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社交焦虑者会在社交情境中存在更高的自我聚焦注意水平

自我聚焦注意是指当注意资源指向自身内部时,个体对与自我相关的身体感觉、认知加工及情绪状态等内部信息的一种觉知。而过度的自我聚焦注意被证明与各种负面情绪状态及心理障碍均有联系。

在对高、低社交焦虑者在社交情境中注意焦点的一项研究显示,相较低社交焦虑者,高社交焦虑者会在社交情境中存在更高的自我聚焦注意水平。

Clark提出的社交焦虑的认知模型也提出,过度的自我聚焦注意是社交焦虑症状维持和发展的重要原因。首先,研究发现社交焦虑和自我聚焦注意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一众研究结果有力证明,临床和非临床社交焦虑成年人在社交情境中比对照组和其他心理障碍患者表现出更高水平的自我聚焦注意,此外,还有fMRI研究发现,社交焦虑个体在阅读与非自我相关的负性或中性评价词时,没有发现额前皮质和杏仁核脑区的明显激活,而在阅读与自我相关的负性评价词语时,相关脑区被显著激活。

该研究从脑科学角度证实了自我聚焦注意的生理机制,也证明自我聚焦注意可能与高社交焦虑个体的负性自我加工图式的形成有关。此外,研究表示,SFA还会影响个体对于自我情绪状态的觉知。个体的自我聚焦注意程度越高,其预期焦虑水平和体验到的焦虑症状越显著。

另外一项证据显示,当使用镜子、视频、照片等方式提高被试的自我聚焦程度时,被试报告的焦虑水平也会明显增加,而当使用暴露技术降低被试的自我聚焦水平时,其焦虑水平也会相应降低。这表明个体的自我聚焦程度和社交焦虑程度显著相关。

因此,在国际上广泛对社交焦虑者进行的认知行为疗法中,经常视改善个体自我聚焦注意水平的异常作为重要的干预目标之一,以期促进个体在自我关注和注意外界环境之间取得平衡。

研究大多为个体主义国家的文化环境,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对于社交焦虑者的自我聚焦注意的相关研究尚不丰富,以上研究成果是否具有跨文化性值得进一步的探究。以研究高社交焦虑者自我聚焦注意和评价信息的整合加工特质。

大量研究发现,个体自我报告的对负面评价的恐惧程度与其社交焦虑水平呈正相关。

高社交焦虑个体在社会交往情境中,会将周围的人看作是喜好评价自己的观众,这些观众热衷于对他们的行为举止仔细观察,评头论足,从而产生一系列针对他的评价。而高社交焦虑者也因此对自己的言行举止高度紧张,不自觉地预期可能受到的负面评论,并进一步形成具有偏差的自我印象和心理表征。除了害怕负面评价外,过去十年的研究报告称,患有社交焦虑症的人害怕任何类型的评价,无论这些评价的效价如何。

具体来说,由于害怕在未来不能满足积极评价带来的高期许,高社交焦虑的个体也被发现会经历对积极评价的担忧和恐惧(即公众赞许、积极的关注)。例如,一项研究显示,与特定恐怖症的个体相比,报告对负面评价的恐惧和对积极评价的恐惧都较高的大学生报告了更多的社交焦虑、抑郁和社会适应不良。

总之,对负面和正面评价的恐惧无疑持续存在于高社交焦虑者在社交情境的关键认知过程中。综上,已有研究表明,正面评价恐惧与负面评价恐惧都是社交焦虑者的重要认知特征,即相较正常个体,社交焦虑者对正面评价信息与负面评价信息均存在敏感性。而当前大多行为研究和问卷研究多聚焦于社交焦虑者的单维度的评价信息加工,而缺少对其正、负性评价加工机制的对比探究。

社交焦虑者的自我聚焦注意与评价恐惧的关系

过度的自我聚焦注意也是影响FNE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会引导个体形成关于自己印象的消极偏差,从而使得个体在进行自我评价或对他人评价的预期变得消极悲观。在存在评价的社交人际情境中,社交焦虑个体会将周围的人当作自己的观众,并且这些观众会时常观察他们的外表、言语和行为表现,同时他们认为这些观众的本质是喜好评论的,可能会对他们产生评价。

