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代漕运

引言:

通过天然或人工的河道运输,在古代被称为漕运。河运自古以来便是古代人民用来运输军队,粮草等物资的重要途径。陆运和河运各有各的优缺点,陆运虽然简单便捷,但遇上不便通行的山岭地形就难以完成运输。河运省力,而且不需要消耗牲畜所需的草料,但速度较慢,而且受到河道地形的限制。

长期以来,祖先们都追求更高效的河运方式,从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到隋唐时期开凿大运河,都彰显了古人对水道的不断征服。到了明朝,河运发展到了空前繁荣的地步,明朝甚至专门设立了漕运总督来负责水道运输的各种事务。

1. 元末明初:漕运海运并行

为军事服务

元朝的衰败是随着蒙古帝国的分崩离析一起发生的,随着蒙古帝国山河日下,元廷在日渐壮大的农民起义运动的冲击下摇摇欲坠。最终,朱元璋灭元,建立了明王朝。

明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四方不稳,各路敌对残余虎视眈眈,朱元璋为了扫平敌军残余,稳定天下局势,迫切的希望能够提高漕运的运输效率。

粮草运输

元朝长期以来是利用海运来运输军队与物资,这得益于元朝强大的舰船制造技术以及对制海权的牢牢把控。明朝初期,也是沿用元朝以海运为主的运输方式。朱元璋平定中原残余的敌对势力之后,便把目光投向了还在辽东一带固守的北元政权。

了彻底剿灭北元,明军通过海运输送了大量的军队与物资,漕运只负责从农业发达的江浙湖广等地区向辽东运输粮草。

辽东稳固

尽管在明初期漕运基本上为军事而服务,很少为民间经济所用,而且无论是规模还是频率都不如海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漕运也在明朝初期为新生的政权平定元廷残余,稳定四海局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后来,随着政权稳固,辽东地区也不再需要大量的军队镇守,明朝逐渐停止了海运,转而发展漕运。

整合水路

1402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破了明朝首都南京,即位称帝,史称明成祖永乐大帝。

永乐元年(即1403年),明成祖立北京为陪都,下令大力发展漕运。此时辽东已无战乱,农业生产逐渐恢复,不但不再需要东南富庶地区运粮支援,甚至粮食的产量在自给自足之外还有盈余。

此时,在没有军事需求的背景下,海运时间长,风险大,而且易受天气与潮水影响的弊端显得越来越严重。

除此之外,海运极易受到海盗贼寇的掠夺侵扰,为了保护运输船只,还要专门配备军队沿途护送,军队的开支又是一笔钱。

深思熟虑再三衡量之后,明朝决心开凿大运河,整合水路各条支线,彻底废除海运,全面发展漕运。

2. 漕运的改革与发展

开凿大运河

长期以来,古中国的封建王朝大都定都于中原。中原地区靠近几个产粮大省,因此粮食运输不需要长途跋涉,就可以在短期之内直接运往京师。

在迁都之后,京师的征粮地区变为两湖两广一带。为了更便捷的向京师运输物资,明朝大力开凿了多条运河。

永乐九年,会通河开通,这极大的为明朝节省了漕运所需的人力成本和物资消耗。

永乐十五年,清江浦河道的开凿确保了会通河水源保持充足,再也不会因为降雨干旱等问题影响运输效率。

三种漕运方式

大运河各条支线在明朝发展漕运的进程中逐渐全部贯通,从此,漕运系统成为了明朝最重要的运输系统。

漕运的运输方式一共有三种,分别为支运,兑运和长运。支运法也叫转运法,于永乐十三年开始推行。支运是各地的粮草物资先就近运输,江西,江苏,湖广等地的物资由百姓运送到淮安。浙江直隶的官军再把物资转运到徐州,之后,京师近卫军负责把这些物资转移到山东德州,最后河南和山东的官军把粮食运输到通州一带,就完成了南粮北运。

支运法的利弊

支运法流程漫长,一年能运输四次,但是运量巨大,一年的总量足足能输送五百万石粮草物资,基本上能满足北方的消耗。我们可以发现,支运法在前期是要靠产粮地区的老百姓参与集中运输,之后才由政府和官军负责统一运输到北方。

