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骏:未来30年国内绿色低碳投资需求达487万亿,金融机构绿色化可围绕这些重点

【大河财立方 记者 贾永标 文 朱哲 摄影】2月18日,2023年中原金融论坛在郑州开幕,论坛以“新中原·新金融·新未来”为主题,旨在探索金融助力现代化建设的路径、模式与方法,加快现代化河南建设。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受邀出席,并以《支持高质量发展的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为题进行了主旨演讲。

他提到,在碳中和背景下,按与《绿色产业目录》相一致的“报告口径”测算,我国未来30年的绿色低碳投资累计需求将达487万亿人民币(按2018年不变价计)。

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应该如何绿色化?当前国内又有哪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案例值得借鉴学习?

487万亿绿色低碳投资需求凸显市场潜力

“在座的很多都是金融界的同事,相信大家一定很关心绿色金融的业务规模和未来的增长潜力。”作为绿色金融领域的领军人物,马骏在演讲中开门见山,从绿色金融的定义及市场规模入手,向大家介绍了这一市场的机遇与挑战,并分享了许多前沿案例,可谓一场干货满满的科普。

他提到,绿色金融有四大支柱,分别是界定标准、环境信息披露要求、激励机制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相对应的功能分别是防止“洗绿”、解决信息不对称、撬动私人投资以及满足特定的融资和风险管理需求。

据了解,2020年7月,由中国人民银行提议,IPSF发起设立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工作组,中国人民银行和欧盟委员会相关部门担任共同主席。工作组通过对中国《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和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气候授权法案》开展全面和细致的比较,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

《共同分类目录》包括了中欧绿色与可持续金融目录所共同认可的、对减缓气候变化有显著贡献的经济活动清单,目前版本覆盖了包括能源、制造、建筑、交通、固废和林业六大领域的主要经济活动。

“中国和欧盟是两大绿色金融市场,应该说是规模最大的绿金市场,如果这两大市场用的绿色定义不是一回事,那么两大市场之间的资金流通就会受到阻碍。”马骏表示,该目录既得到了中国认可也得到了欧洲认可,这个目录的运用可以让双方低成本地认可对方的绿色资产。

谈及市场规模,马骏引用了去年绿金委课题组发布的《碳中和背景下绿色金融路线图研究》报告,该报告用“能源政策模拟模型”(EPS模型)等方法对我国绿色低碳投资需求进行了测算。结论是,在碳中和背景下,按与《绿色产业目录》相一致的“报告口径”测算,我国未来30年的绿色低碳投资累计需求将达487万亿人民币(按2018年不变价计)。

“中国绿色金融产品经过过去几年的发展,规模已经很大了,去年年底的绿色贷款存量已经达到22万亿,所以中国目前是在全球排名第一的绿色信贷市场。”马骏说。

碳中和转型企业风险与机遇并存

“如果我们不搞绿色转型、不搞碳中和会出现什么样的风险?”马骏说,从物理角度来看,如果全世界还像原来一样排放很多的二氧化碳,就会导致海平面上升等后果,根据国际机构的预测,包括海平面上升,台风、飓风、热浪等极端气候事件最终可能会导致43万亿的金融资产损失。

荷兰央行分析了荷兰15家主要金融机构(占全国总金融资产的75% )对转型敏感行业(化石能源生产及物流、发电、重工、交通及农业)的风险敞口,并发布报告指出:11%的银行资产面临较大的气候风险,为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政策制定者和监管机构应当设计清晰的转型路线;提高金融机构披露环境和气候相关金融信息的标准和要求。

不过马骏也提到,按照碳中和的轨迹去转型也伴随有风险,这类风险统称为转型风险。未来,如果高碳企业无法转型成低碳企业,那么可能就要被迫退出市场;换句话说,如果大量企业不转型或无法成功转型的话,就会出现大规模的倒闭、失业以及由此带来的坏账等金融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在目前的体系下,高碳行业(向低碳)转型的经济活动还得不到充分的金融支持。不论是否能转型,属于“两高一剩”行业的许多企业授信都被压降。

“在传统的绿色金融框架下,转型活动没有得到充分支持。”马骏说,转型活动比纯绿活动的规模要大得多,因此也需要更多的金融支持,建立转型金融框架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明确界定标准、披露要求和提供政策激励,来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支持高碳经济活动(包括企业、项目和金融资产)向低碳与零碳目标转型。

政策层面,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在2021年发布的《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中,形成了一项共识,即需要建立一套“转型金融框架”,以促进高排放行业和企业设定可信的减排目标和实现路径,动员和鼓励金融资本支持高碳行业和企业实现气候转型,支持实现《巴黎协定》所提出的气候目标。 2022年11月16日,该工作组编制的《G20转型金融框架》得到了G20领导人的批准并发布。

金融机构绿色化应抓住公司治理、产品创新等重点

“绿色金融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更重要的是一个理念,要贯穿到整个银行的治理,从产品设计到信息披露这些领域都要贯彻,最后要落实到具体的产品和服务创新。”马骏说。

如在公司治理层面,董事会有专门董事负责ESG,董事会设立ESG专业委员会,公司设立专门负责“可持续金融、绿色金融或ESG”的部门,负责制定公司的ESG战略、政策和流程和管理ESG风险;在战略目标方面,可定下类似“未来五年提供5000亿美元的绿色或可持续投资”“五年内将绿色信贷的比例从目前的10%提高到20%”这样的具体目标。

“有了目标以后要把它转化为具体的政策,这些政策可以用来配置内部的资源。”马骏提到,如可以重点支持环境改善、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等产业的融资,加强对化石能源和高污染行业的风险识别、量化风险和敞口管理,以及对列入“环境高风险”行业的项目,要求提供第三方环境影响评估,并严格实施贷后管理。

此外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方面,他提到了开发转型金融产品,包括与碳足迹挂钩的贷款、债券;碳配额质押贷款;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绿色基础设施REITs;绿色按揭产品、绿色家电贷款、电动车贷款、绿色理财产品、绿色信用卡;与绿色保险联动(建筑保险、光伏风电保险、绿色设备保险等);绿色投贷联动产品等多种案例。

责编:史健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金融机构   需求   未来   可持续   工作组   中国   气候   贷款   风险   重点   政策   目录   金融   国内   行业   产品   企业   马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