对社交焦虑个体来说,最关键的因素是周围的观众,最可怕的结果是来自周围观众的负面评价。社交焦虑个体会时刻关注自己的外表和行为表现,如面部神态、肢体姿势、行为做法以及可能影响外在表现的内在感受。

自我关注获得的信息与长时记忆、观众反馈获得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了关于自我的印象或表征。

结合实验提出,高社交焦虑个体由于过度地注意社会环境中的威胁线索,导致其自我监控水平增加,并形成了交互循环,高社交焦虑者会将注意投向内部,实施自我监控和负性反刍,而低焦虑者则会将注意投向外部环境,以处理消极信念。

正如信息加工理论所述,个体的所有信息加工都由自我发起,当个体将过多的认知资源分配至自身,而缺乏对于外部环境的注意时,便会导致一系列不合理认知,并产生焦虑情绪。对于事件的负面反刍被研究证实在自我聚焦对社交焦虑影响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

引导其形成一个负面自我形象的设想,在对自己进行负面评价的同时预估他人也对自己进行了同样负面的评价,从而使得个体一直沉浸在对于他人负面评价的恐惧、紧张之中。

综上所述,社交焦虑者具有自我聚焦注意和评价恐惧这两大核心认知特质,且其自我聚焦注意水平会显著影响社交焦虑个体对于评价信息的加工。而国内对于这两者之间的影响机制尚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用更具社会意义的自我、密友、陌生人名字作为自我相关信息,以启动高社交焦虑者不同程度的自我聚焦注意,以此探究不同自我聚焦注意水平对社交焦虑者加工评价词汇的影响,进而探究其自我相关信息与人际评价信息的加工整合机制。

社交焦虑是影响当代年轻人最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其症状通常在青春期中后期出现。其特征为强烈而持续的恐惧,即恐惧在社交场景中被他人负面评价。有社交焦虑症状的个体通常会有高度的孤独感及社会脱节,对于各种社交场景采取回避等消极应对措施,并伴随着人际关系问题的高风险。

尽管不符合社交焦虑障碍的完整诊断标准,亚临床的社交焦虑症状仍会影响当代大学生,使其在日常工作及生活中遇到严重的困扰和障碍。

因此,探究非临床的高水平社交焦虑大学生其认知特质及内在机制以期为其进行早期干预、改善社交焦虑症状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大量研究表明,社交焦虑者具有负性评价恐惧和自我聚焦这两个认知核心特征。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社交焦虑者也具有正性评价恐惧特征,即社交焦虑者的评价恐惧分正性评价恐惧和负性评价恐惧两个维度,有研究表明,无论是正性评价恐惧还是负性评价恐惧,其问卷测量结果均可以对社交焦虑水平做出预测。

当前,对于社交焦虑者评价恐惧研究大多为问卷调查的相关研究,或是单维度的正性或者负性评价恐惧的行为研究,因而其研究结果可能会在客观性和生态效度上受限。实际环境中,更多的评价信息是以新异刺激的形式出现在社交焦虑者周边,鲜少有个体被要求对其做出类似于实验室环境的外显加工操作,

其次,无论是高低社交焦虑水平个体,自我相关性信息都具有优先加工的认知优势。但社交焦虑者具有自我聚焦这一认知特质,在认知加工偏向的角度表现为高社交焦虑者对于高自我相关信息更具加工优势,其自我聚焦的水平也可以直接预测其社交焦虑。

因此,将引入不同自我相关性水平的名字作为启动材料,探究不同自我相关性是否会影响高社交焦虑者对于评价信息的内隐加工动态时程,关注其对于正、负人际评价词加工的早期、中期、晚期成分是否受到自我相关性的影响,以此探究社交焦虑者的自我相关信息与人际评价信息的加工整合机制,从而更深层次的探索社交焦虑者的认识加工特质,以期为其针对性的认知干预提供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情境   社交   焦虑   水平   自我   特质   认知   负面   症状   恐惧   个体   观众   评价   加工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