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杂谈-准噶尔之战:清朝祖孙三代的平叛

十七世纪后期,喀尔喀蒙古内讧越来越严重,内部矛盾加剧、分裂加剧

准噶尔和清朝瞄准机会,将目光放在了喀尔喀身上,由此,一场纠结了亚洲大陆长达七十年的大战即将开始。

恩怨已久,三征平叛

清朝与准噶尔之间的恩怨来源已久,早在1638年,喀尔喀向大清遣使求贡时,皇太极就要求其每年向大清进贡白马八,白驼一,这就是所谓的九白之贡。

清朝通过九白之贡逐渐把控住东部蒙古,并在这之后,盘踞在青藏高原的和硕特汗国也迫不及待地向清朝俯首称臣。

从此后,清朝开始了对蒙古诸部长期的的武力震慑和威胁。

为了保证蒙古诸部的生存,也为了抵抗清朝的武力威胁,以准噶尔部为首的蒙古诸部通过了《喀尔喀-卫拉特法典》,以求团结抵抗清朝和沙俄对蒙古的蚕食。

1670年,僧格被车臣台吉暗杀,为了复仇,并且对暗杀者进行最严厉的惩罚,也先的后裔噶尔丹召集僧格的逃散部众千余骑,日夜奔袭向阿尔泰进发,噶尔丹身先士卒,亲身陷阵,斩杀百骑,带领僧格部骑兵击败了十倍于己的车臣部骑兵。

到了1672年,噶尔丹正式即位,经历了前期的稳定之后,为了实现蒙古大帝国的夙愿,于1679年开始,噶尔丹开始了四处征战的征程。

从噶尔丹的角度讲,进攻中亚其实是不是办法的办法,一方面面对着沙俄和清朝的夹击蚕食,准噶尔蒙古的土地不断地缩小,战略纵深和战略物资也日益紧迫,但是在实力尚不足够的情况下,噶尔丹并不敢贸然向沙俄或者清朝开战,因此,实力较弱的中亚地区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1683年开始,噶尔丹就亲率大军进攻哈萨克头克汗,自此开始了连续三年的准噶尔三征中亚战争。

三征中亚使准噶尔的领土空前扩大,掌控着部分中亚、全部新疆、部分甘肃、部分青藏高原的广袤领土。在这个时候,准噶尔雄主噶尔丹终于将目光真正地放在了东方。

1688年,噶尔丹率军3万,越过杭爱山进攻喀尔喀蒙古,并迅速击溃土谢图汗、车臣汗和扎萨克图汗,并且以追击喀尔喀残部为理由顺着长城侵占清朝的领土。

而对于清朝来说,为了击退准噶尔的侵略,同时也为了实现整个西北的战略,康熙下定决心亲率大军与噶尔丹进行决战。

在著名的康熙三征之前,准清之间还有过一次规模较大的战争,即乌尔会之战。

乌尔会之战最终以清朝的惨败结束。有一些人会对清朝的失败感到不可思议,毕竟在人们的印象之中,清朝是一个大一统王朝,而准噶尔不过只是一方地方势力,无论从人口、经济、军事哪方面来讲,清朝完败准噶尔都是将要发生的事实。

然后事实恰好相反,清朝军队输在了弱于自己的准噶尔身上。

但其实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就会觉得并不奇怪。

当时清军入关还不久,各地都还时有反清起义,南边的三藩叛乱更是在准噶尔侵略清朝前几年才被平定,国家长年处在不太稳定的政治局面之下,朝廷的命令下达到地方有较大的困难,就算命令下达到,地方也很难去执行,整个清朝的政治环境都面临着威胁。

其次,此时的生产力尚在恢复时期,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平定南方的藩镇叛乱耗费了清朝太多的物力、财力、人力。清朝入关不久,很难有支持长期战争的粮食储备,这也是准清战争之中清朝面临的困难。

因为这个困难,清军能够动用的军队必然不会有太多,因此清朝和准噶尔相比起来最大的优势,人口优势,也变得鸡肋。事实上,据统计,康熙三征准噶尔动用的兵力仅有十万,从比例上讲,远远不如噶尔丹所动用的兵力。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当时的清朝重心放在河北和南方,对于西北地带基本上没有了解,而先前由于喀尔喀蒙古横亘在清朝与准噶尔之间,双方极少接壤,所以清朝对于准噶尔军队了解较少,且因为清军在之前对蒙古的战争中基本上都大胜而归,所以清军存在着一定的骄兵心理,这也为后面准清战争中清军的艰难埋下伏笔。

相反,准噶尔一开始就将目光放在了清朝身上,之前的一切行为,包括征伐中亚、与沙俄密谈,都是在为征伐清朝做准备,且准噶尔一路从喀尔喀打到乌兰布通,士气高振,并且准噶尔的背后还有着沙俄的身影。

沙俄为其援助了大量的武器装备,此时,看似处处胜过准噶尔的清军,就只剩下人数的优势,而正如前文所说,受限于物资与政治环境,此番出战的清军没办法太多,因此清军的人数优势,也就变得虚无缥缈,战争的走向也变得捉摸不定。

