是马上献出了煮枣城给楚国,这才稳住了景翠。这也是周天子给予景翠的建议,不劳而获便能得到秦国和韩国给予的好处。加上与魏国之前签订了盟约,秦国终于顺利攻占了韩国宜阳。

首先秦国可以扩展至中原,完全控制崤山、函谷一带的险要关隘。其次取宜阳,可以切断韩国上党、南阳、新郑三地之间的联系,使韩国实力大减,为日后秦国兼并韩国减少阻力。最后宜阳作为中原重镇,对函谷关以东的六国而言也是阻碍秦国东进最为重要的阻碍。

秦国若得此城,便可以作为出兵东进中原,不断蚕食各国,扩张疆域的前进基地。进而可以向东攻魏、齐二国,向北又可伐赵、燕两国,南下又能征伐荆楚,直到攻灭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可以说秦取宜阳之战在统一六国进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也是秦武王在位时期对秦国的最大贡献。

如果按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秦武王很有可能会实现问鼎中原之志,然而想一窥周室的秦武王在东周王城洛阳因举鼎时发生意外而气绝身亡,注定再也无法实现他问鼎中原的远大抱负。

秦武王取宜阳入东周,欲问九鼎而意外身亡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攻取韩国宜阳的同年夏秋之际,便命右丞相樗里疾率领百辆兵车前往三川开路,先行抵达东周王城打前锋,试探东周反应。结果遭到最后一任周赧王的严词拒绝,樗里疾当即大怒,直接将周赧王赶出了洛阳王城的王宫,强行迁到西周公国的王城寄居。

随后秦武王便携任鄙、乌获、孟说等之前招募的大力士等一行人前往了洛阳王宫,一窥周室,一览象征王权统一的九州大鼎。因为秦武王当初攻取军事重镇宜阳的目的就是想到周王室看一看象征王权的九鼎,意欲实现问鼎中原之志。

“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史记》

终见九鼎后,秦武王对其赞叹不已,并对着其中象征雍州(秦国地处雍州)的龙纹赤鼎说道,要与孟说等大力士比赛举鼎较力。

为此秦武王问守护九鼎官吏:“此鼎有多重,曾有人举起否?”。

周吏行礼答道:“自九鼎迁入王城以来未曾移动,传闻每鼎有千钧(一钧约当时三十斤)之重,想来无人能举?”

周吏的回答更加坚定了秦武王意欲举鼎的想法,为此秦武王先问孟说等大力士能举起此鼎否。任鄙知秦武王天生神力,自幼爱好气力方面的游戏,不想抢风头,便说道不能胜任。而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孟说当即请而试之。

随后孟说命人将绳索系于鼎耳之上,然后挽起双袖,束紧腰带,用双臂套入绳索下蹲,只见大喝一声:“起!”,雍州鼎便被举离地面半尺,但由于用力过猛,孟说当即就双目眦出了两行血泪。

任鄙见此就上前劝说意欲较力举鼎的秦武王不可轻试,但秦武王见孟说能举起大鼎,便回了一句:“汝力不足举鼎,乃妒寡人乎?”,任鄙听后,不敢再谏言阻止。

只见秦武王大步向前,以同样方式套入绳索,随后只见秦武王屏住一口气,大喝:“起!”,雍州离地半尺,但要强的秦武王还想举鼎行动数步,谁知力尽,再欲转步时失手,大鼎坠地,正好压在了右脚之上,只听一声脆响,秦武王的足骨和胫骨应声而断,血流不止。

秦武王大呼:“痛哉!”,最终气绝身亡!时年仅二十三岁的秦武王就这样意外去世,再也无法实现问鼎中原之志。同年在燕国做人质的秦武王异母弟嬴稷被立为秦王,也就是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

结语:

重武好战的秦武王作为秦国乃至历史上极为锋锐且有问鼎之志的君主,对于国力与日俱增的秦国来说不失为一位能开疆拓土,进一步壮大秦国的雄主。而且秦武王也展现了自己的能力,不仅稳定了内外环境,还在即位不久后出兵攻取了中原军事重镇韩国宜阳城,解决了秦国东进中原最为重要的一处屏障。

如果没有意外,秦武王之后在军事方面必然会成就卓越的功勋,然而却因入东周举九鼎而意外身亡,就这样结束了他短暂的一生,再也无缘实现问鼎中原的志向!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谢谢大家的支持。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秦国   宜阳   东周   秦王   楚国   史记   中原   韩国   重镇   意外   贡献   军事   秦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