明朝廷为了鼓励农民参与漕运,下令规定道:“如果农民参与了运量,就不用再缴纳粮税。如果农民缴纳了粮税,就可以不参与运粮”。

支运法的废除

支运法施行了多年,在宣德六年被兑运法替代。这是缘于明朝的漕运总管陈瑄奏报朝廷列举了支运的多条弊端,陈瑄发现,支运法每次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一次完整的运输从南到北总共要调动12万官军,各省的百姓为了免税参与运粮,一年到头都在漕运的路程上耽误了,这样严重的影响到了正常的农业生产。

另外,为了装载这些人员和庞大的物资,各省的军队都要在一次支运开始之前把空船沿着河道在淮安集合,这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兑运法的建立

兑运法就是产粮大省的百姓在收割之后直接把粮食送到当地最近的卫所,之后百姓就不再参与粮食运输,从南到北运输的全过程都由军队全程负责,这样农民就不需要浪费时间在漕运上,可以专心的从事农业生产,增加粮食的产量。

这样最大的好处就是不会耽误播种和收割的农时,军队就不需要再长途跋涉开着空船到漕运的转运点集合,在各地收取了农民上缴的粮食就可以直接出发去京师。

长运法成为最终方式

兑运法显然效率要远超支运法,但兑运法的弊端也很多。到了明宪宗时期,兑运法被长运法所替代。长运法最简单,各地百姓都不用去卫所送粮了,收割了之后就地放在田地里,专门负责漕运的漕军士兵直接去找农民收粮就可以。

这样避免了卫所和当地官僚在收取转移粮食时手续繁琐,效率低下的弊端。从此,长运法就成为了明朝漕运制度的最终方式。

3. 漕运对明朝的多方面影响

漕运对经济的积极影响

有句话叫想致富,先修路。交通的发展对经济的繁荣至关重要。漕运作为明朝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不但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漕运路径上的多个城镇也因运输船的往来停泊而得到发展。除了明朝初期漕运基本上只为军事运输服务,别的时候民间运输大量采用漕运。

最早是漕军的士兵们带着自己家乡的特产在河道沿岸交换,久而久之,各地的码头甚至形成了专门贩卖各地特产的集市。民间船只带着商人,通过漕运各个支线水道,为整个漕运系统上的城镇带来了经济流通上的便利。

漕运对中央集权的推动

大运河的贯通整合了各个水道支流,整个国家的经济和水道一样,也是沿着漕运的路径发展。经济的兴盛和政治的稳定并行,因此,漕运制度对明朝中央集权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明朝的中央集权起于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设立的锦衣卫机构无孔不入,为皇帝搜集情报,肃清叛乱,打击贪腐,统御官僚。可以说锦衣卫就是明朝的间谍特务,而间谍最大的要务就是不能引人注目,防止引起怀疑。锦衣卫乔装打扮成漕运沿岸的商贩,或者纳粮交税的农民,沿着漕运的各个水道支线散开,形成了一张严密的情报网。

锦衣卫,卫王权

锦衣卫沿着漕运水道输送情报,交流信息,暗中监视着各地的官僚和政治。可以说,漕运的发展就是皇帝的手能延伸多长的发展过程,只不过锦衣卫代替了皇帝的手。天高皇帝远一直都是封建君主感到棘手的问题,可到了明朝,锦衣卫成为了皇帝看不见的手,这只手还拿着金令牌和刀剑。上到宰相国师,下到七品小官,锦衣卫渗透到漕运水路各地,严密的监视着明朝官僚的一举一动。

漕运抗倭寇

之前提到过,早在元末明初时,海运需要大量的海军舰船护送以抵御贼寇的掠夺,在漕运代替了海运之后,大量漕军就成为了护送漕船的主力。漕军长年在船上生活,因此成为了明朝水军的重要来源。

明朝晚期,来自日本的倭寇和浪人经常侵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倭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为明朝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时候,就以漕运的方式从各地调集漕军加以训练成为海军士兵。

除了调集漕军,漕船甚至秘密运输过来自欧洲的红衣大炮到东部沿海,这些漕军和武器都在抗击倭寇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结语

明朝一开始以海运为主,漕运为辅,随着大运河全面贯通,明朝废除海运,全面发展漕运。漕运的变革和明朝的历史变迁息息相关,初期叛乱未绝,漕运只为军事而服务。明中期,天下太平,漕运极大的促进了经济和军事的发展,也为皇帝巩固中央集权,肃清官僚贪腐,平定叛乱起到了重要作用。

直到现在,大运河都是中国商业运输,民间交通的重要途径。这正如诗歌《长城和运河》中所感叹的那样: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历史开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漕运   辽东   河运   明朝   锦衣卫   大运河   水道   明代   海运   军队   物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