因此清军对噶尔丹的战争,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反而处处充满失败的风险,包括被后人一向认为清军大胜的乌兰布通之战,在1986年张羽新先生发表的《乌兰布通之战的胜利问题》一文中也受到了质疑。

诸多证据显示,乌兰布通之战中清军胜利确实是事实,不过清军的损失绝对不在少数,甚至会比准噶尔更多。对清军而言,乌兰布通之战只能算得上是一场惨胜,一场不出意料却十分困难的胜利。

好在最后,康熙的三征准噶尔依然获得了胜利,并且使得准噶尔的一代雄主噶尔丹身死科尔多,为雍正和乾隆彻底平定西北军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起烽火,军机西北

康熙帝三征准噶尔后,准噶尔虽然明面上向清朝称臣纳贡,然而背地里依然在各处与清朝作对,零星的反叛层出不穷。尤其是当策妄阿拉布坦带领准噶尔再次强大起来之后,他们再一次把主意打到了东边的清朝身上。

雍正七年,雍正帝决心彻底灭亡准噶尔部,命侍卫内大臣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屯阿尔奉,出师北路;命川陕总督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屯巴里坤,出师西路,分进合击。

清军此次西征算得上早有准备,各种条件也比康熙三征时好的多,似乎平定准噶尔就在这一次。

然而历史事件的迷人就在于它是既定发生的事实,却不一定如大家所想。清军在这一次征讨准噶尔时,依然蒙受了不小的损失,在开战前的缓兵期间,清军西路大营就因为准噶尔的偷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

而在之后的通泊大战中,清军将领傅尔丹中了准噶尔人的计,打了一场大败仗,万余人的精骑只剩不到两成,甚至使得清军在开战初就落了下风,而准噶尔则乘胜追击,一度兵指喀尔喀蒙古。

虽然清军在后面通过几场战斗打赢了准噶尔,迫使其沿着鄂尔浑河逃遁,重新向清朝称臣,但是这场战争中依然有着不少令人难解的问题,例如清军在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为什么会答应准噶尔的缓战请求呢?

清廷不会不知道兵贵神速的道理,但是他们却选择同意准噶尔的请求,使自己的先手落不下来也收不回去,尴尬地悬在半空,最终导致西路军受袭。也正因为西路军受袭的蝴蝶效应,原先订立的两路大军分进合击战略受阻,傅尔丹的北路军只能孤军推进,他中计被伏与清廷的选择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如今来看,恐怕是清廷做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美梦,希冀通过自身展现出来的强大实力,迫使准噶尔主动向清廷称臣,然而,他们打错了算盘。

值得注意的是,在雍正对准噶尔用兵的期间还发生过一件大事,这件事发生在京师,发生在皇宫,那就是军机处的设立。这一臭名昭著的机构的设立,标志着封建皇权再次到达顶峰,虽然其最初是雍正为了办理西北军务所设,后来却将爪牙和耳目伸向国内,成为皇帝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管理天下的又一大助力。

三代夙愿,西北终定

从乾隆十五年起,准噶尔内部再次起了内讧,先后短短几年内,准噶尔汗位就经历了两次更迭。

乾隆十九年,阿睦尔撒纳被达瓦齐打败,一路败逃到清朝来寻求庇护。此时的清朝经历了康熙和雍正两代帝王的励精图治,实力空前强大,阿睦尔撒纳败逃到清朝在清廷看来就是一个天大的好机会,可以一举平定准噶尔,实现祖、父两代未竟的大业

1754年,清政府决定分兵两路远征伊犁,平定达瓦齐割据势力。乾隆二十年二月,乾隆调集五万兵、十四万匹马,派阿睦尔撒纳为定边左副将军、萨喇勒为定边右副将军,分两路向准噶尔进攻。

这一次不再有任何的意外,清军如洪水般杀至,达瓦齐所料不及,于乌什城被擒。

达瓦齐之后,阿睦尔撒纳再次作乱,在短暂的嚣张之后也面临了灭亡的结局。

乾隆二十二年九月,阿睦尔撒纳因染上天花去世。

乾隆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759年8月,天山南路完全平定,长达七十年之久的西北分裂局面,也到此终结。

我们不难发现,在准噶尔的背后总是会出现沙俄的身影,明里暗里的援助层出不穷,支持着准噶尔的分裂行为,这也是看上去远不及清朝的准噶尔能在西北盘踞分裂数十年之久的重要原因。因此与其说准噶尔战争是一场单纯的叛乱,不如说是一次清朝与沙俄的博弈,赌注便是这数百万公里的土地。

清朝在经历了三代人的奋斗后,终于平定了西北的准噶尔叛乱,保卫了数百万公里的土地,真正意义上统一了全国。

纵观历史,我们的国土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我们为保卫国家同样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前赴后继。准清战争是我们保卫国家的历史缩影,无论需要经历多少代人的奋斗,中华的领土一寸也不能丢,为之奋斗的中国人,永远热血,永远前仆后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准噶尔   沙俄   乌兰   清史   噶尔   清朝   雍正   中亚   乾隆   蒙古   清廷   祖孙   杂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